在暴雨中趟水前行的身影

文摘   2024-09-16 22:16   江苏  

无论身处世界何处,我们用华语美文守候你


在暴雨中趟水前行的身影

 文/刘瑛(德国)


刚刚入夏,暴热就猝不及防地席卷了整个南昌城,强烈的阳光令人晕眩,湿热的空气催人欲睡。几天之后,暴雨裹着强风,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倾泻而下。正在到处挖路面铺管道的老城区,顷刻间汪洋一片。


我站在阳台上,看着早餐之后忽然开始狂泻的暴雨,焦急地给公仲老师打电话。电话没打通,于是,又到微信里语音留言,询问他是否已出了家门?可否等我叫一辆车去接他?一直没有得到他回音。我猜想,这样恶劣的天气,大概公仲老师已经取消了我们之间的约定。


一个星期前,我带着任务到公仲老师家对他做了一个录音访谈。回到家整理文字时发现,访谈提纲里的问题有些遗漏,需要补充完善。恰好此时一位好友与我们邀约周末一道晚餐,地点就在公仲老师居住的小区内。于是我给公仲老师打电话,问能否顺路再去他家做一个简短的补充访谈?公仲老师对我说:正好,我约好了下个星期一跟以前的一个学生见面,就在你住处不远。我去你家吧。他还告诉我,前不久他刚读了我写的一篇散文《故乡的记忆》,对我文中所描写的这片南昌城区很熟悉,因为30多年前他也曾在这一带住过。那时他骑着自行车到江西大学去上班,经常路过这个片区。


“我已很久没到老城去了,正好故地重游!他在电话里声音朗朗地说。


10点钟,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一看,是公仲老师打来的。他告诉我,他已到了我家住宅小区的大门口,问我具体住在哪一栋楼里?


万万没想到,公仲老师会顶着暴雨准时如约而至!我请他在大门岗亭避避雨,并马上奔跑着下楼去接他。


住宅小区的院子与外面的马路一样,正在重新铺排地下管道,挖开的地基还未合拢,雨水无法正常排泄,院子里的积水淹过脚踝骨。公仲老师举着雨伞,穿着塑料凉鞋,脖子上挂着一个沉甸甸的帆布包(后来才知,里面装着一摞书),趟着积水,在守门大爷的指点下,正朝我这边走来。


落眼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到眼眶阵阵泛潮。


习惯于注意细节的我,此时想起一个星期前为公仲老师做访谈时看到的几幕场景:88岁高龄的师母因为手术后腿脚行动不便,每次出门时,公仲老师在前面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师母在侧后方抓着他的裤腰带踽踽前行。师母说,这比拄着拐杖更让她感到安全。上车时,公仲老师小心搀扶着师母上车,我在他们夫妇背后,用手机抓拍了这一幕幕相濡以沫的感人背影。


手术后腿脚不便的师母抓着公仲老师的裤腰带踽踽前行,这比拄着拐杖更让她有安全感。


年近九旬的公仲老师原本完全可以倚老卖老,以天气为原由轻松推掉今天这个邀约的。那一刻,我也骤然间明白,公仲老师之所以会成为德高望重的评论家,成为许多海外华文写作者们拥戴和敬重的前辈,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著作等身和曾经拥有的那些头衔。


屈指算来,我认识公仲老师正好10年。


2014年,我受邀参加在南昌大学召开的首届新移民文学大会,第一次进入世界华文文学圈。见到许多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海外华文文学写作者,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在此之前,作为海外写作者,我只是独居一隅,默默写作,压根儿不知道在海外有这么多用汉语写作的同道者,更不知道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划分。在那次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公仲老师。此后,听好几位海外文友说过,如果不是公仲老师出面邀请,他们很可能不会专程赶回国内去参加这种文学聚会。要知道,海外写作者们大多都有自己的职业,写作属于业余兼职。由此可见,公仲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他在海外华文写作者们心中的分量。


2016年,我的第一本中篇小说集《不一样的太阳》入选“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由海峡时代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在厦门、北京、惠州、南昌等地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故乡南昌对我的新书发布会给予了极高礼遇。在南昌红谷滩新区新华书店里,我的新书在最中心、最显眼的位置被摆成各种别致的造型,几十米高的大楼顶端,巨型电子显示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我的头像和新书图案,隔着几条街区都能清晰看到。我的小学中学大学同学纷纷前来捧场。南昌大学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老师们更是拨冗前来参加,公仲老师在新书发布会上讲话,对我的创作和作品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肯定。签售会现场气氛热烈,读者排着长长的队伍购买新书。那是我在海外非母语的环境里默默写作时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过的场景,也是我从事写作后最高光的时刻,因而对公仲老师、对所有支持我的人始终心存一份感激。


2019年,我们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决定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第一届欧洲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第五届年会”,邀请国内的海外华文文学评论专家和老师们前来参加。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我给公仲老师发去了邀请函。那一年,公仲老师已85岁高龄。以这种年龄出国,一般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受理保险申请。但公仲老师排除困难,硬是通过独有的办法办理到了保险,飞行万里,来到德国。他的到来,让我感动万分,也让我们协会所有参会会员无不由衷地敬佩。


正是在这次研讨会和会议之后的旅行中,我得以有更多的机会跟公仲老师交谈,了解了他的一些身世经历和文学史观。在我看来,公仲老师不仅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更是海外华文写作者们的良师益友。


我对公仲老师一直心存敬意。每次回到故乡南昌,都会去拜见他。我们有多次见面的机会。这期间我出了两本书,多次动过念头,想请公仲老师为我的新书作序,却始终没好意思开口。因为我知道,一些名家对作序之事不胜其烦,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为别人做嫁衣。况且公仲老师已80多岁高龄,我怎能用自己的私事去烦扰他?这次为庆贺公仲老师90大寿,海外华文写作者们纷纷自发写来散文随笔,记录他们在名不见经传之时公仲老师为他们的作品作序、写评论,在写作上对他们不遗余力地提携和热情地鼓励。作为稿件收集人,我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们那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那些带着温暖回忆的文字,这才醒悟,以往因为自己的“薄脸皮”,错失了多么好的机会呀!我想,若再出下一本书,无论如何都要请公仲老师为我的新书作序。


2024年6月作者与公仲老师夫妇的合影


我们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的微信公众号刊出了多篇公仲老师写的评论文章、往事回忆、亲友纪念以及对以往学术研究的反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仲老师的敏锐、胸怀、悲悯、与人为善以及作为一个学者的专业素养。


今天写下这些文字,正如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家陈瑞琳所说:我们向公仲老师致敬,其实是向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发展历史致敬。留下我们与公仲老师一起走过的足迹,也是留下我们自己最珍贵的人生记忆。



作者在本公众号上的往期精彩作品:
 秘密
 《莱茵河畔的光与影》自序
 卢克索,你的名字叫“破败”?
 巴黎惊魂记

 悼念母亲

 母亲的智慧

 给母亲的一封信

 长着一张不合时尚的脸

美国白宫,卖不?

韩国首尔印象(诗四首)

“机敏”的翻译

千岛湖,我还会再来

很骄傲,女儿当上了电视节目主持人

写作必备的勇气

谁是小镇“美容师”?

《走进德国》序言

“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文学丛书”之《不一样的太阳》

一瞬间,决定了一辈子的事

欧洲歌剧舞台上的一颗中国新星

刘瑛《不一样的太阳》南昌读者见面会

鹭江出版社举办“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首发式“

爸爸,愿你安息!

芳邻

在德国挖到的第一桶金


诗集:

【街景】外一首
【弄潮儿】外四首


名家评论(刘红林——原《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杂志主编):

我看《刘瑛依旧》(之一)小说篇

我看《刘瑛依旧》(之二)散文篇

我看《刘瑛依旧》(之三)诗歌篇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红旗与德华女作家刘瑛精彩对话:

——在“第二故乡”时空下,重构中西文化的融合之境

一、反思与重构:在多重差异中寻找融合共生策略

二、子女教育:在“亦师亦友”相伴成长中重塑自我

三、第二次阵痛:母亲自我事业与子女教育的抉择

四、爱情婚姻:向生活学习爱与尊重,岁月无痕






本期编辑:小宇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瑛,笔名刘瑛依旧,瑛子。德籍华裔作家。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大量作品发表在海内外报刊及文学杂志上。出版了《刘瑛小说散文集》。散文集《莱茵河畔的光与影》入选“海外华文精品书系”。中篇小说集《不一样的太阳》入选“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在美国上映并入围多项国际电影节。主编了《走近德国》、《走近欧洲》两本专辑。





协会简介


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是在德国法院正式注册的写作团体。协会成员由定居在欧洲的华人作家、诗人、艺术家、德文翻译家和欧洲华文报刊写作者组成。真诚欢迎旅居欧洲并喜欢写作的你加盟我们这个团体,在异国他乡,让我们彼此用母语相互温暖,相互欣赏,携手同行!

想了解更多协会介绍、作品及会员风采?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协会网站。



协会著作


由纽约商务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德国》一书汇集了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们多年来的散文随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德国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到德国的教育、政治、经济、宗教、医疗保险、涉外婚姻、难民问题等等。

由世界华人周刊出版影视集团出版的本协会第二本文集,汇集了在欧洲多国居住的会员文集,除了散文,更增加了小说和诗歌等多种体裁,从更多角度反映了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购书者请发邮件至:liuying888669@163.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的公众号。购书?投稿?

电邮联系:

liuying888669@163.com 


本公众号编辑组成员


主编:小宇

编辑:晓露、平平、梓静



中欧跨文化作家
该公众号由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CEVIA)授权注册的,专门发布该协会会员的作品,报道文坛动态以及刊登其他经授权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公众平台。欢迎大家指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