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身处世界何处,我们用华语美文守候你
走进芬兰——北极的平安夜与迟到的冬至饺子
文/雪儿(芬兰)
应亲 家艾力(Ari )先生和他的妻子瓦利娅 (Walia)之邀,2023年深冬我到他们家过圣诞节。艾力先生家位于距离罗瓦涅米(Rovaniemi)30公里的莱特嘉维(Lehtojavi)湖畔。罗瓦涅米是芬兰北部拉普兰省的省会,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位于北极圈内的省会城市。它是一个以冰雪运动和冬季旅游为特色的城市,这里没有一丝污染,所到之 处全部都是广袤的森林、纯净的山野 、冰冻的湖泊和河流,北极光悬挂天幕、闪烁着炫目而神秘的光芒,一切都像极了童话故事,美丽安详。 罗瓦涅米地理位置特殊,自然风光奇妙而独特,被号称为欧洲最后一块“原始保留区”、芬兰的“北方女皇”。也因为临近北极圈而成为圣诞老人的故乡。艾力先生的家就在圣诞老人村所在的北回归线向北15公里的北极。 这里的气候非常极端,夏季极其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每年10月进入冬季,一直要到第二年的5月份才开春,整个冬季长达8个月。放眼望去,森林、湖泊和河流均被白雪覆盖,宛如冰清玉洁的童话仙境,一望无垠。到了冬至前后,人们可以亲身感受极夜,可以看到24小时不灭的星光;漫漫长夜,极光悄然绽放,轻盈起舞,绸缎般地在我手中划过,从淡绿色到深蓝色、从淡蓝色到深紫色,我置身其中,仿佛感受到一股暖流融化着四周冰雪……真的好神奇啊! 而到了夏至前后,这里的人们又可以感受极昼,看到24小时不落的太阳。白天持续不断,夜晚永远不会降临,太阳似乎永远挂在天空,为人们提供持久的光照。我曾在春、夏和秋季三次到访罗瓦涅米,对此深有体会。如今的圣诞节早已超越了单纯纪念耶稣诞生的宗教意义,而是演变成朋友聚会、家人团聚的日子,也体现了感恩与分享的精神。罗瓦涅米人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诞习俗。艾力先生和瓦力娅太太从12月初就开始忙碌起来:策划活动方案、购买食材酒品、挑选圣诞树的灯饰挂件、准备赠送亲朋好友的礼物等。为了迎接我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亲戚,他们还特意邀请了远居赫尔辛基的妹妹全家一起来罗瓦涅米过圣诞节。
过去,罗瓦涅米人主要以狩猎、捕鱼和农耕为主,寒冷的气候使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储存食物,以便度过漫长的冬季。因此,各种肉类和鱼类常以腌制、烘干、熏制、冰冻等方法储存。距离平安夜还有两天,艾力先生就开始取出冰冻的三文鱼、牛肉、猪肉、火鸡、驯鹿肉等,按照“解冻—腌制—熏烤”的流程有条不紊地烹制了起来。北欧人身体强壮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他们超级爱吃驯鹿肉,驯鹿肉比牛肉贵两倍,驯鹿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不仅有益于人体血液循环,还可以利用吃鹿肉的方法来有效帮助调节神经系统。而且鹿肉还具有养肝补血,壮阳益精、强健虚劳体质的功效。罗瓦涅米的驯鹿不是饲养的,但也严禁个人狩猎。亲家他们很喜欢吃驯鹿肉,常有吃法是生吃、熏烤、炖汤……别有一番风味!
24日的早餐是布糅(ruo)——这是艾力家招待客人的营养早餐。食材包括早晨新鲜挤出的原生态牛奶(这种牛奶未经脱脂处理,亲家因为怕三高从来不喝)、大米、燕麦、各类果干等,制作方法是将牛奶与大米、燕麦一同煮成稠密的粥,期间需不停搅动以防粘锅。果干则另用清水煮至软糯,再加入少许土豆淀粉勾芡。食用时先把牛奶米粥盛入碗中,再浇上果干汁,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糖或蜂蜜后,再搭配涂抹奶酪的全麦酸面包干,同时吃非常可口。到了下午各式佳肴依次摆上桌。烤制8个小时的猪蹄膀与水煮青豌豆粒、熏制三文鱼与蓝莓干、奶酪鸡蛋土豆泥、驯鹿肉米蘑菇牛奶羹、蔬菜沙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拿盘选菜即可开吃。餐后,艾力母亲用传统松木烤箱精心制作了卡雷里蛋糕,搭配夏季酿制的野生云莓酱,清甜可口。
朴实节俭是罗瓦涅米人的特点,每次用餐时,餐桌上的纸巾总是叠得整整齐齐,一大罐赛过山泉的直饮水摆在餐桌中央。大家都会根据个人喜好和食用量选择菜肴,用餐之后,会细心地用一小块面包将盘子擦拭干净,连同用过的餐巾纸一起送往厨房。他们从不说自己的菜不好,或者劝你多吃点,或者往你碗里夹菜,每次用餐,我都以愉悦的心情和旺盛的食欲,将盘中的食物吃得一干二净,尽情享受这份来自罗瓦涅米的淳朴与美好。
欢快的圣诞节过后,我想我应该感谢对我盛情接待的亲家全家。倘若请他们全家去罗瓦涅米的餐馆吃饭,一则大雪弥漫驱车不便,二则有两个捣蛋鬼外孙更容易破坏气氛。我窃想,最重要的是,这些食物都是他们所熟悉的口味,并无新奇之处。若是在他家做一次中餐呢,当然会大受欢迎。可是我参观过瓦力娅的厨房,观察过她的灶具和器皿,电磁炉和平底锅都不适合中国菜的烹饪。再说这里华人极少,很难买到中餐所需的原料和调料。这时我突然想起冬至的饺子。在中国的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风俗。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2023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那就让他们吃一次迟到的冬至饺子吧!
饺子这种中国北方的大众食品,一直令外国人不可思议,尤其是罗瓦涅米的本土居民。不必说各种馅儿的调制,单是擀饺子皮的过程就令他们感到美妙。而中国人感到美妙的,则是包饺子本身所体现出的家庭亲情,一种琐碎、舒缓的温暖。饺子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家庭团聚和美好愿望的象征。它更象征着团圆、幸福和祝福。我愿意把这种祝福带给亲家艾力先生一家,共同享受东方这古老的热闹和每个饺子蕴含的人情温暖。当女婿的弟弟尤卡(Jukla)听到我要包饺子的消息之后,欢呼跳跃起来,耐心地等待着中国的饺子晚餐。
我熟练地列出了包饺子的原材料采购清单,让女婿和他的弟弟尤卡去购买。结果只买到了荷兰产的白菜、大葱(葱叶扁平,没有辛辣味,一点也不像中国的大葱)、生姜和猪肉馅儿。那天真不巧,女儿公司有重要的电脑会议需要汇报工作,只好和大家一起开工啦!在翻译笔的帮助下,瓦力娅努力帮我找到了黑白胡椒粉、意大利酱油、黑醋、三种橄榄油、盐和各种各样的香料。除了盐和胡椒粉之外,完全找不到国内饺子馅儿常用的十三香、芝麻香油、生抽、老抽、蚝油等材料,没办法、我只能发挥想象力,拿出看家本领现场发挥啦。罗瓦涅米的猪肉馅质量非常好,透过外包装就可以看到肉的肥瘦比例,面粉不是很白,但打开包装就散发出小麦的清香。找不到擀面棍,瓦力娅拿出了中间能够转动的西点擀面棍:一个粗且大,一个又细又小。和我平时包饺子用擀面棍完全不一样,只能凑合了!
我从容地开始了传统白菜猪肉水饺的制作:先把白菜洗净控水,我指挥着在一旁边记录边拍照的瓦力娅帮我摊鸡蛋饼、剥蒜头,尤卡帮我把白菜剁碎放入盆中,女婿和面并帮我切葱和姜……他们虔诚地为我打下手,那一刻,厨房里似乎不存在国籍之别,我好像已经融入了这个家庭,与他们一起过着真实的中国日子。准备就绪后,我开始调馅儿:取出肉馅加入切碎的(⅔)大葱和姜末,再分三次加入少量的水,用打蛋器朝一个方向搅拌肉馅儿使之充分吸收水分,然后加入少许意大利酱油、白胡椒粉、茴香和盐继续搅拌。再放入鸡蛋碎,撒上用橄榄油拌好的白菜、胡萝卜丁、味精,最后放入剩余的(⅓)大葱,浇上热油激出香味搅匀就可以啦!热油浇在大葱上的“呲啦—”响声把大家都逗笑了:“哇,好神奇啊!”
开工啦!女婿兴致勃勃地自告奋勇:“我来擀皮儿吧!”尤卡和瓦力娅在一旁观战。他拿起醒好的面团,认真地切成均匀的剂子并快速擀了起来。 粗略看一下,像模像样的,真不愧是理工男!但是当我开始包的时候,才发现面皮厚薄严重不均匀,真的不好包啊!不能让他再擀下去了,必须当机立断!我迅速拿起翻译笔:“能和你交换一下吗?”他不好意思地答应了。你还别说,在女儿的熏陶下,女婿包饺子的水平还可以,他包的饺子像一只只趴在地上的小扇贝,列队整齐,准备下锅!就这样,我笨拙地旋转着西点面棍儿擀着皮儿,女婿认真地包着他的“扇贝小将”,我俩配合默契。女儿开完会过来帮忙时已经接近尾声。在一旁观战的尤卡和瓦力娅几次动手尝试都未能成功,惊呼: “中国的饺子太难做啦!” 水开之后我放入饺子,不停地搅动之下,一个个胖乎乎的“扇贝小将”翻了上来,很是壮观!我忐忑不安地捞起一个尝了尝……嗯,真没想到这中西合璧的饺子还挺好吃呢!
我把调好的蘸料(意大利酱油和黑醋、蒜末、橄榄油等)放在餐桌上,打开从国内带来的西安米皮儿、贵州手撕牛肉、绍兴豆干、四川麻辣兔、金华香肠等凉菜,端来煮好的饺子。我又摆上红酒、啤酒和云莓酒,神秘地对他们说:“中国有句民谣叫‘ 饺子配酒,越吃越有!’” 听懂女儿的成功解说之后,大家都开心地笑了。按照各自的口味,每个人都选了自己爱吃的调料,一边吃一边点头称赞,三大盘饺子连同不成敬意的具有中国各地特色的凉菜全部被吃光啦!最后,我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煮饺子汤,示意大家尝一尝,并说明这是中国的习惯,叫做“原汤化原食”。他们瞬间都愣住了,对于“大口吃肉、大口喝凉水”的北欧人来说,喝这种汤简直不可思议!结果,出于礼貌他们把饺子汤用小风扇吹凉后每人只喝了一小口就放下了勺子。餐后,大家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用蹩脚的汉语对我说:“很- 好- 吃,谢-谢 !”。我立即用刚学会的芬兰语拱手回答:克i-逗-斯(kiitos), 谢谢!
从喧嚣嘈杂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跨越万里,我来到了北极这片无垠的雪原与森林之中。室外夜幕低垂、星光璀璨,四周静谧得仿佛时间都静止了。这里的清新、旷野与纯净,从未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净化了我的灵魂。而此刻,室内弥漫着热情、淳朴与欢乐的气息,让人倍感放松与安宁。不善言辞的亲家艾力先生用他的默默付出和每一餐朴实无华的美食,传递着深深的关怀与周到。而我的中国饺子又令他们感受到美妙和不可思议!平安夜的感恩分享与中国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团圆祈福是多么相似!难忘的罗瓦涅米的美食和迟到的冬至饺子同样令人感慨不已!这次北极之旅真是别有一番情趣,令人流连忘返!
作者往期精彩:
作者简介
雪儿,原名:李小雪。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自幼酷爱文学,在中学和大学期间曾策划过文艺汇演节目并出演过话剧、诗歌朗诵等。退休后往返于上海与芬兰赫尔辛基等地。一直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想把对生活的感悟和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写出来。2023 年初参加了《学海方舟》培训机构的回忆录培训班,目前已有近10篇定稿的短篇回忆录和散文待发表、出版。
协会简介
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是在德国法院正式注册的写作团体。协会成员由定居在欧洲的华人作家、诗人、艺术家、德文翻译家和欧洲华文报刊写作者组成。真诚欢迎旅居欧洲并喜欢写作的你加盟我们这个团体,在异国他乡,让我们彼此用母语相互温暖,相互欣赏,携手同行!
想了解更多协会介绍、作品及会员风采?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协会网站。
协会著作
由纽约商务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德国》一书汇集了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们多年来的散文随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德国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到德国的教育、政治、经济、宗教、医疗保险、涉外婚姻、难民问题等等。
由世界华人周刊出版影视集团出版的本协会第二本文集,汇集了在欧洲多国居住的会员文集,除了散文,更增加了小说和诗歌等多种体裁,从更多角度反映了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购书者请发邮件至:liuying888669@163.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的公众号。购书?投稿?
电邮联系:
liuying888669@163.com
本公众号编辑组成员
主编:小宇
编辑:晓露、平平、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