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身处世界何处,我们用华语美文守候你
《新文学的反思——访谈录》的读书笔记
文/公仲(中国)
赵稀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老弟与我信是有缘。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中,多次同住一室,甚至在海外,在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我们还同台做过学术报告。我们之间有不少故事,留待以后再讲吧。今日专为他的新文学的反思访谈录,做个读书笔记,记下我的一些学习收获,谈点个人心得想法。也许有些地方体会不深,理解有误,敬请指正。
在我印象中,他就是一位专事理论研究的人才。为人低调,勤奋努力,埋头苦干,不多言语,不善张扬,博览群书,逻辑思维极强,加之又有熟练的外语读写能力,如虎添翼,在学术领域内,大展雄才,著作甚丰,建树颇多。这篇新文学的反思访谈录,就是新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
我感受到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很具有一种开阔开放的世界性的视野。由于他能直接阅读大量国外图书资料,及时接受海外网络报刊各方面的文史信息,在学术研究上,比国内大多学者,多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眼光更远大,消息更灵通,以至于他能及早地走到学术领域的前沿,提出一些先进超前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对于新文学,他大胆地提出,“不需要对某种已有的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历史上是否存在另外的可能性?是不是还有一些另外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可能被我们错过了?”这反问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想当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人提出过“重写文学史”,四十年过去了,似依然故我。这是不是真的应该有所反思的呢?他还追溯到当年的《新青年》派和《学衡》派的论争,说“前者是粗暴的平民派,后者是典雅的贵族派”“前者是感伤派,后者是理性派”前者“以激进的方式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出现新旧文学观的对立,有了我们今天结构文学史的二元对立的方式。”后者“他们站在古典主义的立场上,追求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外国文学为例,前者代表可为狄更斯、卢梭,后者代表可为萨克雷、伏尔泰。而中国两派代表该是谁呢?似不好说,赵稀方文中说,香港的许地山以及台湾整个文坛,好像都是主张新旧文化“是兼容的”,“强调整个中国文化认同的”。我本人相当长时间是搞新文学史的,编写了三四本文学史书。今日看来,正如赵稀方所说,“往往都是从‘新旧对立’结构出发的”,“是陈旧的理论,是阶级分析的方法。”这也正是我值得反思的。他说,“阶级分析的方法并非一无所取,它也是看待问题的一种角度,”可至今日,我却认为,这已是一无所取的了。首先当看看今日这阶级该如何划分呀?阶级都划分不了,这分析方法算什么呢?又该怎么用法呢?徒然成为了一种唬人工具了。
赵稀方对新文学的反思重点谈了“华语语系文学”。他说,“海外华文文学并非殖民地文学。中国近代以来并未开拓殖民地,中国人散落四方缘于移民,有过去的战乱流落,更有当代主动向先进欧美地区移民。这些移民与中国的关系,并非被殖民者与殖民者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文化语言关系。”这就道出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渊源和应有的地位。而“长期以来,中国文学一向自居中心,海外华文文学处于边缘地位。在我们的叙述中,只强调海外华文文学的‘向心力’。这固然不错,但移民文学其实有一种双重紧张,它们不但与西方‘他者’疏离,同时也与自己的母国疏离。” “在中国文学的体系里,强调源流关系,强调怀乡,流离、叶落归根、血浓于水、月是故乡明等;相反,华语语系文学强调海外文学的异质性,强调本土性、抵抗、反中心、非正统等。在我看来,两种建构不必如此各执一端,可以异质互补。” 这也就是赵稀方的一种对于新文学反思的现代意识、开放观念:主张异质互补,融合包容。有意思的是,美籍华文作家秋尘也有个说法,她说,“我们最深层的痛苦根本不是乡愁,而是一旦回到曾经熟悉的故乡时而随之而来产生的陌生感,”“还有一种无处可依的孤独感。”这里所说的“陌生感”和“孤独感”,与赵稀方的“双重紧张”“双向疏离”遥相呼应,有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妙。秋尘还说,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现在成为了母国和所在国的“双向继承者和学习者“。他不仅是母国文化经验的继承者,同时,也成了故国改革开放以来千变万化的新质文化经验的学习者。同样,对于在地异国文化经验,你不仅是学习者,也该是个继承者了。这是一种富有深意的身份位置和生存方式的置换,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给了我们一个与过去迥然不同的认识。这比融合兼容更进了一步,对我们认识和学习当今的世界华文文学,应该是很有启迪提示的,定将能有效地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的长足进步。今日,全球华文文学蓬勃兴盛的势头,正预示了未来华文文学的美好的前景,也印证了移民是华文文学持续发展长盛不衰的动力。赵稀方曾在加拿大《华章》说过,现在的华文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破中心主义大一统的作用。”刘俊说得好,“世界文化应该是多元共生的,华文文学有条件屹立于世界文学群峰之巅。”赵稀方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可惜的是,这种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的汉语文学建构,并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可以试问一下,有多少人了解‘华语语系学’?”这真叫我深为汗颜!
完稿于2024年5月9日南昌郊外小区
作者在本公众号上发表的作品集锦:
作者简介
陈公仲,193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原籍江西永新。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名誉副会长,江西当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专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世界华文文学概要》《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台湾文学史初编》《文学评论的阐释》《当代文学纵横谈》《文学徜徉录》《艰难突围》《离散与文学》《陈正人传》《世界著名华文女作家传》等。曾获全国当代文学优秀论著奖、江西省政府优秀文学评论奖、江西省文艺基金优秀影视剧作奖、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优秀成果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西省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等。
协会简介
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是在德国法院正式注册的写作团体。协会成员由定居在欧洲的华人作家、诗人、艺术家、德文翻译家和欧洲华文报刊写作者组成。真诚欢迎旅居欧洲并喜欢写作的你加盟我们这个团体,在异国他乡,让我们彼此用母语相互温暖,相互欣赏,携手同行!
想了解更多协会介绍、作品及会员风采?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协会网站。
协会著作
由纽约商务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德国》一书汇集了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们多年来的散文随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德国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到德国的教育、政治、经济、宗教、医疗保险、涉外婚姻、难民问题等等。
由世界华人周刊出版影视集团出版的本协会第二本文集,汇集了在欧洲多国居住的会员文集,除了散文,更增加了小说和诗歌等多种体裁,从更多角度反映了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购书者请发邮件至:liuying888669@163.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的公众号。购书?投稿?
电邮联系:
liuying888669@163.com
本公众号编辑组成员
主编:小宇
编辑:晓露、平平、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