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塔瓦河畔的故事 (二)

文摘   小说   2023-11-07 21:50   德国  

无论身处世界何处,我们用华语美文守候你


本篇入选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第二本文集《走近欧洲》


伏尔塔瓦河畔的故事 (二)


文/叶莹(德国)


3


这一年的复活节假期是在春寒料峭的四月里。德国学校总是每上六七周的课又迎来一两个星期的假期,什么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都是一些和宗教相关的假期,我们一家不是信教之徒,但是因为可以放假,所以我一点都不计较大家去过这些节。只是这些频繁的短假期对于我那全职工作的妈妈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每个假期她都要千方百计四处打听看哪些社会机构会举办适合我参加的假期活动。的确找不到了,她就得让斯塔莉夫人来照顾我。这个复活节假期也不例外,他们把我托给斯塔莉夫人照看,自己便坐上去美国出差的飞机了。


斯塔莉夫人是我遇到过的最追求井井有条的人:她的花园花圃里一点杂草都不可以存在;她的草地上一株蒲公英都不允许在那里开花结果。她要给我沏茶,茶里面一定要放糖和牛奶;她给我做土豆汤喝,我喝汤时不许发出“啧啧”的声音...... 


这样一个讲究井井有条的人,也是一个很固执己见的人。


这二三十年来,她在捷克的报纸上,都不知道刊登了多少遍寻找女儿的启事,可是一点实用的反馈信息都没有收到。


斯塔莉夫人的老家不在布拉格,而是在捷克南部伏尔塔瓦河岸的一个小镇。


这个复活节假期,她要带我去布拉格。因为她在布拉格报刊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后,有人告诉她,他认识她的女儿。斯塔莉夫人拿着这封信给我们看时,她激动得浑身颤抖:“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我的安妮还活着的!”

我们动身坐长途汽车去布拉格的那天,天空竟然飘起了鹅绒小雪。刚刚绽放的郁金香和迎春花,都披上了薄薄的白色绒衣。


这天斯塔莉夫人穿着一件浅黄底色白碎花的风衣,带着一顶白色的礼帽,脚踏一双奶黄色的软皮鞋,就像一朵四月雪天里的郁金香,寒风中楚楚动人。她这么精心打扮,似乎她真要去和她女儿晤面了。


从慕尼黑到布拉格,大概有五六个小时的车程。整个旅途,斯塔莉夫人都在不停讲她的斯洛文尼亚历险记,讲她的伏尔塔瓦河故事。


布拉格伏尔塔瓦河 (照片由作者提供)

她说,那时捷克政府为了防备出游的人一去不回返,规定了他们不能多带现金。她旅途疗养费用,都是医疗公司给安排好的。但她需要钱,起码需要能让她可以买一张从斯洛文尼亚到慕尼黑的车票钱——这是她的计划。她的签证只有三个星期,她必须在签证到期前成功出走“天知道我有多渴望抓紧这个机会成功出走!我和我的家人第一次尝试出走,是在1968年,那时我才16岁啊,我们那时候住在布拉格。你知道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吗?”她停下来问我。我摇摇头。她接着说,以后你在历史课上会学到的了,那是捷克国内于19681月开始的一场政治民主运动,直到同年8月被苏联派兵来镇压才结束。斯塔莉夫人抹抹湿润了的眼角,接着说:“是啊,那场革命运动之后,捷克就进入了无边无际的寒冬。那时候,被苏联派来占领布拉格的的士兵,都不是俄国士兵,他们不说俄语,我们都听不懂他们的话,他们是来自那些深山里的什么斯坦的流氓。一到我们的城市,便到处搜刮,商店里的物品,随手拿走。还大白天地闯进住家,看见什么就拿什么。那时候的姑娘们,晚上八点以后都不敢出门。我的父亲就是在他赖以谋生的钢琴和小提琴被这些强盗砸烂后,被气死了的。母亲带着我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因为我们得到加拿大一个亲戚的邀请,可以去投靠他。那时候,在维也纳有一班飞机,每三个星期一趟,可以把拥挤在维也纳的难民载去加拿大。可我们刚到维也纳时,他们告诉我们飞机刚刚在前一天飞走。可是我们没有钱在维也纳呆三个星期啊!那时候,拥挤在奥地利的难民成千上万,根本不可能给我们安排到歇脚的地方。我的母亲心脏又不好,所以,最后还是折回布拉格了。——所以,我告诉自己,这一次的机会,我无论如何不能错过了!”


我一边听一边在我随身带来的本子上涂画起来。我喜欢画漫画,这个爱好从我读小学就开始养成了。我画了一个年轻的卷发女郎,拖着箱子,她站在一个叫布拉格的车站上,眼睛灼热地往西看,那里通向慕尼黑,可是她的挎包只有几个克朗。


斯塔莉夫人拿过我的画和笔,她在箱子里面添画了好几个盒子一样的东西,接着每个盒子写上:咖啡。


“我整整买了六公斤的咖啡放进行李箱里。”她不无得意地向我炫耀。


然后咖啡被她带到斯洛文尼亚,卖给咖啡馆了。那个年代,咖啡在斯洛文尼亚也是属于难得的奢侈品。斯塔莉夫人带去的咖啡能卖个好价钱,起码够她买一张去慕尼黑的车票了。


“可是,到慕尼黑去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比你的安妮还重要?”我继续在本子上画。这一次,我画了一个天真小女孩的漫画像。


“你画的真像我的安妮!对,她就是这个样子的,大眼睛,扎着两个小辫子,穿着小裙子...... ”斯塔莉夫人抱着我的画本惊叹不已。然后,她喃喃自语是啊,我也问自己,如果我当初不出来,会不会更正确。


“可是,你能想象得到吗?你年轻而充满激情,你对自己的前途有着远大的规划,你从音乐学校毕业,你狂热地喜欢音乐,你想从事和音乐有关的工作。可是,别人却说你的父母搞音乐已经足够了,捷克不缺音乐家,捷克需要你去投身建设,你该服从国家安排,去工厂里面做一名流水线的女工......”斯塔莉夫人一口气说完,也不管我听不听得懂。最后她问我:“我怎么能让我的女儿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呢?我难道不应该去尝试一下,为追求我的自由而尝试一下呢?但是如果我知道,我因此而会失去我的女儿,我想我会做出另外的选择的。”她掏出了手帕,泪如雨注。


我把画本收好,把头枕在她的膝盖上。这样,我更清晰地感觉到汽车的颠簸,以及斯塔莉夫人抽泣的身体了。


汽车终于到达布拉格,这里的天气和慕尼黑是两个不同的季节,阳光和煦,蓝天如洗,是真正的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城 (照片由作者提供)

从汽车站下车,我们坐上公交车直接来到布拉格城堡,来到伏尔塔瓦河岸的城堡后花园。斯塔莉夫人哼起了伏尔塔瓦河流经布拉格的那段旋律,我旋转着舞步追随她。在花园草坪上,一个年轻人正躺着吹萨克斯风,是的,平躺着来吹,我没骗你们。他吹出来的乐曲中气十足,脸红耳赤,鸟儿在他身上盘旋,游人在他身边围观,他一点不受影响,完全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一首接一首。他吹的都是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英文歌曲。对了,忘了告诉大家,斯塔莉夫人不但教我弹钢琴,她还教会我吹竖笛和电子琴。跟她学乐器一点都不枯燥,因为她说音乐是用来玩的,那么,学任何一门乐器都是充满快乐与轻松的,根本不存在要家长逼着孩子学的问题。所以我可以使用电子琴的和弦弹奏出很多流行音乐来。此刻,看着这个躺在草坪上吹萨克斯风的人,我忍不住对斯塔莉夫人说:“我们真应该也把笛子拿来!”


吹萨克斯风的年轻人 (照片由作者提供)

斯塔莉夫人像变魔术一样,从她的行李包里掏出一个竖笛和一个口琴,她笑着把笛子给了我,说:“来布拉格我怎么会忘了这些东西呢来,我们也做一回街头艺人,赚点晚饭钱也不错!”


于是,我们往前走,走到查理大桥的桥底下,那里不再听得到萨克斯风的音乐了。我们开始吹奏《马戏团》,斯塔莉夫人一边吹口琴,一边左右腿交叉着跳出小丑般逗乐的舞步,很快我们面前就围观了不少人。或许我这个亚洲面孔的小女生也让人群觉得很新鲜吧,总之,最后斯塔莉夫人放在地上的那顶白色礼帽里,装满了硬币和小额克朗。我们一数钱时,都乐坏了,差不多有五百克朗啊!


伏尔塔瓦河畔街头乐队 (照片由作者提供)

我们走上查理大桥。桥的两侧多是些卖画的或画肖像的艺人。桥中央有一个由四个年轻人组成的乐队,看样子也就比我大两三岁。他们中一个男孩在弹电子吉他,另一个男孩拿着个小提琴,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子穿着一袭白色拖地长裙,站在麦克风前进行女声二重唱。她们的歌声如此动听,我们都舍不得走了。她们每唱完一首,我就从斯塔莉夫人的白色礼帽里拿出一把零钱放在他们面前的小提琴盒里。我们接着往岸的另一边走,那是布拉格的老城。一路上,我们遇到的表演多姿多样,不管是吹出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肥皂泡的人,还是头顶高帽在那表演左右脚踢毽子的人,都让我们像个小小孩子一样驻足观看,然后再从白色礼帽里掏出一小把零钱放下来。就这样走呀玩呀,直到一抹晚霞布满了天边,直到一股凉意侵入了衣衫。


我们走到老城广场的复活节集市。广场上的一棵桦树彩带飘扬,树上挂满了意味着新生的彩蛋。热闹的摊档中,不仅仅有各种复活节彩蛋等手工艺品出售,还有名目繁多的小吃摊档。对着各式美食,我们也感到饥肠辘辘了,于是我们走进广场附近的一个小饭馆,这时才发觉斯塔莉夫人的白色礼帽里面的零钱已经空空了。斯塔莉夫人和我相视大笑起来。


“我喜欢布拉格!”喝着杯中的苹果汁,我甜甜地对斯塔莉夫人说。“我从来没有像喜欢布拉格一样那么喜欢一座城市。”


“是啊,我们捷克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快乐自由的地方!现在这个捷克终于又回来了!”斯塔莉夫人很自豪地说。


第二天早上,我们坐巴士到了离布拉格五十公里远的L小镇,伏尔塔瓦河也是流经这个小镇。汽车在L小镇的中心广场附近停下来,我们下车后,便径直往广场走去。这里的广场虽然不能和布拉格的老城广场相比,但是,也一样熙熙攘攘,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原来今天在小镇广场也有复活节庆祝活动,也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摊。一阵风吹来一股熟悉的气味,我深吸了一口气,那是一股如外婆煎的韭菜饺子的香味。这股香味吸引着我去寻找它。斯塔莉夫人嘴里念叨着:凤凰,凤凰,有个凤凰标志的......在人山人海之中穿插了好一会儿,终于看到了一杆凤凰小旗,高高地挂在一个小摊位的上面,随着斯塔莉夫人的一声欢呼,我也惊跳了起来:那是中国人摆的小吃摊,他们正在卖煎饺子!而等候吃煎饺的人,排了长长的队伍。一个黑壮的中年男人正在忙碌着煎饺子,只见他双手拿起煎锅,把里面的饺子往空中一抛,饺子一排排粘着,在空中翻了个跟头,也还是一排排粘着的,稳稳妥妥地落进他旁边一位女孩捧着的盘子里,露出煎得金黄金黄的一面,让人垂涎不已。女孩大学生模样,戴着副眼镜,斯斯文文,看起来像是他的女儿。她把父亲煎好的饺子端给等候的客人,然后收钱找钱,忙得不亦乐乎。


斯塔莉夫人拽拽我的衣角,示意我跟随着她到队伍的最后面去等候。


“会不会我的女儿也曾来过他们这里吃饺子呢?”斯塔莉夫人扶了扶她的眼镜,打量着在我们前面排队的人,好像她的女儿会突然出现在这长长的队伍里。


“他们怎么会知道你的女儿呢?”我好奇地问。


“谁要见了我的女儿,都不会忘记她!她有一双漂亮的眼睛,一头漂亮的卷发!对了,她的右手拇指处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胎记,心形的。他们肯定是看见了我女儿的这个胎记,因为我在报纸上特别强调这一点的了!”斯塔莉夫人眉飞色舞地在我面前赞她的女儿,但紧接着,她的头往胸口一低,呆呆地说了一句:不过都已经三十多年了,真不知道她现在变什么样子了。


我抬头看着煎饺子的男人开开合合地从冰箱里拿饺子,开始有点担心轮到我们时饺子就没有了,不禁又深深地呼吸了几下,把那些韭菜香味吸进肚子里。


好不容易轮到我们了。斯塔莉夫人一个箭步跨上去,向煎饺子的男人伸出她的手来,急急地用捷克语说。我只听懂“安妮,安妮”这个名字。


煎饺子的男人微笑地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安妮的母亲,不说话,只是转身开冰箱,拿出饺子来煎。


“我们信上说好了的,我们这里碰面,凤凰,凤凰,你看,他们是凤凰小店,我没错吧!”斯塔莉夫人急急地掉头问我,眼眶红红的。


煎饺子的男人还是不说话。这时,他的女儿走过来,对斯塔莉夫人用捷克语说了几句话,然后从挎包里拿出一个小信封交给斯塔莉夫人。


斯塔莉夫人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封信,还有一张合照——一个男孩幸福地和他父母在一起的全家福。


“啊!怎么是他?!”我和斯塔莉夫人异口同声地惊叫起来。那个男孩,竟然就是那个我们在音乐比赛中遇见的、有着希腊名字的男孩——阿彻龙!


“我的女儿成为母亲啦!这是她的孩子!”斯塔莉边读信边抽泣着说。她的身子因激动而颤动起来。


这样说来,我们和斯塔莉夫人的女儿竟然在半年前的音乐比赛会上就擦肩而过了!


那个凤凰小店的男主人,端着煎好的饺子来到我们面前。他微笑着对斯塔莉夫人说:“我和你的女儿是在希腊认识的。后来,我来到捷克开餐馆,她去了德国成为幸福的母亲了。我把你寻找她的启事告诉她,她的确是不愿意去主动找你,于是,我只能把你们都请来我这里啦!看看你们后面,谁来了?”

我们扭转头一看,阿彻龙和他的父母,他们正向我们走过来......


 

布拉格查理大桥 (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在本公众号发表的文章:
伏尔塔瓦河畔的故事 (一)
叶子行吟亚洲诗歌六首
叶子诗画:菩提花开的时候(外三首)
【叶子诗画】湖岸的密语
《河滩》(外一首)叶莹原创童诗配画 / 廖世敬英译
“今天我终于出嫁啦!”
寡妇街上的故事
来自罗马尼亚的幸运狗
读着童年趣事,嘴角一翘,笑了……
一个十四岁男孩的工程师梦
玫瑰为谁开——花卉写生集(生若夏花篇)
布赫海姆和他的艺术收藏
如番茄炒蛋般实在的爱情
留学德意志
没有奖状的国度
粽叶香香,书页飘飘
如番茄炒蛋般实在的中德爱情
甜酸适宜的德国婆媳关系
《白雪公主》的原型《里尔德》:德国民间故事收集者穆索斯

叶莹新书介绍:
叶莹新书《爱捡树叶的女孩》出版发行
跨越山海 眷恋未变!罗定旅德作家叶莹的故乡情怀
语花师生共读旅德作家叶莹的原创作品《爱捡树叶的女孩》
【重点推荐】《会刻猫头鹰的男孩》:女作家叶莹寄予孩子成长的温暖礼物
【作家直播】:与叶莹共读《会刻猫头鹰的男孩》
一本亲近大自然的书,一本能感受温暖的书——暑期亲子阅读《会刻猫头鹰的男孩》
给沉重的话题插上翅膀,飞向温暖与光明——《会刻猫头鹰的男孩》活动回放
【华人风采】叶莹:画日子的诗人——作者:夏青青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读《会刻猫头鹰的男孩》有感——作者:梁宇霞
记《德国婆婆中国妈》作者叶莹——作者:高关中
德国情缘中国心——读一本“治愈系”好书——作者:王雪妍
阳光雨露润童心

本期编辑:平平
图片除作者提供外,其它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叶莹,广东省作协会员中欧跨文化作协会员,欧华新移民作协会员。在德国获工商管理硕士。国内出版作品:长篇纪实小说《德国婆婆中国妈》,儿童小说《会刻猫头鹰的男孩》、《爱捡树叶的女孩》等。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全国“班班有读”共读书目、百道网好书榜,获2019年、2023年“上海好童书”等奖项。



协会简介


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是在德国法院正式注册的写作团体。协会成员由定居在欧洲的华人作家、诗人、艺术家、德文翻译家和欧洲华文报刊写作者组成。真诚欢迎旅居欧洲并喜欢写作的你加盟我们这个团体,在异国他乡,让我们彼此用母语相互温暖,相互欣赏,携手同行!

想了解更多协会介绍、作品及会员风采?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协会网站。



协会著作


由纽约商务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德国》一书汇集了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们多年来的散文随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德国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到德国的教育、政治、经济、宗教、医疗保险、涉外婚姻、难民问题等等。

由世界华人周刊出版影视集团出版的本协会第二本文集,汇集了在欧洲多国居住的会员文集,除了散文,更增加了小说和诗歌等多种体裁,从更多角度反映了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购书者请发邮件至:liuying888669@163.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的公众号。购书?投稿?

电邮联系:

liuying888669@163.com 


本公众号编辑组成员


主编:小宇

编辑:晓露、平平、梓静



中欧跨文化作家
该公众号由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CEVIA)授权注册的,专门发布该协会会员的作品,报道文坛动态以及刊登其他经授权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公众平台。欢迎大家指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