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婆婆”和“妈妈”缝在一起

文摘   2024-03-08 05:09   德国  

无论身处世界何处,我们用华语美文守候你


本文选自本协会文集:


我把婆婆妈妈缝在一起

文/高蓓明(德国)



婆婆和妈妈,是我生命中两个重要的女人。



一、婆婆


我的婆婆为人朴实真诚善良,做事宁可自己吃亏,从不与人争吵,尽量尽力地帮助别人,成为邻居口中的好人。


举一个例子,就知道她人有多好。亲戚中有一孤老,不是她娘家的亲戚,而是夫家的房亲戚。没人去关心这位孤老,以前靠教会的帮助,后来有一段时间孤老被教会疏忽了。婆婆知道后,就经常去关心她,帮她洗澡剪脚趾甲、料理家务。


后来这位孤老死去,把房产家具存款都留给了婆婆。这个孤老出身于殷实的家庭,家中只有一对姐妹。她自己一生未婚,一直同姐姐姐夫一起生活;姐姐姐夫去世后,没有子女,所有的财产就归了她。父母亲本来就留了一份丰盛的财产给她,再加上姐姐姐夫家的财产,所以她的遗产不菲。于是亲戚中谣言四起,说婆婆是看中孤老的遗产去帮她。其实,孤老原来已经做了遗嘱,死后把所有的财产都捐给教会。只是后来受到冷落,才改变了主意。


对那些冷言冷语,婆婆都不置可否。如果真是有这种心思的人,那当初为何你们不抓住机会,去接近那位孤老呢?为什么都丢下她不管呢?所以做人做事还是凭真心诚意,好心得好报。


我和婆婆住在一起,我们住楼上,她住楼下。我和她的关系不近不,对她不算关心,但也从不争吵。我能作到的是,时不时地去看看她,有时请她来一起吃早餐。因为家中大人小孩都上班上学去了,这个时间对我们是最好的,可以安静地在一起聊天。


德国人很爱干净,我这个人很马虎。有时,婆婆看到家里不太整洁,她看在眼里,也从来不说我。我知道,许多中国女孩结婚后,和德国婆婆同住的,都会大小闹一点矛盾。可是,我们没有,这是因为婆婆的宽容。


我的婆婆生了一个好儿子,而这个儿子陪伴了我人生的大半辈子,给了我幸福的生活,我感谢我的婆婆。


二、妈妈


我的妈妈为人善良老实,妈妈是当老师的。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带一大摞作业本回家,晚上还要给学生批改作业,她的工作是很吃重的。


尽管如此,妈妈还是包揽了家里一切的家务活。小时候,我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文革困难时期,妈妈还为我做过一红一绿二条的确良连衣裙。妈妈做菜很好吃,她有许多拿手家常菜:荠菜炒年糕、土豆鸡蛋饼、蛋饺菠菜汤、油面巾塞肉,妈妈还喜欢包馄饨粽子等,是我成长过程中的童年记忆。


妈妈总是很支持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一直留在家里,没有离开过妈妈。结婚没房子,妈妈就把外间的大房间隔一个角落给我,权做我的婚房。


怀孕时,是妈妈经常买西瓜给我吃,给我增加营养;她特别会挑瓜,常常挑一些略微有点瑕疵的瓜,价廉物美,甘甜爽口。她还经常买来扁鱼清炖给我吃,上面放葱姜洒上黄酒,色香味俱佳。儿子出生后,不肯好好睡觉,是她经常半夜里起来,抱着儿子来回地走动,哄着他入睡。


后来,我想出国,也是妈妈支持我,做出牺牲,解除我的后顾之忧。没有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可是,我为妈妈做得太少太少,想起来心里就难过。


我的母亲给了我生命,我感谢我的母亲。



三、婆婆和妈妈



婆婆和妈妈见过一面。


1997年的夏天,我把母亲和姐姐接到德国探亲。婆婆请母亲她们吃点心,亲自做德国小吃Waffel。她们语言不通,手脚并用,鸡同鸭讲,但是相处得很愉快。


母亲在德国待了五个星期,临走时,婆婆送了母亲一条真丝围巾,而且还哭得很伤感。因为两个老人家,这辈子不可能再遇到了。


送她们去机场的路上,我们听到了戴安娜去世的消息,所以,我永记得那一天,1997831日。


母亲曾经送给我许多真丝面料,我把它们用来做衣服、套子、台布、挂帘等等。


家里还有许多婆婆留下的纯棉布料,我把它们用来做床单、台布和熨衣板的套子等。


当然,还有些余下的碎片,派不了啥用处。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把这些碎料拼起来,做成了Tischplatz。德国人吃饭时,喜欢在盘子底下铺一小块垫子,以免弄脏桌布。这些垫子五花八门,什么样式的都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叫做Tischplatz


我取了婆婆留下的蓝印花绒布,以及母亲给我的鲜红色毛葛绸,去了一家土耳其私人裁缝铺。


在这之前,我先在家中画好纸样,绞尽脑汁地算计。因为那布料不规则,尺寸大小各异。在裁缝铺里,我同土耳其男人讨论,定下方案。取货的那天,我看了成品,非常地满意。我让土耳其男人自己报价,他要多少我就给多少。因为正好是疫情,我想帮助这些挣扎在底层的人。他踌躇着说30欧元,我就给他30欧元。我知道,如果我买现成的,可能会比它便宜,因我还自己出了材料呢。但,那是可以用价钱比的吗?



Tischplatz做成了一套四块,一面是蓝白的清净文雅,一面是鲜红的热烈奔放,裁缝还为它们打上了菱形的线格。也许有人认为,这两种质材很不搭,但在我的眼里,它们是最相搭相配的。绒布的温暖厚实,让Tischplatz有了分量和热度,绸缎的暗色花纹隐喻了中国文化。一面是德国名族的朴实,一面是中国人的讨喜风俗,我可以轮换着两边用。每看到它们,就想起了二位老人家,就想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我终于完成了一件心灵的工程——婆婆妈妈缝在了一起。


 


作者往期精彩:

富人阿迪兄弟




 



本期编辑:小宇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高蓓明,上海人,文革中最末一届知青,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上世纪80年代出国,1990年起定居德国。业余时间喜欢旅行,阅读和写作,有许多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与人合作出版过德国小镇、《走近欧洲》、寻访欧洲名人足迹 餐桌上的欧游时光德国,诗意的旅行等书。目前为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欧华作家协会成员,德国华商报专栏作者,德国基督教会莱茵地区妇女理事会理事。




协会简介


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是在德国法院正式注册的写作团体。协会成员由定居在欧洲的华人作家、诗人、艺术家、德文翻译家和欧洲华文报刊写作者组成。真诚欢迎旅居欧洲并喜欢写作的你加盟我们这个团体,在异国他乡,让我们彼此用母语相互温暖,相互欣赏,携手同行!

想了解更多协会介绍、作品及会员风采?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协会网站。



协会著作


由纽约商务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德国》一书汇集了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们多年来的散文随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德国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到德国的教育、政治、经济、宗教、医疗保险、涉外婚姻、难民问题等等。

由世界华人周刊出版影视集团出版的本协会第二本文集,汇集了在欧洲多国居住的会员文集,除了散文,更增加了小说和诗歌等多种体裁,从更多角度反映了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购书者请发邮件至:liuying888669@163.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的公众号。购书?投稿?

电邮联系:

liuying888669@163.com 


本公众号编辑组成员


主编:小宇

编辑:晓露、平平、梓静



中欧跨文化作家
该公众号由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CEVIA)授权注册的,专门发布该协会会员的作品,报道文坛动态以及刊登其他经授权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公众平台。欢迎大家指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