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想做一件事,总觉得时间还很多,以后再做也不晚;或是思前想后,担心这担心那,于是迟迟没有开始。

百科   2024-12-21 22:41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你是不是也一样,心里有很多想法,但是真正能实现的很少。


想去学画画,没时间,等退休后再说。


想要运动,天气太冷,等暖和了再说。


想学习,觉得饿,吃了东西,又觉得困,睡好了,又想玩手机。


总之,很多事在脑子里,却很难行动起来。


拖延是人的一种天性,拖延让我们停留在“舒适区”,即使知道改变会更好,也不愿意走出去。


所以,想要对抗天性,摆脱拖延,需要有一些方法。


01


每天改变一点点


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教我们要定一个远大的志向,比如考上北大、清华。


我们以为通过勤奋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就可以实现目标。


但事实上,就像《认知觉醒》中说的那样:“人们总是习惯高估自己的意志力,从而在意志力被击溃时感到巨大的挫败和内疚。”


高远的志向本身并没有错,但目标过大时,就有可能迟迟无法投入到行动当中去。


通往远大志向的路上,需要有一个个小的里程碑。


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这本书中,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通过微小的习惯改变,逐步实现个人成长和目标的达成。”


我们要从极小的、几乎不需要消耗意志力的积极行为开始。


小目标能够显著降低行动的阻力,增加坚持的可能性。


例如,把目标定为每天背100个单词,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但是把目标定为每天背下来5个单词,这样就很容易实现。


当养成每日背单词的习惯后,再逐渐增加单词的数量,就变得更加容易。


《富有的习惯》这本书中提到:“富人与穷人的根本差距在于习惯。”


当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很多事便水到渠成了。


02


专注培养热爱

热爱带来行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拖延的原因是对想要做的事情不感兴趣。


例如,与阅读相比,我们更喜欢刷视频。


所以,要想动起来,就要培养对这件事情的热爱。


专注是产生热爱的必要条件。


如果不能专注地做一件事,那不如先不做。


有一次,巴菲特的父亲让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纸条上写出一个词,说明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


他们同时写下了“专注”。


学习地时候如果边玩手机边看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学习的时候尤其需要高度地专注。


专注不仅让我们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深刻,也会让我们产生“心流”状态。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提出:“心流”是全情投入时我们身心的一种状态。


当进入心流状态时,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信号。


这些信息会奔向各个脑区,并将它们连起来,大脑和身体会进入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


这种状态会使我们感到内心充实,体验到一种纯粹的愉悦,这种愉悦并非来自外界的刺激,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解一道数学题,也会非常沉醉和愉悦。


爱上学习的前提是高度专注。


爱上学习,自然更容易行动起来。



03


动起来再说


有人说学英语要先背大量的单词,词汇量大了自然就学好了。


有人说要大量阅读,读的多了,自然就学好了。


还有人说要多听多说,听说多了才能快速掌握。


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听谁的好呢?


当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时间已经在慢慢流逝了。


我们的烦恼往往来自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如果想法没有付诸于行动,想得越多,就留下的遗憾和懊悔越多,焦虑就越多。


人类的成长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真正的破解之法就是:直接去做。


比如,我们刚开始长跑时,可能会感觉累和痛苦,但当跑了一会儿后,就会获得愉悦的体验甚至不想停下来;


强忍着刷手机的欲望开始背单词后,背会几个单词的成就感会让我们进入专注的状态。


当我们像个傻瓜一样义无反顾地行动起来,也许会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



写在最后的话


想得再多不如行动一步。


因为,只有行动了,才会有结果。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号|心智成长坊

伴你成长


🌹点赞分享,好运连连!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心智成长坊
探索自我、提升认知、促进情感成熟,是每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让我们共同踏上一段深刻而美好的心智成长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