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文学丨散文《茶在行走》

文摘   文化   2024-10-24 20:00   河北  

《莲池周刊》文学读本丨2024年9月28
选自《茶间词》

我这个人,不善烟酒,却偏爱绿茶,其程度,虽没达到痴的地步,可也算是喜好有加。每逢新茶上市或是茶事聚集之类,总能为之所动,循香而去。结果,就有了许多和茶的交织与趣味,感触便油然而生。这期间我发现,茶——不单单是所谓中国民谚里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中的一件,而更多时候,茶既是生活里的必需品,也是调节剂。有时,人们喝的是酣畅,有时是情趣,还有时则是惬意。每当我们与一杯好茶相逢后,滋味也就随之诞生。

对于这些说词,我不敢述之以茶话,是因为,我觉得那些都该是名人、伟人和有知识人所做的事情。而我,每每只是偶有心得,今将其记录于此,权当是饮茶后的回甘。



6

茶在行走 丨乐祥涛


原本,茶是生在乡间,活在乡间的。可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茶就有了行走。最终,便有了舞台、故事和传奇。

行走于乡间的茶,犹如清纯的女子,不媚、不俗、不施粉黛,许是生在山巅之上、岩盘之间的缘故,就少了些娇贵和浮躁,多了些淳朴与自然。

乡间的茶,远离噪音、远离红尘、远离诱惑,也就出落成楚楚动人的形象了。

想来这生于淮南、长于淮南的茶,有灵动的水润着、有朦胧的雾罩着、有秀丽的花衬着、有多彩的蝶陪着,能不如江南女子般美好吗?

可有如江南女子般的茶,并没有集风情万种于一身,只是长成了高山儿女的模样,长成了深山老林里的精灵,就生活在朝阳的山间,就生长在如画一般的梯田之上,把茶园当成了家园。

总习惯于饮山间的甘露,总习惯于喝山里的清泉,日子虽然过得平淡,却生活得有滋有味,特别是根生长在农家的土壤里后,就有了许多乡土的秉性和气息。

是布谷鸟催工的号子,把乡间的茶从梦中唤醒,于是乡间的茶就探出一叶一芽的头来,看这缤纷的世界。

第一个接近茶的,是乡间采茶的村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乡间的茶不仅有兰花的芬芳、栗香的味道,也有村姑的肤香。

见了村姑后的乡间茶,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先是茶农们手把手地调教,从改造茶草的习性入手,到采、炒、揉、制、焙等多重改变结束,每一个细节都在用心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在严格要求。久了,茶就成了茶农眼中的孩子。

在乡间,茶的行走,是情感的纽带,也是生活中的调味品,所以不论茶走到哪里,都把生活的美好和惬意带到哪里。有时茶是劳作后的一杯解乏汁,有时茶是唠嗑中的助话液。家长里短、春夏秋冬都在茶里,道不尽的喜怒哀乐,说不完的甜酸苦辣也在茶里。

通常的时候,乡间的茶把茶壶作为舞台,使一杯茶成为一个故事,一壶茶述说一段历史,让冲泡的人和品饮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喝出不同的滋味。

乡间的茶,就这样在乡村中活着。

可是,有一天城市发现了乡间的茶,就像发现了乡间的小家碧玉一样。其结果,乡间的茶就大大方方地走进了城市。

改变乡间茶的,是那些策划者和经营者,他们从前期的准备和培训入手,再深入到茶的核心,使茶歌、茶舞、茶文化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系列。这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榜和世界大舞台上,就有了乡间茶的位置。

行走在城市里面的乡间茶,并不感到孤独,相反体会到被认同、被欣赏、被邀宠的感觉。同时乡间的茶没有忘本,骨子里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习性,当一杯乡间的茶与怀乡的水交锋之后,乡间的茶就露出原有的本色,清纯、可人、跳着杯中的舞蹈,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或许,这是城市人喜爱乡间茶的一个真正理由。

现如今,穿梭于城市里的乡间茶,虽然没有了在乡村时那种自如的感受,但乡间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越来越热、越来越燥的城市变得温婉。无论是喝早茶的兴起,还是喝下午茶的流行,乡间的茶都在与城市发生着悄无声息的改变。

相信,这乡间的茶,不单单是改变了城市人的印象、城市人的习惯,更主要的是在改变着城市人的口味。


作者

乐祥涛


河南商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信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雨花》《天津文学》《延河》等报刊。出版的散文集有《打开心灵让风吹》《乘着蝉声的翅膀》《走笔豫南》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回顾请点击下方链接:

莲池文学丨散文《深山问茶》

莲池文学丨散文《与狼对峙》

莲池文学丨散文《心醉绿茶》

莲池文学丨散文《形同情人》

莲池文学丨散文《茶的禅意》



监制:李会斌 席晓靖

副总监制:陈芳

监制:赵芒姝

制图:赵岩

编辑:刘羽轩


本文为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集团)旗下《莲池周刊》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莲池文学
九州风华 万象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