嶙峋环秀篇留洞
乾隆御题“篇留洞”额
峰峦峭壁
步入古莲花池,绕过春午坡,穿过牌坊,经过含沧亭,即为篇留洞。
篇留洞由山石叠砌而成,位于北池南岸、南池北岸之间的窄长小路上,自东向西,长约数十米,高六七米。洞西与藻咏楼相接,东与寒绿轩相连,自然形
清咸丰《重绘莲池行宫十二景图》之篇留洞
临池观澜
篇留洞顶曾筑有名为“乐胥”的“香茅覆顶”小亭。乐胥就是欢乐的意思,取自《诗经·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此亭后改名为“观澜”,亭匾由清末直隶总督杨士骧亲书。该亭内设有雕镂精美的汉白玉石桌、鼓凳,游人来此憩坐其中,但见南塘之水由蜿蜒环抱该山南、东、北三面的涧溪中流过,注入北塘的碧莲湖中。水波粼粼,颇有“临池观澜”意境,令人身心顿爽。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二月十日,时任莲池书院院长章学诚与老友张吉甫夜游古莲花池,后写下《月夜游莲池记》,将篇留洞形容为“峰峦石骨,坚瘦自持,堆阜咫尺,亦具壁立万仞之概”,高峰崇峦以石为骨骼,在严寒中坚硬而削直地自我坚持,小山丘只有咫尺之高,也具有像墙壁一样陡立、高达万仞的景象。
他又写到“徘徊良久,乃循故道过乐胥亭,与吉甫分据亭槛,坐憩谈话”,他们观赏古莲花池雪停后的余景,在藻泳楼上来回地走了很久,顺着阁道走到乐胥亭,两人分别靠在亭栏上,坐下休息闲谈。可以想象,池畔,月色,雪景,友人,好一幅不可多得的莲池雪夜图,不禁令今人无限艳羡。
御题碑刻
乾隆皇帝曾多次游览篇留洞,北洞口上的“篇留洞”额刻石即为乾隆御笔。字体为小篆的变体,微带隶意,如“留”字似摹自《张迁碑》,“洞”字似摹自《孔宙碑》。
此外,至今北洞口石壁刻有乾隆的两座诗碑。其一为“叠起假山”刻石,嵌于篇留洞北洞西侧口壁上。七言绝句,行书。诗文曰:“叠起假山嵚且岑,嵚岑下委洞幽深。三番于此留篇矣,只是渴贤一片心。”嵚岑,指高峻的山峰。嵚且岑,形容山势高峻。渴贤意为迫切地慕求贤才,由苏轼名句“清篇留峡洞”而联想到“渴贤”。乾隆借诗感慨,堆叠起来的假山形势高峻,假山下面曲折的山洞寂静而迥深。此时,他已三次在这里留下了诗篇,只是由于怀有迫切慕求贤才的一片衷心。
其二为“假山宛转”刻石,嵌于篇留洞北洞口壁上。七言绝句,行书。诗文曰:“假山宛转栈蹊修,牝洞得来深且幽。摘句吾原学杜史,逮今曾是四篇留。”假山蜿蜒曲折,通向藻泳楼的栈道修长,好不容易找到篇留洞,它深邃而且昏暗无光。乾隆说,自己作诗原本学习杜甫,一词一句都从内心出发,但是不能企及,至今却为篇留洞轻易地留下了四首诗篇。“到此曾是四篇留”之说,足见篇留洞景色之美。
诗篇留存
除了这两首诗,乾隆还有两首题咏篇留洞的诗,一首题写于御览1761 年《保定名胜图咏》后:“牝谷含虚径转幽,云浆疑是乳钟流。笑予诗句非坡也,一例镌崖七字留。”溪谷空空荡荡,路径也随之渐渐幽秘,洞壁上流出仙酒般的水,好像是从著名的景阳钟里流滴。乾隆“自嘲”道,人们都笑他诗句比不上苏东坡,却也同他一样,在洞壁上镌刻七言诗。
另一首为:“径循石洞有篇酬,偶尔无过佳兴投。却顾随行方伯语,还应嘉政为民留。”乾隆沿着石径走到篇留洞,写下诗篇报答它,这是偶然有良好的情趣与洞内的景致融洽。他回头告诉随行的地方官吏,应该为百姓留下德政。
方观承也曾为篇留洞赋诗:“扪石见璇题,谽谺涿初识。秋雨长苔痕,陈迹忽已匿。归鹤避游筇,闲云此相值。”他用手抚摸洞顶的条石,它们闪着光亮,就像初次相识。连绵的秋雨令条石长了青苔,过去的痕迹已经模糊而被隐蔽。闲逛回来的白鹤避开了他,石头不愿意抛头露面,像一个不忘故乡的人一样,又回到石洞之中,与闲云结伴。
山体修复
自1900 年遭列强兵燹后,虽经多次修缮,古莲花池景观都无法再现盛世时期的风貌。2002 年,“莲池十二景”修缮与恢复工程正式启动,2002 至2005年基本恢复了北、中部的景观,其中,便包括篇留洞。2008至2009年又恢复了南部三景。
在 2002 至 2005 年修复中,篇留洞基本依据原貌,山体稍有加高。山体北侧是20世纪50年代由古莲花池聘请保定满城石匠堆叠成护墙状,土山台阶入口垒成门洞状。清代时的山顶罅隙被填平,基本保持原貌。所用山石是太行山千层石,颜色青白。山体西侧为清代旧貌,历次修复基本未动。山体南侧为保定市建设局聘请唐县古建所施工队修复,所用山石是颜色偏黄的太行山千层石。
如今的篇留洞依旧幽秘神奇,人们到古莲花池游览都要去那里寻奇探幽,一睹山石之趣。
篇留洞诗词欣赏
乾隆御诗
径循石洞有篇酬,
偶尔无过佳兴投。
却顾随行方伯语,
还应嘉政为民留。
直隶总督方观承诗
扪石见璇题,谽谺涿初识。
秋雨长苔痕,陈迹忽已匿。
归鹤避游筇,闲云此相值。
无极知县黄可润诗
石罅云已归,秘洞初难识。
中有太古文,但恐蛟龙匿。
神仙采芝来,洞口或相值。
陕西按察使陈德正诗
艮背巃嵸中嘘如,
润生石壁湛清虚。
不知谁续名山业?
可有龙门太史书。
翰林院侍读学士帅家相诗
扃云有时尽,驻景转复豁。
丹室未轻跻,披蓁窥洞达。
谽谺屡回互,径窦稍逾越。
石乳滴仙源,昙花供僧钵。
清篇讵能留,俗念庶摆脱。
莲池十二章之篇留洞
在乐胥山的腹部,认识一座人工的石洞,如同认识一种简单的快乐!
我喜欢通过一个改建的亭子,认识“观澜”,认识泛在内心的纹路!
风的尽头,还应该是风吧,我想。
那是否在说洞的尽头也是洞呢?我不知道,如同不知道在时光的尽头,是否可以翻找到最初的记忆。
他们说,此洞有三个出口,我不解为什么要这样,如同我不解一为何会生二,二为何会生三,三又为何可生万物一般。
他们说,洞中及洞内壁上,有乾隆手书的即景诗刻石。
只是,他们说的这些与我无关,我来,它是一座人工洞,我不来,它还是由那些叠着的石头构成!
他们说,洞名来自宋代苏轼的《夷陵县欧阳永叔至喜堂》,诗中的“清篇留峡洞”句。
我想,这洞名的后面是不是也在等着抒写醉墨的人呢?!
也许,真的如他们所说,此洞的三个出口恰如汉字“入”,而三个洞的出口又面向三个河塘,同样组成了汉字“品”。
是否可以这么理解,你只有进入此洞,才会品出属于自己的感悟?
作者
阿土,本名庄汉东,江苏新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诗刊》《诗歌报》《绿风》《散文》《散文选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刊。入选《21世纪散文年选》《21世纪散文诗排行榜》《阅读与鉴赏教程》等百余选本。有作品集六部。
朗诵
刘海贞,莲池文学特邀主播。
绘图
李超,河北邢台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总监制:李会斌 席晓靖
副总监制:陈芳
监制:赵芒姝
编辑:刘羽轩
本文为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集团)旗下《莲池周刊》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