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门手艺》中说:技能的掌握需要大量的练习、纠正,最终形成稳定的神经连接和肌肉记忆,才算真正学会了。细数我已经写作有31年了,我是91年参加的工作,94年开始在单位厂报发表文章。2001年时,看了中国女排夺冠的消息,我激动万分写了一篇小作文,抒发了自己的一点感受,交上去以后立马被单位的工会专干夸了,说我写得好。那时的我有剪报的习惯,喜欢将各类报纸中的一些知识点或是好的文章剪下来张贴在一个本子里。后来我也开始写一些生活感悟类文章,比如《清衣之乐》,写的是自己换季清理衣服的感受,在《三湘都市报》发表。在单位,每到一个部门,我基本都会承接宣传的任务,我想这也和我父亲的影响分不开。小时候,每当我在熟睡中醒来时,会看到父亲端坐在写字台前,柔和的橘色光圈下,是父亲埋头苦耕的身影。我也时常会在广播中,听到父亲稿件的播报,父亲每年基本都能获得优秀通讯员的荣誉。我一直有一个文学梦,文字与我,是一种美好的寄托与情感的释放。2005年,2006年时,我喜欢在腾讯社区里写作,之后是简书,再接着迎来新媒体时代后,我开始学习新媒体写作。学习新媒体写作的过程中,也经历过退稿,在看到别的小伙伴能上稿大号时,也感到由衷的羡慕。但这种抒发情感,我手写我心的新媒体写作练习,让我感到乐此不疲,沉浸其中。这应该是一种文字的力量吧,它让我发现自己,让情感有了一个抒发的出口。让我不知疲倦,一坐能坐几小时,大冬天里因久坐不动,而手脚冰凉。甚至洗个澡,都会苦思冥想,什么样的选题好,有灵感时会随手记下来。终于经过不断地锤炼,我的文章开始上一些新媒体小号,再后来文章开始在十点读书与樊登读书发表,并相继成为这两个头部大号的签约作者。我发现,当一个人心中有热爱,并努力去探寻时,生活也不会辜负你的这份努力。随着在各大平台上稿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看到自身的能量与价值。现在的我,开始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写作,把它当成孩子一样来养护。写作这件事,如今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不写点所思所想,总感觉生活像是缺少了点什么。我写作的地点不固定,有时是在书房,有时是客厅,有时是在高铁上或是宾馆里……我发现新媒体变现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难,只要你有思想,有一台手机或电脑,敢于去写,你也能够实现自己的写作变现梦。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几个能坚持持续写作小习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会把自己遇到一个事的看法,自己灵感闪现的时候,或是自己情绪低迷时的波动以及与自己的对话,记录在讯飞语记里,有时不方便写时,会用语音的形式记录。这样记录的好处是,能够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片段,你不记录的话,过去也就过去了,以后想记,也想不起来了。《写出我心》中说:不要为老师或交作业而写,为自己而写,不必顾虑任何限制,连页边空白也不必在意,要让自己得到心理上的自由和许可。在随手记时,我们不必去强调逻辑是否合理,只要是自己愿意诉说与表达的,是自己心底里流出来的文字即可。真实记录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真实记录自己那一瞬间的心情,自己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这样于我们而言,才是最有价值的记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读一本书时,随手写自己所思所想的习惯。我读一本书时,会对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句子划线,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通常我会在微信读书APP里看书,对自己感触深的句子,会写自己的小随感。在做读书笔记时,建议不要照搬书中原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去表述,联想发散自己的经历、生活,自己打算怎么做等。读完一本书后,可以想想自己读这本书之前和之后有什么不同,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这也是我们写作的一手素材,让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更深刻。看到某个观点,对自己有触动时,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写写感受,或者会搜集公众号里自己感兴趣的,吸引自己打开的标题,用来充实自己的标题库进行仿写或者标题改良。这样有利于自己知识观点的更新,让自己能跟得上这个时代,与时俱进。这种经常琢磨思考的方式,锻炼了我对标题与观点的敏感度,善于观察与提炼生活中的细节。在抒发自己的感受时,可以随性一点,有感而发,想到了什么就写什么,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好。写作的道路,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它的陪伴,让我在不断成长中历练,疗愈,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写作,也是一条孤独之旅,它需要依靠自己的坚持与执拗,去抵御清冷与孤独,然后在寒冷的冬日,开出鲜艳的花朵💐。也愿我在以后的写作的旅途中,能轻吟浅唱,自在前行。
感谢您的阅读,关注我,写走心的文字,遇有趣的朋友,我的微信baihe_12345y
往期精彩:
我的退休日记1:读了《女人一生要做的50件事》后,我怦然心动了
我的退休日记7:美好的日子,就是细水长流
我的退休日记9:原来50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作者简介:
姚瑾,70后,十点读书、樊登读书签约作者,主业退休,副业自媒体,记录生活与读过的书,让生活如花朵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