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的前赵家

文摘   2024-09-15 06:00   安徽  

【记忆中的前赵家,大致是这个样子的】

故乡对村庄有一种特别亲切的称呼,叫,我的故乡有两个赵庄,我住在前面一个,就称为前赵家了。在我成长的几十年岁月里,前赵家这个小村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已面目全非,与我小时候的前赵家相比,可以说判若两个村庄。

真正前赵家的老宅,现在空空荡荡一片,几乎没了人家,空地上还都种上了庄稼。乡邻们都搬出来,搬到了村南边的那条大路的南北两旁。沿路盖起了小楼,一家又一家,大路变成了街道似的,有点城市里沿街而居的味道。原来的前赵家可不是这样的,这条路两旁一户人家也没有。

我记事时候的前赵家,大致是如下这个样子。

村前有一口池塘,村里人都叫它大沟,村子的老宅都在大沟的北面。村子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壕沟围着,乡邻都叫它围壕子。围壕子很深,一年四季不断水,靠着村子这边的岸上,长满荆棘和杂树,密不透风,想进去,很困难。祖先这样做的原因,是防止强盗骚扰。战乱的年代,夜间经常有强盗到村子里打家劫舍,有了围壕子,强盗进村就不那么容易了。

想从村子里面往外走,只有三个通道。村东南角有一个坝梗,村西南角有一个坝梗,村北面中间有座木桥。老人说,还早些的时候,只有西南角一个通道,用的还是吊桥,晚上把桥吊起来,想进村便十分困难了。我小时候,已经是和平年代,吊桥变成坝梗,通道也多了起来。

现在的前赵家,东、西两面的围壕子,都被填平盖上房子了,一点痕迹都不见。只有北面的围壕子,还有点轮廓,也几乎与地面一样平了,一年四季不见水。

围壕子里住的人家,有四个大门的说法。四个大门就是四个家族,每个家族的住房都是从南到北排列的,最前面留一个大门,所以叫四个大门。这样的大门,我记事时,都还在,门后都还有插门杠的机关,晚上,把门一杠,想从外边打开,几乎没有可能,这都是留作防强盗用的。

最东边的一个大门是文爷(赵杰叔)那个家族,我记事时,文爷的老父亲还健在,是字辈的,我们都称他为二老爷,他在他们家族里排行老二。

东边数第二个大门是赵峰的家族。我记事时,他们家族的字辈的,只有一个大娘了,不久也去世了。他们家族的辈分比较低,赵峰就是字辈的,比字辈还低一辈。

东边数第三个大门就是我们家族了。我爷爷弟兄三个,我记事时,我老爷、二老爷都不在了,只有三老爷还健在,他也是字辈的。我记事时,整个庄上,字辈的老人就这两位了。

最西边的是赵文志大哥和赵文宝大哥的家族。我记事时,赵文志大哥家族里的字辈的人都处于壮年,他们是这个家族里那个时候最年长的人。现在字辈的老大、老二去世了,老三还健在,我们称他为华爷,身体倍棒。

【如今的前赵家,大致是这个样子的】

这四个家族占据着全村最核心的位置,可能是这个村子的原住民。但除了这四个家族外,还有几个家族,不过都姓赵,没有杂姓。

紧靠着最东边的文爷家大门住的是赵文良大哥的家族,靠着赵文良大哥家族住的是赵文堂大哥的家族,再往东是赵文才大哥的家族,最东边紧靠着围壕子的,是赵文顺大哥的家族。

西边,靠着赵文志大哥家族大门住的是赵文光大哥的家族,再往西,贴着西围壕子的是赵峰家族的另外一片宅基。我记事时,这片宅基上的住房,是西队的仓库和牛屋。那个时候,全村分为两个生产队,一个是东队,一个是西队。以文爷家族为界,以西是西队,以东是东队。

东围壕子外边还住了好几个家族,赵立旺大伯家族、赵文庆大哥家族等。他们的住房不再是南北排列,而是东西排列,东西跨度就比较大。

全村住家后面都是树林,长满了各种杂树,一到夏天,满树林都是鸟儿,它们在树上做窝,我们就爬树掏小鸟。这样的树林早就没了。

东围壕子外那些人家的南边也有一个池塘,叫卢沟,据说是姓卢的人家挖出来的。姓卢的人家很凶悍,老是欺负姓赵的家族。赵家有一位祖先,死时叮嘱家人,把他埋在围壕子外的东北角。从此,卢家一天天地败下去,败到待不住,就全家族迁往别处去了。于是,前赵家就有一种说法:前赵家不住外姓人,待不住。还真是的,到目前为止,前赵家还真没有外姓人家。

于是,这座坟就成为姓赵家最崇拜的地方了。无论年长年少、辈分高低,统称之为老太坟。我记事时,不管谁家上坟,都要先从老太坟这里上起,以表达晚辈对坟里祖先的崇敬。——这是前赵家最有名的传说。

虽然,村庄早已变得没法认识了,但老太坟还在,每年还有人为老太坟添坟。谁在为老太坟添坟,我不清楚,但我对他表示敬佩,代表全村人向他表示感谢!

人,是不该忘祖的!

文汉文化
用文字与每一个有缘人,在心灵上相识,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