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中午,酿出了一个炸雷
文摘
2024-11-12 06:00
安徽
那天中午,刚睡午觉没多大会儿,就有人敲门,心里有很多的不爽。开门一看是老同学刘启坤,不爽便云散了。刘启坤是老同学,也是好友。我非常佩服他身上的那股劲儿,敢想敢干,还不愿囿于旧制,总喜欢创造出一些新鲜的玩意儿来。我也是一个内心里不太安分的人,但是我没有他那种敢打敢闯的劲头,所以我崇拜他。但凡崇拜一个人,都是因为自己想拥有而没能力用时,崇拜对象偏偏拥有了。进到客厅里,喝茶叙谈好久,我问他:“今天来,不只是为了喝茶叙话的吧?”他笑笑说:“我心里冒出一个想法,想与你叙叙怎么才能实现。”我说:“那你说说看。”他说,想创办一份报纸,面向中学生的,内容是关于写作的,不知道行不行?我说,这个想法非常不错,但是要想把它变成现实,最大的问题是报纸的发行,这个问题不解决,办成了,也生存不下去。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俩是解决不了的。有一个出面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他就是地区教育局里的语文教研员刘世勋老师。他在全地区中学语文教师当中威望甚高,他为人低调谦和,与各中学的领导关系处得也相当融洽。如果他肯出面,报纸在本地区的发行就不成问题了,有本地区的发行垫底,报纸就可以生存下去。刘启坤立即问我:“怎么才能让刘世勋老师出山呢?”我说:“有一个办法。他和我们大学辅导员张颍东老师是同学,而且关系特别好。你去找张老师,说动张老师,张老师肯出面,去找刘老师,估计就有八九成的把握了。”刘启坤做事风风火火,听了我的话,立即起身,说:“我现在就去找张老师。”送走刘启坤之后,我就在家里静等消息。一过一个星期,刘启坤也没有跟我反馈消息。一个星期之后,我忽然接到通知,让我到电大会议室去开会。到了会场才知道,这是一次办报纸的筹备会议,到场的除了预想中的刘启坤同学、张颍东老师、刘世勋老师外,还有教育学院的魏双顶院长、电大徐主任、阜阳日报的王秋生编辑等近10人。会议之后我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张老师一手操办的。之所以请出魏双顶院长,是因为他的人脉资源丰富,社会功能强大。办报纸需要上级批准,要有人能够把这个准印证办下来,魏院长有这个能力。之所以请电大办公室徐存亚主任到场,是因为办报纸需要有一个挂靠单位,魏院长就找到了电大,电大也乐于接受,就派办公室主任协助办理。之所以请到王秋生编辑,是因为,办报纸业务性很强,需要有行内人来指导,王秋生老师是《阜阳日报》资深编辑,业务能力特别强。这次会议,确定报纸名称为《中学生写作报》。一期四版,一版为综合版,二版为初中版,三版为高中版,四版为文学版。旬刊,每十天出一期。确定了社长、总编、副总编、各版的编辑。刘启坤被确定为副社长、副总编辑;我被确定为“高中版”编辑。同时还为筹备工作做了计划以及人员分工,一个月内拿到批准文件,下个月出创刊。创刊词的撰写,各版内容的安排与稿件的撰写,都具体到了人。正如所计划的那样,一个月之后,《中学生写作报》的第一期就面世了。一版用了套红,刊名和发刊词都是红色的,非常喜庆。第一期《中学生写作报》的诞生,标志着阜阳地区第一份专业性报纸诞生了,标志着阜阳地区第一份民间办的报纸出现了。在阜阳地区的社会上,特别是在阜阳地区学界,其效应不亚于一颗“炸雷”,令每一个阜阳地区的人,尤其是学界的人,个个侧目。这件事发生在1991年的暑假,《中学生写作报》诞生的发起人是刘启坤老同学。发起人未必是最能坚守的人,没两年,刘启坤老同学就离开了《中学生写作报》,去开辟他的新征程了。《中学生写作报》存活了整整10年,出版了400余期,影响到全国的每一个省份。直至今天,阜阳还没有人办出一份有如此影响力的报纸。
文汉文化
用文字与每一个有缘人,在心灵上相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