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仪式感

文摘   文学   2024-11-15 07:53   安徽  

看过一篇博文《人生没有仪式感,永远都灰头土脸》,看后颇有一些感触,忽然明白了很多世事存在的理由。

每次回到老家,总要去给父母上坟:点上一挂鞭炮,燃化几叠纸钱,跪在地上磕上几个头,站起来与同去的人聊上几句父母在世时的一些往事,心头翻滚着酸伤……离开父母的坟头,一切又都如旧了。

过年时,只要回去,年初一一定会到大娘跟前,跪在地上给大娘磕头祝寿。大娘是我的尊辈中唯一还健在的人,大娘是代表,给大娘磕头,表达着我对长辈人的尊敬。

有时心里暗自琢磨:给老人上坟,老人知道吗?肯定不知道。做给别人看吗?没有任何必要。大娘一年少我这几个头吗?给大娘磕头,大娘真的就能增寿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不是形式大于内容吗?有必要走这些形式的过场吗?

尽管我一直有着这样的困惑,但我依然坚持这样做,从没有停止过。因为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动,如果不做,心里就会很痛,做了心里就会释然很多。

看过博文《人生没有仪式感,永远都灰头土脸》后,这一切困惑都涣然冰释了。人生需要仪式感。人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里的东西都是一种“意识状态”,非常抽象,比如思念,比如尊敬……它只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得以表达。这种形式被多次重复后,形成固定的模式,就成为了一种“仪式”,人对这种“仪式”有依赖感,这就是人生的“仪式感”。

                      

成人了,有“成人仪式”;结婚了,有“结婚仪式”;生孩子了,有“生孩子仪式”;步入老年了,有“祝寿仪式”;去世了,有“丧葬仪式”。这些仪式是人生必须的,是人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仪式充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学了,有开学典礼;散学了,有散学典礼;新生入学,有新生入学典礼;学生毕业了,有毕业典礼;工程开工,有开工典礼;工程结束,有落成典礼;大会、活动有开幕式、闭幕式;商店开门有开张仪式;……

这些仪式,表面看去,做不做都一样,形式大于内容,但是,实际上,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这些不是“形式主义”,它是生活的必须,是人生的必须。

                          

“形式主义”是只在乎形式,而不注重内容;“仪式典礼”是找到一种恰当的形式去表达必须的内容。例如,老人在世,儿孙百般虐待,老人去世,却大张旗鼓做丧葬仪式,这是在搞“形式主义”;老人在世,儿孙百般孝顺,老人去世,用隆重的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哀伤,表达对老人的思念,表达对老人的尊重,这叫“仪式典礼”。

“仪式”不是“形式”,人生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文汉文化
用文字与每一个有缘人,在心灵上相识,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