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成为很多人的一句口头禅,可是说这句话的很多人自己并非是个“爷”,仅是个“孙”。我想告诉他们的是:“此处不留孙,更无留孙处。”
一些人业务上稍有一点长进,刚刚有人说个“好”字,马上就自我膨胀,自视甚高,目空一切。领导待他,让他稍微觉得有一点不如他意的地方,他马上就高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以此来向领导示威:你敢对我不好,我立马换单位,给你个好看!此时的他已经自我感觉是一个“爷”了,认为单位少不了他,一旦少了他,单位就会天塌地陷——用“走人”来逼迫领导向他服软。领导常常不去服软,甚至理都不理他,因为他在领导心中还不是个“爷”,他的位置有若干的人可以替换,且那些人比他更好伺候。这样,他就会把自己弄得吊在半空中下不来——不走吧,话已经放了出去;走吧,好像想留他这个“爷”的单位并不好找。于是就只好在原来的单位里“尴尬着”,从此成为单位里的一个整天情愤愤、气鼓鼓的牢骚人——天下没有他不烦的人,天下没有他不烦的事,一天到晚地耷拉着个脸,像是天下所有人都欠着他的钱似的:在愤慨中煎熬着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些业务上稍微好一些的知识分子典型的“定位不准综合症”。
也有走掉的,但是,换了一个单位后,他便“泯然众人”了。他在原单位建构起来的含金量,新单位的人并不买他的帐,他还要从头再来。从头再来,重新从原点再回升到在原单位的那个高度上去,谈何容易?年龄不饶人,过了那个年龄段,再想去找回做事的那种感觉、那种精力已经不大可能了。所以,换了单位后,他几乎就没有让自己成为“爷”的机会了。
以上说的是那些几近于“爷”而还没有成为“爷”的人,但他自己却已经提前把自己看成了“爷”后的两种结局。这两种结局,大概都可以用“悲哀”一词来形容。使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语的人还有第三种情况,这里的“不留”已经是“开除”或者“逼走”的意思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含义已经是遮羞布了,人已经是单位里的街头小瘪三,但嘴上还硬充“上海滩老大”,以“爷”自居。
真正能够使用得起这句话的人必须先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爷”。这里的“爷”与“权威”“泰斗”“栋梁”“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等词同义。这时,真没有人敢去动摇他,真没有人敢去得罪他,因为他真的是单位不可或缺的人。只不过,这些人之所以到达“爷”的层次,就是因为他什么时候都不会像那些似“爷”非“爷”的人天天高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把自己太当一回事,这是“爷”的另一层含义——人格的伟大。
“爷”级人物都是“腕”级人物,高的不仅仅是业务,更是人格。人格上不去,什么时候都成为不了“爷”。
这样的人物真正实现了“自由”的境界,可以不必仰人鼻息,可以不必点头哈腰,可以不必为生存而忧虑。真是碰到一个混蛋上司,对他有所不敬,他就可以立马走人,只要他宣布要“另择贤主”,争抢者马上就会如骛趋之,到了另一个单位,他依然是个“爷”。
超越自我,到达“爷”级,实现人生的真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