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爬格子”

文摘   2024-11-08 06:00   安徽  

在舞文弄墨人的圈子里,人们喜欢把写文章戏称为“码文字”或者“爬格子”。

“码文字”好理解。一个又一个的文字,就像一块又一块的砖头,写文字犹如盖房子,垒墙头,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上垒加,文章写完了,“房子”也就盖好了。

那为什么又把写文章叫作“爬格子”呢?听一听下面我的故事,您大概就知道了。

我正儿八经地写文章,应该是从写大学毕业论文开始的。大三的下学期,我就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先是选题,我最终确定的题目是涉及《逻辑学》内容的《论概念、名词与内涵三只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是张华成老师。得到张老师的首肯之后,我开始搜集资料。天天拿着一摞读书摘抄卡片跑图书室,把有用的内容,从书上摘抄到卡片上,带回去,分门别类地收藏好。忙了一个多学期,才感觉差不多了。

大四上学期的下半学期,我开始动手给毕业论文打草稿。草稿纸用的是从家里带过来的“会计记账簿”。堂兄是生产队里的会计,他那里有没有用完的记账簿,我就要了一本作为草稿纸用。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写了3万多字,毕业论文的初稿算是完成了。

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反反复复前后修改了四五遍,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初稿被我改得只有我自己还能看得懂。

草稿确定之后,开始誊抄。誊抄是一个细致活、慢工活,稍不留心就得重新再来。难怪解放前它能成为一项职业:“誊抄工”或者“缮写工”,专门替别人誊抄稿件,赚取点雇佣金。

誊抄就是把草稿上的每一个文字抄写到稿纸上。稿纸是专门印制的,商店里可以买到。纸上印有方格,一个格子里一个字或者一个标点符号。一本稿纸是100张,每张300个方格,也就是300字。也有400字的,但不普遍。一篇文章是多少字,数数稿纸,就知道了。

把文稿誊抄到稿纸上,就叫“爬格子”。一个格一个格地往里抄字,可不就是慢慢地“爬”吗?用“爬格子”称之,多形象啊!

抄文稿需要特别细心,不能错字,不能少字,不能多字,否则300字的一面,还得重来。3万多字,100多张稿纸,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下来,这是多么大的工程!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抄得腰酸背痛,两眼昏花,才算完工。

战战兢兢地把它送给老师,张老师说:“好的,我给你修改一下,等两天,你过来拿。”过两天去拿,拿到手里后,我的天哪!几乎每一页都被张老师修改了,我得按照老师的修改,重新再抄一遍,想死的心都有。更残酷的是,第二次送过去后,张老师又给我修改了一遍,我还得再抄一遍。第三次送过去后,谢天谢地,张老师只动了其中个别的字或标点符号,终于不需要全抄了。

工作之后,喜欢写点文章。每篇文章出炉,也都是这样一点一点“爬”出来的。投稿后,编辑部常常不退稿,只好誊抄两份,自留一份底稿。要想改投其他杂志,必须再抄一遍。由此可见,当年“爬格子”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如此辛苦弄文字的情形,大概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叶。那个时候,电脑开始普及,大街上出现了“打字、复印”类的店面。写了稿子后,不要再誊抄,送到店里,打字员给打印出来,在打印出来的稿件上修改,店员再来帮你修改,反复修改定稿后,用打印稿来投寄稿件就方便多了。

这种与打字员共同完成稿件的情形,在我身上大概持续了10年的样子。2007年我下定决心,要自己来学习电脑,学习打字。半年多的时间,我学会了电脑,学会了打字。

现在弄文字与“爬格子”时代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爬格子”这事,说给90后、00后的年轻人听,他们会觉得“那只是一个传说”。

文汉文化
用文字与每一个有缘人,在心灵上相识,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