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起源于中国?李镇西,真有你的

文摘   2024-10-31 06:00   安徽  

今天读到了一篇网文《别再狡辩了,李镇西校长》,写作时间为20241025日。后又被多家媒体转载,我在转载中看到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里说:“李镇西校长说:‘最早将快乐和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看到这句话后,我感到十分震惊,怎么能这样说呢?这不是鬼扯吗?我很怀疑,它应该不是我崇拜的教育大咖李镇西先生说的,他怎么会这么说呢?会不会是作者为了驳斥他,而故意篡改的呢?

于是,我赶紧去搜这篇文章批驳的对象——《请别抹黑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主动学习》。这篇文章是李镇西校长2023429日在“镇西茶馆”上发表的。文章里果然有这句话,比对后,发现引文稍有出入,但本意没变。原文是这样说的:“快乐教育的理念真的是源于西方吗?不,最早将快乐与教育(学习)联系在一块儿的,并非西方而是中国。”看看吧,引文与原文,几乎没有区别。原文的意思是,快乐教育不是起源于西方,而是中国。这真是震碎了人的三观。

看完后,我的感慨是:原来这句话,真是李镇西先生说的,我感觉到了浓浓的悲哀!

不管怎么说,都不能说,我们的祖先关联了快乐教育,因为“快乐教育”远离教育的本质,它是一个伪概念,先贤们怎么可能把“快乐”与教育关联在一起呢?

先贤们在谈到学习或者教育的时候,都是把教育或者学习与“辛苦”“劳累”“苦痛”“付出”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除了李镇西先生在文中引用过的“头悬梁,锥刺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训之外,还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记得苦短日又少,穷力要早学问越多”“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到网上一搜,到处都是诸如此类带“苦”“累”的学习名言,根本就看到古人说到学习或教育时,把它们与“乐”相连的。

李镇西先生找到了,他引用的是《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这句话分析出,在孔子那里就提倡“快乐教育”了。这样说,对吗?看看《别再狡辩了,李镇西校长》是怎么批驳他的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在这句话的理解上,你是直接把‘知之者’和‘好之者’割裂开来,认为他们是两类人。但是按照我们认知事物的规律来说,‘知之者’和‘好之者’是人学习的不同阶段。喜爱一个东西,只有经历过深入的了解才能打心眼里喜爱。如果没有经历了解的过程,你就说喜爱,我只能说这跟很多早恋的学生一样。女孩在青春期喜欢一个男孩,有可能就是篮球场上某个小小的动作。但是你让她说喜欢这个男孩的什么品质,她可能就说不出来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过来意思是‘喜欢知识的人不如以学习知识为乐的人’。这个地方我认为同样不能分开来,孔子说这句话是有层次性的。没有几个人能够一下子就能直接做‘乐之者’,因为这种快乐是需要学习知识的成就感来支撑的。通过‘知之者’才能达到‘好之者’,通过‘好之者’才能达到‘乐之者’。”

由这段批驳文字可以看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快乐教育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完全是李镇西先生在断章取义,在生拉硬扯。

我国传统的教育都是强压式教育——书背不出来是要挨板子或者戒尺的——完全是苦逼式的,哪里曾见过实施快乐教育的例子?不知道李镇西先生能不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来自西方的“快乐教育”是针对底层人孩子的,大亨们的孩子上学上的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的教育依然是压榨式、苦逼式的。这是教育的本质——学习成绩的优秀,不付出辛苦,怎么可能得到呢?如果用快乐可以获得优秀学习成绩的话,那么,天下的每个人不都成为科学家了吗?

“快乐教育”本来就是鬼扯,还说它是我们的古人最早提出的,这不更是鬼扯了吗?

社会上流行一句话:“猪站到风口上,都可以飞起来。”李镇西先生就是一个时时刻刻都站在教育“风口浪尖”上的人,所以他飞起来了,成了一时间里的名人。不信,你可以看看他的文章,时时处处都冒着最时髦的名次概念。

但是,风总有不吹的时候,没有风了,飞到高空里的人,会怎么样呢?用脚指头都能想到他最后的结果。

奉劝李镇西先生,以后再思考教育的问题、写教育的文章时,接点地气吧,别老在半空中悬着,那会摔得很惨的。

文汉文化
用文字与每一个有缘人,在心灵上相识,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