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遇到养育上的难点,比如培养自律,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兴趣,养成习惯等等,都可能一时半会儿不如人意。
这时候就有人说,别急,要“静待花开”,又或是“三分教,七分等”。
能解决问题吗?大多时候,可能是自我安慰!
简单的“静待”、“等”,常常不会带来你想要的结果。而且在等待的过程中,由于不知道何时会出现你期待的东西,你也会变得更加焦虑不安。
上一个机械等待的故事,早就被写在《韩非子》里面了,叫做“守株待兔”。
所谓的“静待”和“等”,并不是什么的不做。相反,是需要更加努力的做。
01
情绪体系创设:积极正向
调皮捣蛋的孩子千篇一律,情绪稳定的父母万里挑一。
早前网上有个著名的帖子:“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
@你可爱的娘亲:我家孩子爸爸,每次回来都能提前知道我在不在家,因为刚进小区就能听见我的咆哮,陪读妈妈的辛酸……
@冷风别再吹:刚生完二胎,宝宝才5个月,整的我现在都不敢去辅导大宝写作业了,我怕气的回奶,为了二宝,我表示拒绝!
@温柔的彤彤妈妈:我是一个老师,但是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我想没有比我儿子还笨的学生了,气得我只想削他!
@月亮十六圆:其实,我很淑女的,但是在对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上,我简直成了一个泼妇我都怕我撑不住了!
这么暴躁的情绪环境下,孩子能学到什么?糟糕情绪里面的孩子,大脑持续“泡在”皮质醇激素中,长期记忆能力、学习能力下降,怎么能学好?
不如给孩子创设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环境”,我把这个叫做家庭的情绪体系的创设。
或许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动声色,但这比教育孩子一件件具体的事情难多了!孩子一帆风顺,成绩优秀,当然你好我好大家好。考验的是,当孩子暂时不如人意,家长怎么行动?
有一个朋友和我聊过她和女儿的故事。初二时孩子的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不前,情绪不佳,信心不足。她心里挺着急。
然而,在初二暑假和初三寒假,我的这位朋友却做了两件外人看起来非常“出格”的事情。
按照“惯例”,这两个假期都是父母给孩子安排大量补课的时候。她左思右想,暑假带女儿出国去了孩子最想去的地方,也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寒假和女儿一起听了一场演唱会,是女儿最迷的明星。
女儿开心的“疯了”。把旅游的照片和门票就贴在书桌前。朋友问,你还惦记着旅游和演唱会?女儿回答说,我是把它们当我的动力,每当学累了,我就看一看它们,就又有了干劲。
初三下学期,孩子的成绩蹭蹭往上。
让孩子逆袭的,并不是单纯的“玩一场”“放一假”,而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理解与重视。父母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告诉她:你是重要的,不仅仅因为你的成绩,而是因为你本身的存在。这份情绪价值让孩子感到轻松又安心,也觉得父母很“酷”。
真正的“静待花开”,不是机械等待,而是从孩子的心理、情感和情绪需求入手。在学业压力普遍较大的当下,这种良好的家庭情绪体系尤为珍贵。
在这样的情绪环境中,孩子不会背上情绪的包袱,不会屈从于压力,不会陷入自我否定,而是轻装上阵,坚定向前,奔向更广阔的未来。
02
学习环境创造:潜移默化
我在和很多优秀孩子的父母交流时,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在家中,是如何管理孩子的?
有一半以上的家长的回答是似乎没有做什么特别的“管理”。他们也会安排课外课,或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安排一些特长活动,但是在作业、学习习惯、自我管理方面似乎没有下特别的功夫。看上去孩子自己就越学越好。
这时候大部分人认为这是父母的福气,有一个自觉上进的孩子,不需要父母多管。
安徽省理科状元董吉洋,一位女同学,当年以675分的优异成绩获理科全省第一名。
谈到她的学习经验,她特别强调父母对她的影响:“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不是口头教育,不是光说不练,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娃,现在越来越成为很多高层次家庭的育儿选择。
他们有的人直接把客厅“去娱乐化”,客厅的中心不再是电视机而是大书桌。一家人晚上坐在书桌旁,父母或是充电、或是工作,孩子做作业、自主学习,没有管教,更没有争吵,在一家人眼里,晚上的时间就是安安静静用来学习的。
前一个周末,我乘地铁出行。一对小夫妻带着一个大致一年级左右的小男孩也在候车。妈妈时刻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爸爸则拿着手机刷着小视频。
孩子好奇,拉着爸爸的手要看。于是两个人一起看。一会儿车来了,车厢有点拥挤。孩子看不到手机屏幕了,急得拉爸爸的手,要爸爸蹲下来给他看。
我摇摇头,或许几年后,又有一个家庭在那里发愁: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他们丝毫不觉得,他们现在的家庭环境就已经决定了这样的结果。
有一次遇到一个朋友,他和我交流的一句话我很赞同,他说当你特别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要记住,孩子多半会成为你。
所以,父母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03
物质条件提供:回归精神
我们总以为教育是公平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所有关于教育的研究,不论中外,都揭示一个非常“残酷”的真相:来自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的孩子,通常未来发展的更好。
物质条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环境。
但我对于这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什么叫好的物质条件?只有那些能够转变为孩子精神力量的物质条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正如海伦·凯勒所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看不见也摸不到,但它们能被心灵感受到。”
比如,带孩子去旅游,这个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没错。
带孩子去购物游,买一些大家喜爱的东西?
或是一家人乐园游玩,其乐融融?
还是体验不同的文化,或者徒步见识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胸襟?
这些都是选择,也没有对错之分,那我们怎么选?
我认为,优秀的家庭教育,在于父母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点燃孩子精神世界的火光。
自从上次带女儿小D参加了一次10公里越野赛,她迷上了参与类似的活动。起初,她对泥泞的山路很是犹豫,但在一群叔叔阿姨的鼓励下,迈过了自我设限的“障碍”。当她冲过终点时,胜利的喜悦,让我看到了她内心的蜕变。
这样的活动需要时间,要购买装备,路途上也需要一些花费。但我看中的,是她能借助这些机会去接触一些充满热情、喜爱挑战、积极向上的人,从而感染精神的力量。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用这些条件去打开孩子的心智,激发他们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自信。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D爸的话:
为孩子创设一个温暖的情绪体系,打造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将物质条件转化为精神的力量,让孩子在理解与支持中获得力量,在榜样的引领下学会成长,在体验与实践中找到方向。
静待花开,不是等待奇迹,而是亲手栽种奇迹。
Introduction·介绍
创作|顾问型家长·小D爸·小D妈 支持|小D、雪莉
介绍|小D爸,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曾从事本土、双语、国际学校管理咨询;小D,6年级学生
觉得好,“分享”“在看”与“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