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有一大半是在学校,在课堂。如果能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就能保证整个学习的效率。
老师最多保证孩子“人在”,至于心在不在,就很难说了。即便“心在”,孩子也不一定会用好时间。
我们可以启发孩子,找到合适TA的听课方式。
01
高效听课的重点在课前
自测:
1)上课时候,我感觉大部分内容都是陌生的。
2)如果我上课“开小差”,多半是因为听不懂或者听课跟老师跟不上,让我感觉太累。
3)我没有认真做预习的习惯。
如果孩子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是”,或者“可能是”,就要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
和孩子聊一下学习骑自行车的情况。刚学的时候,我们要想脚怎么踩、手怎么扶着龙头、刹车怎么用......一片手忙脚乱。
这个时候骑不好,是因为要惦记的东西实在太多。
等到熟练一点,不用思考不重要的细节,我们就能够很好地去学习如何转弯、如何上下车等复杂一些的技能。
听课也一样。如果我们走进课堂,发现每一个概念都闻所未闻,都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听懂,甚至无法听明白。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不会好。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预习,要提前学习。我们要把课堂中的头绪减少,降低压力。
预习最简单、最好的方式,就是读教材,尽可能的自己读懂。如果碰到问题,恭喜你,你找到了上课要聚焦的要点。
如果之前的基础不扎实,同样听新课效果也差,一定要先回归到基础,解决之前的问题。
如果孩子还小,避免中学听课会碰到跟不上,就要从小多读科普人文类的书,做好知识面的扩展和一些基础性知识的积累。
02
秘诀还在于快老师一步
自测:
1)老师讲例题的时候,我总是等待老师分析给我听。
2)我不会想新的内容和其他知识有什么关系,除非老师提示我。
3)我不会给新的概念自己找一些合适的例子,以确定自己理解与否。
同样40、45分钟听课,学习的效率差别在哪里?最主要差在“动脑子”的程度。
越动脑子、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越好。
但是课堂中主要是老师在讲。如果你只是听,很容易做肤浅的思考、被动的接受。
最重要的,是走在老师前面。
比如老师讲例题,要在老师开始分析之前,努力找到思路。
如果来不及想,怎么办?那说明思维不够敏捷,就要更多地思考。
如果怎么都思考不出来,怎么办?参考第一条。
能走在老师前面,就能够用老师的讲解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发现不正确,太好了,这就是要聚精会神要听课的地方。
能走在老师前面,还会给孩子一种自信感,更加推动学习效果的提高。
03
另一个秘诀是利用等待时间
自测:
1)当我听懂了,没有事情做的时候,我就等待
2)当老师布置任务,我做完了,我也等待
3)当老师在辅导、提问其他学生,我也等待
一堂课老师要讲多少时间?大约17分钟左右。还有23分钟,有的是回答提问时间,有的是课堂练习时间,但有大量时间,是“等待时间”。
善于学习的人,就会很好地利用这些等待时间。
例如,当我们听懂了一个新的知识,有等待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快速回顾一下。
拿化学做个例子,讲元素。有等待的时间,就自己总结一下,今天讲的这个元素,有什么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几条等等。
这样的话,不仅仅比同学多复习了一遍,而且知识是结构化地存储在记忆中,更容易记牢。
04
还有一个秘诀是学会科学记笔记
自测:
1)我从不记笔记(5年级以上),但做题时候效果不好。
2)我将老师的板书都仔细记录下来,以至于我听老师讲和自己思考的时间少了。
3)我喜欢漂亮的笔记,我觉得花时间把它弄的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课堂上记笔记这件事情很重要。
但不在于“记下来”,而是“学进去”。
所以有时候我们发现一些学生,从来不做笔记或者只记录很少的笔记,并不耽误他的成绩。
笔记是学习的辅助工具,不是学习的结果。特别是理科的笔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笔记没有什么用处。笔记主要记四个东西:
知识点框架:先听老师讲,然后记录老师的纲要部分和重点部分,来不及记可以后面再整理。如果当堂可以理解,课本上也有,不一定要抄。
记思维:记老师讲概念和定理重要的思路点,以及解题中的思维技巧。
记重难点和易错点:回家后整理自己的笔记,把重难点和易错点用不同的颜色或者划线标记出来。
记补充:很多考试需要的知识不在教材上,属于老师补充的内容,要记录下来。
记自己的总结和思考:记笔记最好的模式就是,每一节知识点都有自己的总结,最好能梳理出有关单元的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D爸的话:
学习,第一步拼基础,第二步拼学习效率,然后才是记忆的效果、把握难题的能力等等。
基础是否扎实、效率是否高(省时),都和听课效果密切相关。
让孩子自测一下这些问题,学习这些方法,慢慢找到自己高效听课的节奏。
Introduction·介绍
创作|顾问型家长·小D爸·小D妈 支持|小D、雪莉
介绍|小D爸,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曾从事本土、双语、国际学校管理咨询;小D,6年级学生
觉得好,“分享”“在看”与“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