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来访,带来了他女儿在国外读书的情况。孩子表现很好,以全A的成绩从一所很不错的大学提前一年半毕业,申请美国藤校博士研究生的结果也将水落石出,不出意外的话4年后名校博士毕业。
可是,谁又能想到,7年前,朋友咨询我的问题是:孩子读哪所职高未来出路能好一点?
一个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何之前却陷入到要读高中都很难的境地?
实际上,并不是这个孩子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有着一些固有缺陷。这些缺陷会让很多孩子陷入困境,无法实现他们潜能的最大程度发挥。今天和朋友们聊聊第一个缺陷:容错率低。
01
缺陷之一:容错率低
我先说一个故事,主人公叫许埈珥,小名叫六月。
六月的父亲是统计学的老师。然而,六月从小数学成绩就不好,一度非常厌恶数学。高一的时候,突发奇想对诗歌产生兴趣,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诗人,痴迷到几乎辍学。
后来勉勉强强读了一所大学,花了6年功夫才从大学毕业。
在大学最后一年,六月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新闻报道的任务,选了一门数学课。虽然一开始只能听懂个别极其初浅的例子,但却和老师颇为投缘,成为了忘年交。
老师就邀请六月读自己的研究生。六月答应了。跌跌撞撞开始了学习数学之路。
六年后,六月将代数几何的相关理论和技巧引入到组合数学中,跟合作者一起解决了组合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猜想---Rota猜想。
2022年,39岁的六月,也就是许埈珥,荣获菲尔兹奖。这项荣誉,是皇冠上的明珠,是对一名数学家最好的肯定。
许埈珥,美籍韩裔,实际是在韩国和美国接受的教育。如果,把他放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会怎么样?
小学初中数学不好,多半无法考到好的高中;即便勉强考上普通高中,却又严重偏科,只爱学语文,高考肯定也难以取得很好的结果。
勉强读一个二本大学甚至大专,按照现在的大学教学水准,他多半对所有的课都提不起兴趣,但是肯定能轻易混到毕业。
进入就业市场,两眼一抹黑,发现一份像样的工作也找不到。或许在某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对数学终于燃起了兴趣,却再也没有良师指导,即便自己钻研,最多也就是被大家称作“民科”,而最终无所作为。
我们的教育制度,容错率极低。1到12年级,一路战战兢兢,不敢出任何问题,否则会在极高强度的竞争中迅速滑落。
滑落了就很难再起来。
现在高中的学霸,90%以上从小就是学霸,能逆袭的人屈指可数。
像许埈珥这样的“慢热”的人,几乎不可能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成才。这样的体系只筛选需要的人,并不在乎每一个不同个性、不同兴趣、不同成长节奏的人是否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是否有机会发挥他独特的潜能。
这样的体系更不会提供机会让孩子去探索自己真正的志向何在,因为探索就意味着可能失败、可能迷茫。而它就像一个蒸汽驱动、轮子飞转的老式机车,在轨道上以不容置疑的节奏向前轰鸣。所有的孩子都被它裹挟着前进,没有喘息的机会,也没有探索的自由。等到有一天被机车抛下,“你毕业了”的声音回响在耳边,而孩子却一脸茫然,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作为教育者,我非常厌恶这样的“低容错率”系统。它不包容不同的孩子,打乱一些有潜能孩子的成长节奏;它那种不容置疑的姿态,让人天生畏惧,而早早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但是仍在体制内学校就读的孩子怎么办?特别并非“天赋异禀”的大多数普通孩子们,还有机会吗?
也就是说,在体制内学校的孩子,用什么方法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容错率?
02
普通孩子怎么办?
目前在多个城市,“丘成桐少年班”正在如火如荼地招生;也听说之前消失的“走美杯”等数学竞赛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你可以把这个看作国家层面提高容错率的方案。也就是对一些天赋突出的孩子,单独培养,不受中考,甚至不受高考的限制。
但这仅限于顶级天赋的孩子,以上海来说,一届十万多人也就出个一百来个。
那普通孩子怎么办?和上面这些孩子一起卷竞赛?如果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要把这些少年班的设置看作保护这些天才,但同时也保护普通的孩子。
如果大家都去卷数学竞赛,时间成本很高,但收益却很低。“奥数获奖”这件事情,可比考985难多了。
我一直建议普通孩子要去搞搞浅奥,如同做做思维体操,增强思维能力。但“浅奥”和竞赛,完全两码事。
归根结底,普通孩子家庭,要自行寻找孩子「增加容错率」的路线。不要看着顶级天赋孩子的路线,他们有国家安排。
03
普通孩子的解决方案
我们偶尔可以少吃一顿,除了肚子饿一点,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身体有足够的储备。
如果我们的身体系统没有一点点的冗余量、储备量,吃多少消耗多少,那么一旦少吃一顿,就会带来危机。
孩子成长也是一样。「增加容错率」,也就是要获取冗余,有额外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普通孩子要增加容错率,需要从三个角度入手:
知识冗余
从小学到初二,孩子的学习主要以读写算基础技能和知识性内容为主。初二往上,知识性内容就要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加深度地结合。
但这两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性内容”。
比如初中学习中,80%以上的内容都和“现象”、“常识”、“事实”有关。没有这些基础,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就变得抽象;历史、地理等科目也就有了大量的记忆负担。
因此在小学阶段,与其死抠考试的一分两分,不如想办法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所有的学科领域进行知识体系的积累。这个积累要远超课本的框框,以兴趣为导向,不断扩展边界。
朋友见过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坐电梯的时候,他就一直和他妈妈在讨论电梯的受力问题,关于引力、重力、加速、拉力之类。虽然说的都很口语化,用的也不是标准的物理分析方法,但至少他在切身体会问题,并在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应用上。
我想,如果4年之后他在初中物理里,学到力和加速度、学到万有引力,他应该很容易秒懂。
很多人你觉得他很聪明,其实只是他懂得多。因此,大量知识积累,会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一个足够容错的基础。哪怕一个阶段有点“学习习惯不佳”,但是知识底子厚,吃了习惯的亏,还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
思维能力冗余
@引光小站老师说过一个小学女生的情况。
这个孩子四年级,在上课之余,在自学6年级的知识。
老师发现这个事情,还是因为上课讲分数运算的时候,她理解得特别快。本以为是天资聪颖,但课后她妈妈告诉老师,其实是自己之前琢磨过。
在自学6年级书本的时候,孩子反反复复搞不清楚分数乘除法的意思,纠结了好久。据说来来回回在懂和不懂之间想了小一个月。
真正搞懂的那一瞬间,竟然激动得都哭了。
如果不了解到这个事实,那么在旁人看来,在老师看来,这孩子就很像那种秒懂的“天才”。
实际上孩子是在自己的这种琢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而这种素养的储备,不分学科、不分领域,可以受用一生。
因此,要帮助孩子找到愿意琢磨的领域,启发他自己琢磨、自己动手、自己学习,这个可以是琢磨一道趣味数学题,也可以是尝试一个复杂的数独,或者尝试完成一个物理趣味实验。
一旦孩子有了琢磨的习惯,思维就是他解决一切挑战的利剑。
心理容错能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
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曾经学业表现良好。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升学压力的加大、他们的学习状态大不如前。
上课走神儿、写作业拖拉、学习提不起兴致、考试成绩明显下降,面对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习惯于说“我不懂”“我不会”“别人都训练好久了才报名参加这个项目,我没准备,肯定输”“我是学渣,不可能会做这么难的题”“别人那么优秀,我比不过的”……
无论是遇到问题还是面临挑战,这些孩子往往第一时间表现出消极、悲观、退缩、沮丧。有的孩子甚至还表现出愤怒和抗拒,家长一说学习,他就立马“炸锅”,摔东西撕书,情绪失控。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习得性无助”心理导致的。
养育最难的是如何让孩子有“滔滔不绝”的生命力,让他内心柔软,身体坚韧,目光坚定,对未来对自己有信心。这种生命力,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最好的容错能力。
要养育这样的孩子,要调整的是父母的心态。
父母要有勇气跟自己内心的欲望做斗争,希望孩子一步登天,一次变好,成为别人家榜样的心态不能有。
孩子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学就得好,孩子的成绩也不是一考就高分,孩子的比赛不是一参加就获奖,孩子的考级不是一考就惊艳别人……降低对孩子的初始期待,多关注孩子的进步和突破,让他感觉到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有力量。
提高孩子的「容错能力」,是从小培养孩子的一个关键。父母的视野不能仅仅聚焦在当下课堂、教学的内容、考试的分数,所有的准备应该以未来的游刃有余为目标,这就包括知识面、思维力、心理强韧这三个方面。它们比具体的考分重要的多。
Introduction·介绍
创作|顾问型家长·小D爸·小D妈 支持|小D、雪莉
介绍|小D爸,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曾从事本土、双语、国际学校管理咨询;小D,6年级学生
觉得好,“分享”“在看”与“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