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老同学聚会,大家都有差不多年纪的孩子,说着说着就讨论到了一个问题:
要给孩子多少零花钱?
“女儿要富养,男孩要穷养”,这几乎成了目前家庭养育的共识。于是思路就是女孩稍微多一点零花钱,男孩子控制点。
然而,一项重磅的心理学的研究,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穷养”、“富养”的理解。
在了解这个颠覆性的心理学研究之前,我们先看一个与之相关的经典实验:“棉花糖实验”。
01
棉花糖实验
如果有人告诉你,孩子4岁时,做一个小小的测试,就能知道TA能不能考上985/211大学,你是相信,还是嗤之以鼻?
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米歇尔做了一个在心理学上有深远影响的“棉花糖实验”。
他把一个诱人的棉花糖放在4岁孩子的面前,告诉孩子,等一下自己会走开,如果孩子想吃这个棉花糖,就摇一下铃;但是,如果他们可以忍耐暂时不吃,等到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后再吃,那么他还可以得到一个额外的棉花糖作为奖励。
可以想像,有些孩子抵挡不了诱惑立即就吃;也有忍耐了一段时间,中途放弃等待的;还有用各种策略,蒙起来自己的眼睛,开始唱歌,或者趴在桌子上“睡觉”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最后成功等待了15分钟的孩子。
那么,问题来了,谁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是立即吃糖的人,还是坚持住的孩子?
米歇尔教授这个研究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后面追踪了这些孩子30年。
他发现,能坚持15分钟的孩子,参加SAT考试(可简单理解为美国高考)的成绩更高,职业发展更为成功,心理调节能力更强,更值得他人信赖。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延迟满足”理论。一个简单的实验,居然可以预测孩子的一生。从实验过程,到30年追踪的时间长度,到内在的逻辑,似乎一切都完美无缺,这一颗棉花糖居然成为了「上帝的预言」。
那就教孩子“延迟满足”就好了?小时候又好教。这么说,985已经在招手了?
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这个理论被彻底推翻了。如果现在还有人和你说“延迟满足”的重要性,你要告诉他,No No No......
02
颠覆“棉花糖实验”
2018年,“不信邪”的心理学家出现了。他们不相信,靠一颗糖,就能预测孩子的未来。一定有些其它的东西,米歇尔的实验没有揭示出来。
米歇尔教授当年选了90个孩子,都是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后来的研究者就质疑了,你这些孩子,爸妈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差别太小了啊。而且人数也少。
所以,他们首先来了一个“量大管饱”。直接选了900人,来自于不同层次的家庭,包括不同族裔、宗教、肤色、社会和经济背景,既有普通工薪也有商界名流。
实验结果出来,果然,「能不能扛住棉花糖的诱惑」和「孩子未来发展好不好」没有一毛钱关系!
他们发现,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普遍比条件不足的孩子,更能抵抗棉花糖的诱惑。这些孩子更愿意等待,更倾向于相信别人,表现出更多合作倾向。
家庭条件差的孩子,没有耐心去等待。他更在乎眼前的这一颗糖。
于是研究者得出结论: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优越(也就是家庭富裕)才是这些孩子抵抗糖的诱惑的原因,也是未来更能够成功的原因。
这是不是“富养”的理论基础?
慢着,在家庭经济条件差距越拉越大的今天,难道真的是“寒门再难有贵子”?财富到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多大的作用?
03
“穷养”的困境
「穷人家孩子」为什么更难通过「棉花糖实验」?
很简单,外界所给的一种稳定感不足。
比如一个孩子,父母从不满足孩子的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或者答应给他,又“反悔了”,没兑现。那么这个孩子是更愿意等待,还是更加会把眼前的东西拿到手再说?
今天有棉花糖,明天可能就没有。“等待”这件事风险太大,不如立即兑现。他对外界是没有信任感的,他早在家庭的生活中,养成了这种心智模式。
在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经济状况也相对宽裕,这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来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倾向于诚实守信,并且强调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所以对这些「富人家的孩子」,等待的最终收益,要大于等待的风险。他们也会相信事情终究会美好,即使拿不到第二块棉花糖,让爸妈带他们去吃一个冰激凌也不错。就是说,富人家的孩子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并且对外在环境,更加有控制感。
慢着,如果家庭条件普通,难道注定孩子就无法养成“延时满足”的习惯,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吗?
并不是。
04
穷养、富养的真谛
大家一定看出来了,实际上起作用的,是不同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稳定感的差异。
这种稳定感的差异,其实仅有小部分来自于物质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来自于精神层面。和贫穷富裕实际上没有太大关系,而和父母的养育模式密切相关。
我们身边也能找到很多的例子,有些家庭富裕,物质条件很好,但是家长给予孩子的陪伴质量很差,爸爸不着家、妈妈不理解,孩子缺乏关系上的信任感,自然缺乏精神上的稳定感。这样的孩子会处于一种情感稀缺的压力中,他们更容易颓废、成瘾,甚至有心理障碍。
而很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虽然面对外部的压力不小,但是父母能够给孩子撑起稳定而安全的环境,特别是在精神层面,让孩子有安全感,确定而踏实,温暖而包容,物质方面虽然承诺不多,但是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稳定感。
因此,孩子从小能够从小养成这种“延时满足”的习惯,并不是天生性格所然,更多的来自于他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是否能有笃定的内心,是否能有对父母和他人充足的信任,是否能有“明天会更好”的信念,就决定了他未来发展的路径。
所谓的“穷养”、“富养”,不再单单指给孩子多少零花钱,也不在于提供多少物质条件,更多的是父母的养育方式选择,特别是精神层面家长能够给孩子多少稳定感、包容感、信任感,这个可能比物质上的简单给予更加重要。
对于孩子成长而言,最后起到作用的,永远是家庭中的情感因素,也就是父母的爱。
D爸的话:
“棉花糖实验”背后的“延时满足”理论曾经流行了很长一段之间。
表面上看,2018年的研究似乎推翻了这一理论,但经过今天的分析,我们发现,“延时满足”反映的是一种充满“稳定感”的心态。这种心态,才是注定了他们一生发展的道路的关键。
而这种稳定感的关键,来自于父母养育模式的选择,来自于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爱。
Introduction·介绍
创作|顾问型家长·小D爸·小D妈 支持|小D、雪莉
介绍|小D爸,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曾从事本土、双语、国际学校管理咨询;小D,6年级学生
觉得好,“分享”“在看”与“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