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养成习惯,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
-- 英国桂冠诗人,德莱顿
习惯,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无数人和我们说过,要培养孩子阅读、健康作息、专注、自律等等一系列好的习惯,我们也挖空心思努力去做。
但很少有人讲清楚所有这些好习惯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核心的、底层的东西,是我们必须从孩子小时候就要注意刻意去培养的。
相对于“行为的习惯”,比如阅读、按时作息、专注等,父母要更重视“心智的习惯”。心智的习惯是内心的一种倾向性,也就是我们怎么做判断,怎么选择我们的行为。
因此,心智习惯一旦成型,会影响一个人所有的行为。
01
求知的习惯
有人认为,“求知”是一种天性。人人都对世界好奇,都想了解新的信息。
的确,人人都好奇,对于新事物,对于新信息,出于动物天性,神经系统都会关注一下。
但进一步了解背后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内在逻辑,消化吸收新的知识,这些就不再是天性,而是一种心智习惯。
“求知的习惯”是有效学习的起点。有了求知的习惯,孩子自然会去阅读、探索,会努力去搞懂。
如果没有“求知的习惯”,那么就不会有从书本中去收获知识的意义,那么即便有肤浅的阅读习惯,也只会停留在感官刺激上。
02
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
没有求知习惯的人,会躲着知识走。
没有解决问题习惯的人,会躲着问题走。要么等着别人给他解决,要么听之任之。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孩子,TA是一个积极的问题解决者,还是一个问题回避者。积极的问题解决者总希望自己琢磨一下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即便要寻求帮助,也是以自己为解决问题的主体。
为什么积极解决问题这个习惯至关重要?孩子在学习的旅途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多数的问题都需要TA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案。
比如发现自己听课听不明白,躲着问题走的人,会让它去,结果就是基础不牢,越来越听不懂;迎着问题上的孩子,就会努力寻找资源,找一切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
同样的,问题解决者通常更有反思精神,更加会精益求精。“做的还不够好”也是一个TA非常想解决的问题。
03
追求高阶快乐的习惯
人的天性就是逃避痛苦,追寻快乐的。
快乐有没有不同的层次?现在很流行的说法,叫“戒断多巴胺”、“追求内啡肽”,就对快乐这件事情做了一些区分。
即使不了解这些名词,我们也能感受到快乐的确是有层次的。
比如吃了好吃的东西,让人很快乐;把一件事情做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自己很有成就感,也很快乐。
这两个快乐不论在持续性上,还是对自我的满足感的程度而言,都相差巨大。
要让孩子成才,就不能让TA只停留在追寻低阶快乐上。比如玩游戏,刷视频,看漫画等等。
那是不是要坚决杜绝这些活动呢?不一定。孩子小的时候我带她一起玩过游戏。精心选择了一些一家人可以共同参与的游戏,比如体感游戏等。
在她的认知里面,“玩游戏”的乐趣主要是和家人在一起相处,人际之间的这种乐趣。她觉得和父母在一起玩耍,这一件事情更重要。
再长大一些,我带她去参加体育运动。运动中的竞争与合作,艰苦努力带来的成功,失败之后的不放弃然后再次翻盘,都给孩子带来了深远而又持久的乐趣。
我也鼓励孩子去参加学校活动,她组织了自己的小“社团”,忙得不亦乐乎去开展活动,辛苦却回报感、成就感满满。
尝过高阶乐趣的孩子,是看不上低阶的“即时满足”型的乐趣的。
04
自主的习惯
“自主”也是一种习惯。很多人都在说孩子要有内驱力,要能够自主学习,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等等。这些行为的内核就是一个人是否有自主的心智习惯。
先说一个结论:现在的教育是压抑自主的。
老师主导的课堂,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检查是否完成任务......这些活动的节奏也非常快,推着孩子走,他们很少有“自主”的体验和“自主”的空间。
真正往后走,只有“自主”的孩子,才能够成为“学霸”。这不可能是填鸭填出来的。
自主的习惯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你多让TA自主,TA就会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如果你一直压着TA、逼着TA做事情,或者事无巨细安排的“完美无缺”,就只能有“依赖”“被动”的习惯。
05
如何培养这些习惯?
行为的习惯或许好培养,因为你看得到。但不少行为习惯都是表象。
比如“预习”。可以装模作样预习。也可以囫囵吞枣预习。
真正要预习好,需要自主的习惯,求知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习惯。而真正“沉迷于学习”,更是追求高阶乐趣的习惯。
父母要沉下心来,培养心智的习惯。
心智习惯很难直观化,比如不太容易通过“打卡”这样的方式去量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人谈培养这些核心习惯的原因,因为没有看上去简单易行的方法。
要培养心智的习惯,需要三个体系。父母的任务,就是在家庭中建立并维护好这三个体系。
环境体系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是影响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一个家里到处是书,读书氛围浓郁的家庭,一定更容易培养出有求知习惯的孩子;一个亲子多走向大自然,观察有趣的生物、植物,并且动手去探索的家庭,也一定能更好培养热爱知识的孩子。
家庭环境,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家人共同创设的“软环境”。父母热爱读书,孩子也会爱读书;父母讨论新的知识、前沿的变革,孩子也会热爱新的知识。
观念体系
观念体系是家庭中大家理解事物的方式,话语的体系等。
父母崇尚什么,对孩子是非常有影响。比如,我们是崇尚获取知识还是崇尚成绩?崇尚自主,还是崇尚听话?崇尚积极解决问题,还是强调客观困难?崇尚高阶乐趣,还是绝口不谈任何追求乐趣的活动?
以成绩和知识为例:崇尚成绩,只关注结果;崇尚获取知识,关注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知识的价值,以及不断的成长。
崇尚成绩,总有成绩不好的时候,让心情也起起伏伏;而崇尚知识,知识则是一直在不断积累,始终能提供积极的反馈。
崇尚知识,那么我们的话语体系就要从“隔壁家孩子学习真好”、“你怎么不能和他学学,多花点功夫学习”转变为“隔壁家孩子是一个好学的人,好厉害”、“哇,搞懂这个知识好开心”、“这个现象后面有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看”。
观念体系,实际上就是父母潜移默化中带给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
反馈体系
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表扬他相对应的良好的行动。这就是最快捷的正反馈。
你希望孩子有求知的习惯,你就表扬TA会观察,能提出为什么的问题;
你希望孩子有解决问题的习惯,只要TA遇到挑战,有一点跃跃欲试,就立即给TA一个正反馈。
你希望孩子有自主的习惯,那就在TA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狠狠夸奖TA。
但真正核心的正反馈,是孩子通过做这些事情,能体会到获得感、成就感、满足感,能够形成自我价值和自信。
比如,如果孩子发现自己懂得多,被老师、同学认可,会更加强化他求知的习惯;孩子在运动中获得了乐趣,就会更加倾向于追求高阶的乐趣;通过自主地学习,让孩子对学业更有控制感,越来越自信,更加强化自主的习惯等等。
D爸的话:
一个人成长的核心习惯,需要从小养成。求知、解决问题、追寻高阶乐趣、自主这四项习惯,是很多表层习惯的核心。
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一以贯之的养育。由环境、观念、反馈构成的三个体系,将帮助孩子潜移默化形成上述四个关键习惯。
Introduction·介绍
创作|顾问型家长·小D爸·小D妈 支持|小D、雪莉
介绍|小D爸,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曾从事本土、双语、国际学校管理咨询;小D,6年级学生
觉得好,“分享”“在看”与“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