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发热 读懂“高温预警”

健康   2024-12-30 17:13   河南  

解密发热

读懂“高温预警”


本期科普作者


董凤霞


康复医学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

临床一线从医20余年。河南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足踝和脊柱异常矫治与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开封市医学会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全科医学分会委员,发表国家级、省级专业论文10余篇,擅长脑卒中后功能障碍、骨关节疾病致运动障碍等疾病的康复治疗。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解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体温一般36-37℃,不同个体间略有差异,并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略高;剧烈运动、劳动、进餐后可略升高;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高温环境下体温可略升高;老年人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因代谢率偏低)。




发热的发生机制: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致热原性发热包括:1.外源性致热原:种类多,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尤其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2. 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原(leukocytic pyrogen),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经上述调节,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非致热原性发热包括: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发热的病因及分类: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各种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急性、慢性、亚急性、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血栓及栓塞性疾病、颅内疾病、皮肤病变、恶性肿瘤、物理及化学性损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

1.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2.高热期: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因病因而异。在此期间,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所以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病因消除,致热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降至正常水平。   




发热病人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fever type)。常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发热的伴随症状:

1.寒战: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出血反应等。

2.结膜出血: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疱疹: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5.肝脾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系统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6.出血: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合并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关节肿痛: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8.皮疹: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发热往往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报。了解发热相关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预防胜于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锻炼、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让发热这样的小麻烦尽可能少地打扰我们的生活。但如果发热情况持续、体温过高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延误病情。希望大家都能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愿健康与您常伴。


供稿丨康复医学科  董凤霞

责任编辑丨宣传科



开封市人民医院
开封市人民医院,人民医院为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