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矿业

百科   科学   2024-04-10 18:21   北京  
正在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矿业
---谨以此文迎接共和国的75周年华诞
赵腊平


导语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矿业发展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自此进入了现代矿业发展的新时期。




一、“开发矿业”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矿业发展的主轴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确定1949-1953年为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部署开展地质工作,迅速恢复矿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列强的掠夺和多年的战争,在近代兴建的一些矿山均遭严重破坏,设备陈旧损坏,井巷年久失修,采掘失调,后备可采资源情况不明,矿工生活处于饥寒交迫状态,至全国解放时,矿业生产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苏联访问期间为中国留学生任湘题词,发出了“开发矿业”的号召。这四个字寄托着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矿业发展的殷切期望,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矿业人献身矿业的巨大精神财富。
为了医治长年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在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形势下,国家确定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建国初期的头等大事,从而开始了为期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急需矿产资源,大力开发矿业、发展经济成为当务之急。国家要求主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地质队伍,开展资源勘查,摸清资源家底,为建设新矿山创造条件;二是抓紧恢复因战争损坏的矿山生产。
在地质工作方面,1950年4月,李四光应邀秘密回国,开始组织全国的地质工作。一是成立了以李四光为主任委员、以谢家荣和尹赞勋为副主任委员的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全国地质工作的规划、组织、指导与管理。1951年地质工作计划大纲明确将铁、煤、石油、铜、铅、锌、铍、锂、金、云母等20种矿产列为需要探明储量的矿种。二是重视培养地质人才,将焦作工学院从河南迁至天津,改名为中国矿业学院,由陈郁兼任院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矿业学校。其间还在南京成立了重工业部地质探矿专科学校,谢家荣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在长春和北京等地相继成立了包括北京地质学院在内的一批地质和矿业院校。三是1950年6月,燃料工业部成立地质勘探室,负责全国煤田地质调查,煤田勘探,矿山恢复与改扩建中的地质工程测量、化验、资料编录等有关地质勘探事项。起初地质工作主要在老矿区探边摸底,“就矿找矿”,稍后即向矿区外围发展,以求发现新的矿区。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这一时期,地质工作已经开始布局并展开。1952年11月,地质部第一次全国计划会议提出,“要根据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燃料工业等建设的需要,在一定时间以内探明一定的储量。”四是195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任务》的社论。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大批地质工作者满怀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热忱,以找矿兴国为己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激情,甚至生命奉献给矿产事业。
在抓紧恢复因战争损坏的矿山生产方面一是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立了以陈云为部长的重工业部和以陈郁为部长的燃料工业部,负责组织管理与领导全国矿业开发工作。二是政务院于1950年12月2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燃料工业部和重工业部于1951年4月18日联合编制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细则》,此外,还发布了有关《公私合营企业管理办法》和安全生产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并明确指出,全国矿藏均为国有,分别由重工业部和燃料工业部主管。三是运用东北等解放区恢复矿业生产的经验来指导全国矿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包括在矿山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把头制度,由工人当家作主,并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立功先进,发挥广大矿业职工积极性来恢复矿业生产。
由于上述一系列措施,经过3年的努力,地质工作开始组织起来。矿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国83%的煤矿恢复生产。1952年,全国煤炭生产能力增长到7000万吨,原煤产量达6149万吨,约为1949年的两倍。
铁矿:1949年~1952年3年间全国共生产铁矿石近千万吨,其中1952年生产铁矿石429万吨,为1949年的8.5倍。
石油:1952年,全国原油产量达19.55万吨,约为1949年的3.6倍。
有色金属矿产:1952年,全国钨、锡、镁、钼、铜、铅、锌、锑等8种有色金属精矿产量达47697吨。金矿:1952年,全国产金6.452吨,为1949年的1.6倍。
建材非金属矿产:1952年,全国产水泥286万吨,为1949年的4.3倍。
化工矿产:1952年,全国生产磷矿石3.8万吨,为1949年的3倍;生产硫铁矿石21万吨,为1949年的2倍;生产萤石矿2.1万吨,为1949年的8倍。
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矿业行业急国家之所急,从无到有,艰苦创业,布局地质找矿,恢复矿业生产,为后来矿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从此,中国矿业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
在1953年~1978年这25年间,我国累计发现并探明有探明储量的矿产达131种(1949年仅有2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53种、非金属矿产70种、水气矿产2种,为建设新矿山、发展矿业生产提供了资源保障。
1953年~1978年的25年间,我国的主要矿产品产量大幅增长。1978年,我国原煤产量达6.1786亿吨,为1949年的19倍;原油产量达10405万吨,为1949年的867倍;铁矿石产量达11779万吨,为1949年的199倍;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95.24万吨,为1949年的73.26倍;黄金产量达19.673吨,为1949年的4.8倍;化肥产量达869.3万吨,为1949年的1448倍;原盐产量达1952.5万吨,为1949年的6.5倍。
煤矿方面:重点扩建了开滦、大同、阜新、鹤岗、阳泉、淮南、峰峰、萍乡、枣庄、新汶、鸡西等15个老矿区,同时开始了平顶山、包头、潞安、鹤壁、中梁山、兴隆,轩岗、汾西、山丹、石嘴山等10个新矿区的建设工作。
铁矿方面:扩建和新建了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和邯郸、四川攀枝花、内蒙古白云鄂博、海南石碌、安徽马鞍山、甘肃镜铁山、广东大宝山、山东莱芜、湖北大冶等地的铁矿。
石油方面:建设起了大庆、胜利、大港、辽河、中原、克拉玛依、苏北等地的油田。
此外,还在云南、湖南、广东、辽宁、甘肃、河南等地新建了一大批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
金矿方面:在河南小秦岭地区、山东招远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发现一批新的金矿和新的矿床类型。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前,矿业行业急国家之所急,从无到有,艰苦创业,加强地质找矿和矿产开发,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
(三)改革开放以来,矿业行业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矿业大国,为实现我国经济跃升为世界第二提供了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积极引进外资参与合作勘查开发国内矿产资源,同时主动走出去,和国外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矿业开发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国内,南海、东海、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油气勘探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经勘探证实,陕西-内蒙古一带、神府-东胜煤田成为世界级大型优质煤田;建成兖矿、大同、邢台、晋城、潞安等14个现代化矿务局和王庄、石圪节、漳村等107个现代化矿井;山东胶东地区发现一批大型金矿;西藏、云南、四川等地的三江地区和甘肃西成地区发现一大批有色金属矿;贵州瓮福、湖北大悟黄麦岭和湖北荆襄三大矿肥基地,青海钾盐矿一期工程,辽宁宽甸硼矿,江西永丰、浙江遂昌、内蒙古四子王旗等地萤石矿等相继建成投产。
据有关资料,从1949年至矿业发展高峰时的2016年,我国煤炭产量从32万吨增长至33.64亿吨(2015年最高时为37.5亿吨);石油从7万吨增长至2.0亿吨(2015年最高时为2.1亿吨);天然气从700万立方米增长至1368.3亿立方米;铁矿石从59万吨增长至12.8亿吨(2015年最高时为13.8亿吨);十种有色金属从1万吨增长至5283万吨;黄金从4吨增长至453吨,并且我国已经连续几年是世界上第一大黄金生产国。
到2015年,我国非油气矿山企业数量为83648个,其中大型矿山4140家,中型矿山6667家,小型矿山48390家,小矿24451家。2015年开采矿石总量(原矿量)为96.28亿吨,矿业总产值为为1.17万亿元。
目前,全国各类非油气矿山企业从业人员在520万人左右。加上石油的200万人,地质行业的60万人,地调的近2万人,矿业职工大概有近780万人。
另据统计,我国因矿而兴的各类矿业城镇有400多座,矿业城镇人口约3亿人,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部分。
我国建成了包括能源、钢铁、有色、化工、非金属及建材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矿业及其原材料加工工业体系,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我国真正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矿业大国。
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长期的粗放式、压缩式发展,在生产方式上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的特征,致使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突出的表现为: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在承受这些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面对严峻的现实,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自然环境的双重约束之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无法复制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之路,必须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矿业文明发展方式。



二、绿色矿业是新时代中国矿业发展的新境界


(一)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山”理念,为新时代矿业行业正确处理好资源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为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余村考察时,听到村子里果然地关掉了污染环境的矿山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说,“一定不要再去想走老路,还是要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到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金量。”这就是“两山理念”。
9天之后,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短评,文中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他还进一步论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2006年3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习近平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他说:“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两山理念”节约资源一样,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习近平同志的“两山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系统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是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理论之基。
(二)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两山”理念引领下,我国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生态修复及矿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矿业向绿色、安全、和谐、智能、高效、国际的现代矿业文明方向迈进。
在地质找矿方面,2021年2月25日,自然资源部在召开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十年成果新闻发布会公布,自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在开采消耗持续加大情况下,主要矿产保有资源量普遍增长。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发现173种矿产,其中,能源矿产13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5种,水气矿产6种。其中,石油、天然气新增资源量分别为101亿吨、6.85万亿立方米,约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查明总量的25%、45%,发现17个亿吨级大油田和21个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
在长江经济带取得页岩气调查重大发现,在青海共和盆地实现干热岩调查突破。先后两次圆满完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作,我国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晶质石墨新增资源量为3.36亿吨,约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查明总量的65%,锰、钼、钨、金、铅锌、铝土矿、钾盐、煤炭、铜、镍、萤石储量均有大幅增长,新形成32处非油气矿产资源基地。同时,87座老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到大中型矿床规模,755座生产矿山不同程度地延长了服务年限,稳定职工就业20余万人。
另据2022年9月21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2》显示,2021年,地质勘查投资增长11.6%,其中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资自2013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2021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95处。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和渤海湾等多个盆地油气勘查取得突破,煤炭、金矿、“三稀”(稀有、稀土、稀散)等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
在矿业开发方面,在经历了矿业十年的黄金周期之后,在需求大规模增长的驱动下,我国大宗矿产品在“十三五”期间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煤炭、粗钢、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增长最为显著。
目前,我国年矿石开采总量超过300亿吨,在全球矿产品生产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我国仍是煤炭、铁矿石、铅矿、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等20多种矿产品的全球最大生产国,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更快。
能源矿产生产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21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43.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2%。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67.0%,石油占6.6%,天然气占6.1%,水电、核电、风电、光电等非化石能源占20.3%。能源消费总量为52.4亿吨标准煤,增长5.2%,能源自给率为82.6%。
金属矿产方面,2021年,铁矿石产量9.8亿吨,比上年增长9.4%;粗钢产量10.4亿吨,下降2.8%。主要有色金属矿产品中,铜精矿产量185.5万吨,增长10.9%;铅精矿产量155.4万吨,增长16.9%;锌精矿产量315.9万吨,增长14.1%。十种有色金属产量6477.1万吨,增长4.7%;其中精炼铜1048.7万吨,增长4.6%;电解铝3850.3万吨,增长3.8%。
非金属矿产方面,2021年,磷矿石产量10289.9万吨,比上年增长13.8%;水泥23.8亿吨,下降0.4%。
在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方面,不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综采设备、大型破碎研磨机、输送设备、地浸采铀、伴生萤石选矿等,均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另外,信息化技术在矿山设计、施工、开采、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现代化矿井和大型集团公司都实现了井下监测系统联网,部分矿山实现了智能矿山的目标。
在矿业转型方面,矿业由外延式粗放管理向内涵式集约管理转变加强。根据需求结构变化进行矿产品结构性调整,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与十年前相比,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了14.2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了8.2个百分点。2021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6.0%,石油占18.5%,天然气占8.9%,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占16.6%。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近年来,通过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去产能、环境约束、自然淘汰等因素,全国非油气矿山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但矿山规模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大型矿业公司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加强。2020年,即使遭受疫情的冲击,但据Mining网站公布的全球50强矿业公司排行榜中,我国有六家矿企入围,包括紫金矿业、山东黄金、洛阳钼业、江西铜业及兖州煤业等。
在矿政管理方面:2013年以来,行业主管部门取消了一批地质矿产类审批事项,清理了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激发社会活力。
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 “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共选择661家矿山企业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191家试点矿山通过评估。2017年3月,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环保、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对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提出系统性的设计,从用矿、用地、财政、金融4方面明确政策支持。2019年,29个省(区、市)推荐的1024家矿山企业中,经过遴选,最后有953家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自然资源部联合各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全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 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意见》。下发《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探索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等。印发《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明确激励政策,吸引社会投入,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模式。
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明确煤炭、铁等88个矿种“三率”指标要求,遴选推广360项先进适用采选技术、工艺及装备,提升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
矿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探索出了一条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途径,也为构建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和矿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 



作者赵腊平,高级记者、学者、评论员,现任中国矿业报副社长、总编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绿色矿山建设推进会特聘专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漫话珠宝首饰》《历史在这里沉思》《聚焦中国矿业》《中央党校楹联解读》《赵腊平笔耕集》等。




讲道理的地动翼
让地矿插上飞天之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