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腊平
引言
从学理逻辑上考察,矿业新闻传播学的“四梁八柱”即基本框架应当是怎样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应当包括哪些主要的内容?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构建矿业新闻传播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发展,我国新闻学界筚路蓝缕、开拓进取,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遵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科体系,为建立矿业新闻传播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我们知道,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闻学分别在德国和美国的大学作为一门学科讲授。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则首先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后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我国新闻学科创建的起点是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新闻事业继承革命时期的新闻体制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同时学习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和模式,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新闻体系,这也成为规定和影响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新闻学研究迎来了新发展。新闻学研究者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从党的优良传统中总结经验,对新闻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新闻教育、研究机构、学术社团、专业期刊、学术活动逐步有序发展。
新闻学界从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出发,对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传播学等进行系统探索,逐步构建起独特的学术话语、知识和理论体系,推出一批代表性学术成果,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深入有力促进了新闻事业改革发展,同时也为新闻学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新闻学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展,新闻事业改革和传媒经济发展引发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和研究,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上都取得重要突破。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丰富、新闻观念的更新、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迅猛崛起,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成为趋势,引发新闻传播领域深刻变革,也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围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许多新的重要要求,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也为构建矿业新闻传播学提供了指引。
(二)学科逻辑自主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为矿业新闻传播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和任何事物发展需要动力一样,矿业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同样需要动力。这是学科建设的前提性问题。矿业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主要有内动力和外动力。内动力是学科逻辑自主发展规律;外动力是指社会需求。
首先,学科发展的内动力。学科发展的内动力表现在学科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学科发展在科学实践、科学理论以及两者之间的内部矛盾运动中实现突破。在实验层次上,新的实验工具和方法,导致新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假说大胆提出和不断更新,逻辑的内在演绎与展开,以及理论自身内在逻辑统一性的探索和追求。学科之间日益交叉、相互渗透、融合生长,并通过知识对流、模式组合、方法碰撞等,形成学科的协同共生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其次,学科发展外动力。学科发展的外动力表现为社会需求。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高校一方面受社会系统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表现在来自国家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军事竞争等对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对学科建设所起的作用。
(三)不同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涉矿媒体对于矿业新闻传播的探索与实践,为矿业新闻传播学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借鉴。
近百年来,几代矿业新闻传播者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涉矿媒体,对于矿业新闻宣传与传播包括对其中一些规律性的概括与总结,为新时代我们探索建立矿业新闻传播学科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借鉴,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前面已有论及,这里不再赘述。
(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互联网技术和媒体融合发展,对矿业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客观上倒逼矿业新闻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发生深刻调整,全球力量对比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治理规则正发生深刻变革,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影响干部群众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多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矿业新闻传播引导社会舆论的任务更为艰巨。
在信息全球化和传播技术急遽发展背景下,新闻传播渗透到生活几乎所有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外部的感知,改变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与此同时,包括互联网、5G移动端在内的现代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使信息传播交流突破了时空界限,使舆论更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和突发性。因而,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伴随着大量传播新现象、新问题的出现,新闻传播学原有的内涵、外延,以及学科建设面临较大的调整;同时,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方式方法也面临着适应新形势的调整。
但从总体上看,矿业新闻传播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条件变化的要求,缺乏话语权、影响力,在报道上主动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的实力有限。因此,如何根据实践需求,在理论建设、实践总结、体制机制、内容建设、方法手段和人才培养上进行探索,创立矿业新闻学科,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建立矿业新闻传播学的基本遵循
(一)从建立一门科学的“三大体系”谈起
就建设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其实,早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同志还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这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要求。
在我国,新闻学归为哲学社会科学。早在1987年,国家科委发表的统计年报文件将新闻学正式列为中国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15个学科项目之一。新闻传播学原来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1998年学科调整中,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组合成一个一级学科,称为“新闻传播学”,被国家有关部门从二级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并逐步建立起了各自完整的学科体系。
2004年初,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新闻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九大学科之一。我国国家标准GB-T13745-2009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及目标等五个方面对学科进行分类,分成A自然科学、B农业科学、C医药科学、D工程与技术科学、E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新闻学归属于“E人文与社会科学”。
我们认为,矿业新闻传播学是研究矿业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基本规律的应用性社会科学,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分枝。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构建矿业新闻传播学及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是建立中国特色矿业新闻传播学的根本遵循。
(二)一门科学“三大体系”的基本蕴含
目前,人们对一门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含义的理解并不一致,不利于广泛探讨和深入交流,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进行一些解读。
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立中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博士做了不少工作,并对这些概念的本质内涵进行了诠释。
1.学科体系
“学科”一词,译自英文的discipline,《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或指学校的教学的科目”。一般认为,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学科的涵义:从创造知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学科是一种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从传递知识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科就是教学的科目;从大学里承担教学科研的人员来看,学科就是学术的组织,即从事科学与研究的机构。
“体系”或“系统”,对应英文“system”,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可见,“体系”是由若干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主要通过“结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具有一定的“功能”。综合起来看,“学科体系”即是指由科学研究的若干基本领域或分支以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学科整体。
胡正荣博士分析认为,学科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体系的基本领域或分支,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物理学、化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二是这些基本领域或分支之间的联系方式即结构,包括两个维度:即横向的联系,如物理学、化学或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等;纵向的联系,如物理学与其下属的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所属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关系等;三是由这些基本领域或分支通过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学科整体及其内部各领域或分支所具有的功能。
事实上,无论是构成学科体系的具体学科领域或分支也好,还是学科体系内部各领域或分支之间的关系也罢,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的变化而变的。学科体系的结构要顺应人们实践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学科体系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
2.学术体系
所谓“学术”,是指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按特定规范进行的系统性研究活动。而“学术体系”则指由学术活动的若干基本要素或环节以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学术研究活动整体。
胡正荣博士认为,任何学术体系也都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术活动的基本要素或环节。全部学术活动首先划分为学术训练、学术研究、学术评价三个基本环节。其中,学术训练环节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环节,每个环节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平台设立、人才选拔、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绩效考核等方面;学术研究环节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平台设立、课题设置、研究设计、报告撰写、成果发表、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环节;学术评价环节也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平台设立、评价目标及规范设置、评选机制及其实施、奖惩机制及其实施、结果检测及其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其二,这些基本要素或环节之间的联系方式即结构,也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如学术训练环节包括训练者、训练对象、辅助人员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环节包括课题设置者、承担者、资助者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学术评价包括评价者、被评价者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等;纵向联系如学术训练、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等。其三,由这些基本要素或环节通过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学术活动整体及其内部各要素或环节所具有的功能。
3.话语体系
所谓“话语”,指的是特定的言语实践及其成果(声音、文字等),而“话语体系”指的是由言语实践的若干基本要素以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言语活动整体。
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话语体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话语体系进行划分,如官方话语体系、民间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日常话语体系等。在上述每一种话语体系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不同的亚体系。
任何一种话语体系也同样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言语活动基本要素(如词语、陈述、陈述群等);二是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词语如何联结成陈述、陈述如何联结成陈述群、陈述群如何联结成话语体系等);三是由这些基本要素通过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言说活动整体及其内部各要素所具有的功能。
在构建一门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谨慎地处理好一些特殊的关系,如,学术话语与官方话语之间的关系;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关系;现代科学话语与传统话语之间的关系。既要继承其中的优秀思想传统和话语资源,又要根据现代中国社会实践的需要对之进行改造,使之“现代化”。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门科学“三大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科体系是一种知识体系,学术体系是一种活动体系,话语体系是一种言说体系。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学科体系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作为一种活动体系,学术体系是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作为一种言说体系,话语体系则从概念、陈述、文本构成等方面为学术研究提供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话语(言说)体系的约束和引导下,通过学术(活动)体系,去创造一个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我们知道,要建立一门独立的新闻传播学,或者说,要真正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新闻传播科学体系,新闻传播学科体系、新闻传播学术体系和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建立是其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建立新闻传播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促进新闻传播学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举措。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学术体系,才能为学科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完善学科体系,才能为话语体系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只有提倡多元表达方式,才能让新闻传播学科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矿业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矿业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发展、基本规律和方法的应用性社会科学,属于新闻传播科学的一个分枝,其学科体系自然也应当包括“三大体系”。但鉴于我国矿业新闻传播学正处于创建阶段,很多范畴尚在探索当中,本文着重就建立矿业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谈谈看法,其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留待以后探讨。
三、学科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分
现代大学承担着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学科是大学有效完成这些职能的载体。学科水平对大学能否培养优秀人才、产生丰硕的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具有直接的影响,学科水平既体现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贡献上,也体现在应用学科发展的成果培养人才和研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贡献上。
说到学科,我们不能不说到专业、课程,这三者是科学发展、人才培养中最核心的概念,加强学科建设,就要准确把握这三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学科与专业之分:学科、专业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具有人才培养功能,都与一定的知识相联系,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的应用。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从结构上看,专业的构成要素是课程,学科的构成要素是知识单元;从发展过程来看,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学,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科研;从发展动力来看,专业发展的动力是一元的,即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动力是多元的,如社会需要、学者好奇心等;从形成过程来看,新学科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学科知识体系的成熟与完善,而新专业的设置主要取决于学者对该专业社会需要的价值判断。
学科通过专业承担人才培养这一职能。一般认为,专业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大学为了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业的本质内涵,表明了专业的范围、对象和功能,而“专门领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特征之一。大学中的专业是依据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确定的,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社会分工的需要作为一种外在刺激促成了专业的产生。
有学者提出,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因此,专业的定义中有两个关键概念:社会需求与学科基础。一个专业要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必须首先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必须依托与它相关的学科来组织课程体系,然后实施教学过程,获得教学效果。
学科与课程、专业之分。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简言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学科是课程的构成内容,课程是专业的构成要素。放在更大范围来看,课程体现了三个“结合点”:课程是学校和社会的结合点,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反映到学校,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是学生和学校的结合点,学生到学校主要是学习课程,课程达到要求,学校则发给其毕业证书;课程是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点,教师在科研中取得的成就,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专业与职业之分。高校的专业与职业有联系但不是职业。我国《教育大辞典》称专业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国际教育标准》称之为“课程计划(Program)”,英国高校称之为“主修(Major)”。而学者们通常将专业解释为“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学科建设的主体
学科建设的主体指对学科、学科建设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机构和个体。从总体来看,学科建设的主体主要有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学科建设的主体不同,所肩负的任务不同,在学科建设中的定位不同,实践建设的内容、方法也就不同。
以高校为例,其学科建设主体主要是学校和基层学科组织,两者各有自己的任务,在学科建设中要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建设任务和内容。学校层面的学科建设依靠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
(三)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科建设涵盖了学科定位、学科规划、学科组织与管理、学科队伍建设、学科资源建设、学科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科评估与监督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环节的需求和目标,全面推进学科的发展。
1.学科定位:确定学科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明确学科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分析学科的现状和趋势,评估学科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这种学科“观察与思考的客体”。就学科发展的意义来说,研究对象是构成一个学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一个学科存在的依据。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准确地确定学科的研究对象,确定这个学科研究的边界,对一个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明确一个学科特有的研究对象,是保持其在学术之林拥有自己一席之地的的前提,是其独立存在的基本条件。对一个学科而言,如果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就意味着没有独特性的、排他性的研究范围,没有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地,这也意味着该学科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事实上,那些已经独立并获得认可的学科,诸如物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均有明确且独特的研究对象。
其次,确定一个学科独有的研究对象,是推进其基本理论形成和理论体系建构的前提。一个学科基本理论的形成,是主体对特定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获得认知的过程。因此,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是一个学科基本理论形成的前提,也是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同时,学科理论体系的进步与发展也依赖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认识和剖析。独有的研究对象的确定,如同主体对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建构的“一面镜子”,如果对学科的研究对象没有获得清晰的认识,那么理论研究就失去了遵循,误入“盲区”,导致研究“越界”和“游离”,最终难以形成“聚焦性”的研究,阻碍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影响学科的发展。
再次,明确一个学科独有的研究对象,规定着这个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学科的性质。厘定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确定一个学科研究边界的基础。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确定的。也就说,有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研究内容,就会形成相应的知识和概念体系。学科的性质正是基于学科的研究内容在学科之林中所属的范畴、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确定的。因此,有专家说,“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对其研究对象的形态、性质、规律进行准确的描述和深刻地揭示才能了解学科的特质”,才能清晰地确定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明确学科的性质,合理地构建并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
比如,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发展、基本规律和方法的应用性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聚焦新闻活动的文本、传播、媒介、观念、价值、制度、技术、伦理和法规等新闻实践的全要素、全过程,涵盖了新闻传媒的各个方面,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涉及到新闻的采集、制作、发布和传播等方面。
2.学科规划:制定长期和中期的学科发展规划,包括学科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任务等;设计学科的发展路线图,确定阶段性的目标和措施。
3.学科组织与管理:建立学科组织机构,包括学科委员会、学科领导等,负责学科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制定学科管理制度,明确学科的权责与职责,确保学科的顺利运行。
4.学科队伍建设:招聘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学科的人才储备和科研能力;建立学科评价体系,对学科师资进行绩效评估,激励优秀人才的成长。
5.学科资源建设:配置学科必要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支持,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建设学科相关的数据库、图书馆资源等,为学科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
6.学科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间的互补和融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学科理念和研究方法,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7.学科评估与监督:进行学科评估与监督,对学科的发展进行定期评估与改进;建立学科负责人与专家团队,进行学科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
四、矿业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基本框架
作为矿业新闻传播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矿业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是指以新闻传播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为核心和基础,以矿业行业新闻活动规律和方法为研究对象,进行学科设置和课程设计,以此为基础开展课程教育和学科评价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或系统。
通过矿业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课程教育,要使学生达到这样最基准的水平:掌握新闻传播和矿业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矿业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宣传工作以及国家有关矿业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我国矿业新闻传播工作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外国矿业新闻传播的发展动态;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
除了学科设置和课程设计这个主要环节外,矿业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主要环节、主要内容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是基本一致的。根据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普遍规律以及矿业新闻传播的现状与特点,我们认为,矿业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的开拓阶段主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科学确定与设置课程体系
矿业新闻传播学需要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十分广泛,既涵盖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内容,矿业政策、技术及专业知识,也包括与矿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理论、知识,还需要探索矿业新闻传播的特有规律等等。与此相适应,作为矿业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框架,建设矿业新闻传播学科也必须把这些作为主要内容,并把它纳入矿业新闻传播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建设矿业新闻传播学学科课程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1.新闻传播学课程
我们知道,高校每个专业领域都需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三个层次。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构成当中,又包含着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三大分支学科。就三大新闻学分支学科从各自从事的研究范围来说,也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和具体的分工。
(1)新闻传播学理论课程(理论新闻学):理论课程主要研究新闻传播学的原理、原则、规律和方法论。一般采用逻辑的方法和思辨的程序,而其最终所产生的成果也就是“新闻理论”,反映和揭示整个新闻事业的本质及其普遍的活动规律。
新闻传播学理论主要包含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这三大类课程总体上应能充分反映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反映新闻传播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课程总体框架设计应当扩大通识类课程覆盖面,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增加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相关课程,涵盖创新创业教育。
①通识类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艺术修养。
②公共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
③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或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广告学概论等。
④专业类课程:核心课程构成有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融合新闻学、新闻摄影、媒介经营与管理等。
(2)新闻传播业务课程(应用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即通常所说的新闻业务,其中包括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等不同层面。它所研究的主要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尤其是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直接加以实施和应用的一般性原则,也包括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相关的规则与规律。
新闻采访是新闻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新闻采访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与相关人员交流来获取信息。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需要注意采访对象的选择、采访问题的设计、采访方式和时间的选择等方面。
新闻写作是新闻学中另一个重要环节。新闻写作要求清晰、简洁、客观、准确,它需要运用适当的文体和语言风格,注意选材、结构、标题、导语等方面。
新闻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对新闻稿件进行修改和审核,确保其符合新闻传播的要求。在进行新闻编辑时,需要注意稿件的语法、拼写、排版等方面。
新闻评论是新闻学中一个特殊的环节。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在进行新闻评论时,需要注意评论的观点、论据和语言风格。
(3)新闻传播史(历史的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活动、新闻事业和新闻思想发展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演变过程等等,是传播新闻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2.矿业行业知识课程
矿业新闻传播属于行业新闻传播,其特点就是它的专业性很强,矿业新闻传播除了具备一般新闻传播的共性外,由于其报道对象即矿业行业具有诸多的独特性,而使矿业新闻报道呈现出不少自身的特点与不确定性,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一般新闻传播学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矿业行业的一些特有的规律,熟悉涉及矿业行业的法规、政策、经营、市场及有关的专业技术。
(1)关于矿业行业特点的课程
①矿产资源的类别:比如,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统计中使用的分类矿产资源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和若干小类:能源矿产,包括煤、石油、油页岩、天然气、铀等;金属矿产,细分为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稀土稀有稀散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细分为冶金辅助用矿产、化工原料矿产、特种非金属类矿产、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类矿产;水气类矿产,包括地下水、地下热水、二氧化碳气等。
②矿业行业的复杂性:我国的矿业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涉及地矿、冶金、石化、有色、化工、核工业、建材等众多行业。一方面,矿业既有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企业组成的能源行业,又有由金属、非金属企业等企业组成的原材料行业;另一方面,单个矿种也能形成行业,比如煤炭、油气(石油、天然气)黄金、铀矿、铜、铝、锂、锰、地热、天然气水合物行业,等等。
③矿业的概念与内涵:比如,从产业链的维度看,我国的矿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传统意义上或狭义上的“矿业”,是指为矿产品加工或有关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或动力的基础产业,主要指采矿业,即是指对固体、液体或气体等自然矿物的采掘、生产;也包括对采出的矿石进行的简单加工,如碾磨、选矿。而广义上的矿业,则指矿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即包括:地质调查工作、地质勘查工作、矿山采掘及矿产品简单加工、矿产品市场与贸易及矿业管理在内的矿业活动全过程。
(2)矿产资源形势及资源安全课程
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是总量大、人均少、禀赋条件差,对外依存度高。矿产资源人均探明储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位居世界第53位。我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铝土矿、铜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矿产中,除煤矿比较丰富外,石油、天然气储量有限。而铁、铜、铝、钾盐等重要矿产不仅所占比重低,而且富矿少、贫矿多,大矿少、小矿多。
我国矿产资源还有两大弱项。一是对外存在严重赖的矿产资源种类很多。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铀、钾盐等矿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二是矿产资源对外依赖的地区比较集中。如,我国进口的原油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俄罗斯;铁矿石则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另外,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实施关键性战略矿产的围堵,利用境外资源能源的国际环境趋于恶化。我国企业“走出去”参加国际矿业合作的难度明显增大,成本明显提高,变数明显增多。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时期,也正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能源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能源安全战略是我们须臾不能轻视的问题。站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角度,将资源能源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去慎重考虑,进而解决好战略性矿产资源、水、石油等资源能源问题,对保障国家安全十分重要。
(3)涉矿法规与矿业政策课程
矿业开发必须依法依规,符合相关政策。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矿业新闻传播人才,必须让学生掌握有关法规和政策。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掌握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措施和要求,懂得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是我国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了解矿产资源法、能源法、煤炭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规,熟悉有关部门出台的有关矿业权、矿产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的政策、规范,等等。
(4)矿产探采选冶技术课程
从技术维度看,矿业行业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课程包括:矿产资源概论、普通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岩石矿物学、地层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探矿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采矿学、岩石力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及其岩层控制、采矿工程与矿山机械、矿井瓦斯防治、矿山安全与环保,矿业信息及计算机应用,等等。
(5)矿业经济及市场
报道矿业新闻,不仅要涉及地质勘查、采矿工程技术和方法,还会涉及到行业特别是矿山企业的经济运营、资源管理与评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管理与治理能力。因此,学习矿业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财务管理、矿业经济学、矿山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采选冶过程中的成本、销售、市场等各个环节。
(二)矿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
1.矿业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的兴起冲击了传统新闻业的生态,促使整个产业开始进入新一轮转型期。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专业技能的界限亦被打破,新闻行业需要适应国际化潮流,掌握信息化手段,灵活应用的全媒体化人才,具备跨媒体技能的“多面手”将成为未来新闻人才的首选。这种形势倒逼高校特别是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个与创新。
在新闻内容的制作和表现形式方面,多媒体技术已经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在新闻内容传播方面,宽带网络技术也已经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技术进步都给新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提出了许多新挑战。与此相应地,有专家提出了网络新闻学的概念,并建立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一些高校在进行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媒体导论》《网络新闻媒体》《微信新闻制作》等与当代新媒体背景息息相关的科目,并且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
2.矿业智库型媒体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来,中国矿业报社在强化数字化赋能新闻宣传,逐步构建起新闻采编系统、新闻媒资库、客户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报社智媒系统的基础上,坚持矿业研究赋智的发展理念,建立智库型媒体,在培养智库型媒体人才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具体作法是,报社专门组建了矿业研究机构,用权威博取公信力,用专业性赢取话语权,用创造性获取影响力,体现行业主流媒体和的品质气质,体现现代智库型行业媒体的活力。几年来,矿业研究机构每年发布《全球矿业发展报告》,组织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相关专题研究,在报纸和新媒体上发表解读矿业领域热点、难点、疑点的文章,为有关部门提供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内参,服务国际矿业投资合作,支撑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研究体系初步形成。同时,报社聚焦矿业市场主体需求,初步建立全球矿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为中资企业国际矿业投资合作提供精准服务,等等。这些,为高校培养智库型矿业媒体人才提供了启示。
矿业新闻传播学的核心关切在于,作为一种以体系化的矿业信息传播为取向的实践活动,矿业新闻传播如何通过影响人和矿业开发的构建,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以及矿业新闻传播体系自身的进化;如何通过矿业新闻信息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及相关技术、渠道和平台体系建设,保证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于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的需要,促进国家、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
当前,国际上矿产资源特别是战略性矿产领域的竞争逐渐白热化,西方媒体对我国同有关国家进行正当的矿业国际合作进行恶毒攻击的频率与声量与日俱增,如何增强我国在这方面的话语权,对西方舆论进行有力的反制显得十分重要与迫切。而高端的矿业新闻传播人才无疑是能否赢得这场舆论战的决定性力量。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与行业发展的需要,一些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通过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促进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这无疑有助于矿业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专业化。
我们认为,新时代矿业新闻传播教育,应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矿业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业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等方面进行充分研究与论证,精准矿业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定位,深入研究一系列学科前沿问题,紧密关注未来矿业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行业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新路。
(全文完)
作者简介
作者赵腊平,高级记者、学者、作家,现任中国矿业报副社长、总编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绿色矿山建设推进会特聘专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漫话珠宝首饰》《历史在这里沉思》《聚焦中国矿业》《中央党校楹联解读》《赵腊平笔耕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