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国有地勘单位发展的思考

百科   2023-12-27 16:47   北京  
关于新形势下国有地勘
单位发展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至今,广大地质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取得丰硕的找矿成果,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锻造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品质,集中体现了地质工作者报效祖国的坚定理想、甘于奉献的行为风范和不求名利的价值追求。由于在现代社会知名度不高,地质工作者常常被看作是爬山的,找矿的,打钻的。虽有一定道理,但现代地质工作的活动和功能远远不止于此。

从范围上看,地质工作者不仅要爬山,还要上天入海。我国嫦娥五号登月任务中,地质专家研制模拟月壤、研究采样方法,从而完成着陆点区域地貌探测和分析月壤样品的科学目标;70年代的大洋钻探,证实地球构造运动的板块学说,找到气候长期变化的轨道驱动,后来的大洋深钻又发现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科考进入快速发展期。
从内容上看,以地球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化学调查和综合研究等基础地质工作,还包括地下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等工作,对全力支撑国家矿产勘查开发规划、环境保护、地灾预警防治、重大工程建设、农牧业区划,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信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现代地质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先行性、保障性工作,通常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探矿工程技术、分析鉴定技术、选冶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航空遥感等技术手段而完成,涉及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冶炼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推动现代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契合国家需求,把握重大机遇,扩大地质工作的服务范围和领域,发挥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完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历程回顾

凡是重大改革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勘单位改革关系到现代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和切身利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推进了三十多年。地质工作从高度的指令性安排转为计划与市场并行,管理体制从国有地勘单位全部由中央管理转为中央与地方分别管理,经费来源从完全财政供养转为差额拨款或市场创收。总体来看,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1

专业化改组阶段(1978-1984年)

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进行改组,通过经济合同组织生产协作。


2

企业化改革阶段(1985-1998年)

按照“三化”方针,通过多种经营方式,旨在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经费不足问题。


3

属地化运行阶段(1999-2011年)

国家层面有关地勘行业管理体制构架和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已初步建立,旨在解决事企不分,责权不明等问题。


4

事业单位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各地勘单位诉求希望各异,节奏快慢不一,路径不尽相同,进程效果不均。截至目前,大致归为以下三种类型:

1.保留局序列,强化公益属性。广东、宁夏、北京、天津、江苏、海南、湖北、甘肃等省区地勘单位坚持公益性职能的改革,主要划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2.整合局序列,形成“一局(院)一集团”。黑龙江、安徽、湖南、江西、河北、四川、山东、重庆、福建、山西等省区地勘单位实施事企分开,剥离整合成地矿(集团)公司。

3.撤销局序列,整体转为企业经营。内蒙古、陕西、辽宁等省区地勘单位整体转为企业经营,建立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近年来,多数转企的国有地勘单位还未充分融入到市场体系之中,体制机制和生产关系所决定僵硬的供给水平与现代地质工作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认为重点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升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的判断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加强顶层设计的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从全局角度对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为推动地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性的总体方案。始终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找准严重阻碍地质行业发展的部分,搞清各方面对改革的意见与诉求,从而确定方法和路径,从根本上建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地质工作新体制与运行机制。

二是以统分结合的辩证思维提升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内在规律的领悟力。将地勘工作考虑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赋予国有地勘企业相应的定位和职能,逐步实现从分散管理向垂直管理的转变。根据企业需要增加资本金注入、配置优质经营性资产或找矿前景好的矿业权,增强勘查-开发-加工-销售产业链条韧劲,降低经营风险,防范债务风险,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提升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落实举措的执行力。对体制机制创新、服务管理拓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统筹协调,从而建立起以技术价值为核心、制度体系为依托、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为要求的发展模式,实现技术支撑与社会服务相互结合,降低要素交易成本,从全局视野谋划协同联动,支持地勘单位的前期探索及实践成果,依法合规地推进地质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新形势下国有地勘单位发展背景

近年来,全球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世界能源、矿产资源格局面临严重冲击。需要看到,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消费国,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和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大宗矿产资源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将更加明显,紧缺能源和矿产资源保供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跨越“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个五年规划期,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布局基本同步,战略意义突出。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写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学深悟透、贯彻落实。国有地勘单位必须要有信心肩负国家能源资源保障安全重任,担当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主力军,为保障国家重要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力量。

我国幅员辽阔,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全球三大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环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均聚焦我国,且成矿显著。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是紧紧围绕紧缺和战略性矿产,在矿种上着重加大油气、铀、铁、铜、锂、镍等紧缺战略性矿产找矿力度。在区域上按照“稳定东部、强化中部、加快西部、拓展海域”的思路部署。以重要含油气盆地和重点成矿区带为重点勘查找矿,聚焦基础调查区、重点调查区、重点勘查区、重要矿山深部“四区”,滚动式推动增储上产。“十四五”以来,新发现157处大中型矿产地,圈定找矿远景区112个,提交可供商业勘查找矿靶区102个……日前公开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显示,我国推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效果显著。

国有地勘单位发展的一些思考

作为地勘单位的主责主业,现代地质工作是一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结合、调查与研究结合的技术服务业。长期以来,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主要以财政资金为收入来源,产业结构单一、服务领域狭窄、竞争意识薄弱。在集聚产业创新资源、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动重大研发成果应用中,需要进一步促进上中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在项目实施、质量监控、成果提交、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切实发挥国有地勘单位标杆引领作用。


1

转变思想观念

一是巩固回升态势,坚定发展信心和底气。地勘行业具有克服困难的实践经历和优良传统,经过行业低谷期的磨练和打拼,我国地勘行业的抗压能力与综合实力都已明显增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地质工作的投入保持基本稳定和较高水平,全国矿产勘查投资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党的二十大强调,地质工作在保障资源供给、支撑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民生改善方面的任务异常艰巨,需求依然巨大。当前整体形势向好,需要进一步把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有利条件,全力推动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让地质工作者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二是树立需求导向,强化主动性和针对性。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找准目标定位,研究“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分析评估战略性矿产勘查、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协助当地政府部门科学制定地质工作发展规划,建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质工作体系,推进地勘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比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极参与生态环境调查与生态修复,向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煤层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勘查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等方面领域拓展,科学规划工作布局。再比如新型城镇化和防震减灾方面,精准对接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拓展工作空间,发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防治、规划编制、工程测绘、地籍调查等方面专业优势,强化技术支撑,打造融合机制。

三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人才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向人才要能力。紧密结合新时代地质工作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使用,也要重视普通员工素质的提升,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努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团队。其次向管理要效益。加强各层级统筹协调和落实落地的能力以及各类组织要素运行的效率,杜绝存在“有的事没人做、有的人没事做”现象。最后向市场要活力。完善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推行高管人员契约化管理,实现经理人职业化。突出“责任、能力、贡献、绩效”导向,坚持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倾斜,加大对一线岗位人才、科研人才、创效增收贡献突出人才的专项激励,真正实现能者多得、多劳多得。


2

加快结构调整

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迅速,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正全面推进。地勘单位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机遇,在结构调整中不断拓展新的技术服务领域,来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需求。坚持管理扁平化、队伍专业化、经营集团化方向,加强资源整合,发挥集聚效应,向高附加值、涉及产业上中下游的业务领域,通过对资产规模大、行业集中度高、涉及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地勘企业的兼并重组,实现打造高度关联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供应链的有机组织体规模经营,并且向超级集团化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结构调整不是要放弃主责主业,而是在原有专业门类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合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走出一条技术、资源、资本相结合的新发展之路。


3

加强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目前,我国矿产勘查已从浅部转向深部,从低山区转到中高山-深切割区,找矿难度不断增大,仍有不少“卡脖子”难题亟待解决,迫切需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作用。危机意识催生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提升创新意识。可以相信,未来的地质工作将会是大团队、多单位、跨学科的专家“集体作战”。通过大数据挖掘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地质成果,并将数据实时激活运用到各个服务领域,更好地解决现代地质问题。同时让使用者拥有数据评价功能,实现更好的用户服务体验。进入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树立“智慧地质”理念,重视先进找矿理论、找矿技术的运用,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勘查设备,推动高精尖勘探开发装备国产化,促进地质勘查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交叉融合,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塑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历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范璐,地质矿产工程师,助理矿业权评估师,任职于内蒙古地矿集团,十余年从事矿产勘查、项目管理及矿政咨询等业务工作,微信号:LuLu_NMG,感谢垂注,欢迎交流。



本文来源:矿产之家公众号

讲道理的地动翼
让地矿插上飞天之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