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矿业信息的传播者”
百科
文化
2024-01-24 07:04
北京
---关于建立矿业新闻传播学科的若干思考与建议之三回望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历史长河,从农耕时代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矿业新闻传播发展到信息社会后,同样经历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智库型媒体和融合媒体阶段。
2014年8-9月份,中央电视台播出10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对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进行解读,并且对未来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预测。专家们认为,互联网正在推动人类由传统社会向“时时在线”的网络化生存的“新大陆”,即生存与生活方式由线下到线上、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进行一次新的集体大迁徙。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革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受众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
事实上,中国已经进入网络社会,并且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在新闻传播领域,媒介融合、世界传播、即时共享,信息资讯的视觉化与屏幕式成为现代传媒发展的主要标志,并有可能成为现代传媒的主流,这种形势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重大改变: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随着5G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快越快、压力越来越大、阅读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这种情况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改变了接触媒介的习惯,他们不再单纯地通过传统媒体获取新闻,而是通过手机等移动平台随时随地获得最新的新闻和资讯,这为主流新闻媒体尽快掌握新媒体,抢占短、平、快的独家新闻,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提供了契机。
另一个方面,媒体面对的读者或受众,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满足于单向的“我传你受”,即通过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简单地了解一下新闻动态,看看媒体怎么说的被动的“受众”,而是熟练地掌握了APP等新媒体技术,并具有传播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 能力的“新闻公民”。他们对新闻舆论有了更高的要求。换句话说,他们对新闻报道层面和深度的关注与要求跟以往不同,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要知道事情进展的详细过程、新闻背后的新闻,以及媒体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现在,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解释权”的竞争,即由争夺独家新闻的发布权转为争夺解释权。也就是说,在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报道者,在自媒体瞬间能将刚发生的新闻迅即传遍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形势下, 除了别人无从知晓的“独家新闻”,新闻媒体在抢先报道即时新闻上已经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的竞争也自然地由独享资源进入到共享资源即同题竞争的阶段,即看谁能从这些有限的共享资源中最先挖掘到具有价值的“金子”,挖掘到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从而变共享为“独享”。而事实上,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独家新闻”的概念也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所指“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的消息,它更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方法。即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同样的主题,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新闻资源,能够挖掘出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尤其是受众关心的新闻事件中鲜为人知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幕后故事。也就是说,希望媒体能够以专家的视角,由表到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深度解析,甚至为决策提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态度、观点和建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我们知道,“大数据” (big data)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的词汇,它具有“海量、快速、多样、价值密度相对较低”等特性。大数据技术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进行处理。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不同,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而产生的大数据,记录了人类活动的各种分散信息,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主动公开的数据库,媒体自己建立的数据库,用户数据、社会化平台上的UGC(即用户制造的内容)、移动终端的地理信息,以及物联网及各种传感器捕捉的数据。手中有了数据,就等于拥有了金矿。我们看到,谷歌的街景扫描车、360度摄像机,获取了全世界大街小巷的全景图片,通过自己的卫星,谷歌为用户提供全世界每个角落的清晰的三维图像。让你足不出户,“走”遍全球。这是大数据与 “云”计算为世界带来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从技术上看,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时代”,移动搜索被武装上“云”计算之后,新闻传播的概念也正在发生改变。对于大数据而言,可用来为新闻传播服务的数据主要有两种:一是外围数据。包括数据新闻,报道线索等。大量外围数据分析可以增加新闻的说服力;同时,将以往事件发展的情况和本次事件发展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事件下一步的发展进行预测和预警;二是内部数据。包括可供受众接收的各种数据、新闻网上数据等。这些都可为新闻采编所用。 正是基于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进而 挖掘数据背后的关联和意义,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形式---数据新闻应运而生。从数据新闻采编流程看,它是是一个不断提炼信息的过程,就是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各种信息的相关关系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为新闻采编提供了更为便捷、准确的手段。此外,数据化的影响还在于受众接收信息和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从纸质媒体的阅读方式到网络视频的接收方式,其传播效应是不可相提并论的。那么,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有哪些影响呢?一是改变传统的新闻表达方式。而借助大数据传播新闻信息,既可以文字形式,也可以图表、网络等多种形式呈现,这大大扩充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手段。二是形成多媒体的传播形态和格局。数据新闻的形态更加多样化,可以通过新颖、具象、高效的可视化图形来传达新闻;特别是数据的可视化运用,极大丰富了新闻表现形态。三是加强新闻传播的交互关系。大数据技术使媒体与受众之间建立交互性传播关系,通过受众点击交互式设计,即可获知更多个性化信息,甚至是原始数据,让受众从中发现问题,参与新闻传播,甚至为开发“定制化新闻”开辟了渠道,这使媒体在反映与传达民意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四是催生数字化新闻和数字化传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新闻存储和处理变得容易,大大提高了新闻采编和传播效率。“数据化”可使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变得更加透明化,甚至可以从那些以前认为与新闻搭不上边的信息中,挖掘出潜在的或相关的新闻价值。总结起来说,大数据技术为新闻传播提高了三种能力:整合、优选大数据的能力;发掘大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的能力;进行精确、快速、实时传播的能力。大数据技术为新闻生产和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创新契机,并将影响与改变新闻传播方式和格局,倒逼新闻传播力的重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ChatGPT软件问世等,新闻采集、编发、传播的方式将发生深刻变革。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人都能营造一个舆论场。在这种形势下,矿业媒体受众的信息来源已不再局限于报纸、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受关注的程度急剧下降,这不仅造成了矿业媒体人的心态变化,也导致了传统媒体的商业价值下降。尽管相对于一些都市报等大众媒体,矿业媒体目前所受的冲击较小,或者说受冲击较晚,甚至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得益于报纸的专业性和行业性等原因,一些矿业媒体成为为数不多的在发行和广告经营中保持正增长的传统媒体。尽管如此,矿业行业内的绝大多数媒体顺应互联网时代形势的发展,居安思危,未雨稠缪,实施媒体转型。
所谓“媒体融合”,就是指把报纸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结合起来,从而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再通过不同的平台分发给受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论。这为推动媒体融合、建设新型主流行业媒体提供了遵循。矿业类行业媒体是主流媒体传播矩阵的重要成员,也是连接党与矿业行业的桥梁和纽带,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矿业传统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矿业类行业媒体打破传统限制,强化互联网思维,全面挺进融合发展主战场,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链条,创新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用新媒体矩阵讲述行业好故事,形成有影响力的融媒体作品,充分展现和提高了新型主流行业媒体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我们以几家矿业行业媒体与企业媒体为例---中国应急管理(中国煤炭报)报社:坚持“内容为王”与“服务为上”相互促进,坚持“服务力也是品牌力竞争力”,以用户需求为牵引,增强精准服务意识,建设多元服务平台。如今,该社各平台通过增强内容供给的精准性、契合度,提供更多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产品,推动双向奔赴、互相满足;增强服务思维,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组织记者编辑到一线查实情、听实话,通过接地气、有分量的报道,推动解决基层急难愁盼;增强融合思维,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素融合起来,注重在重要服务、重大报道中打破“新旧界线”、部门隔断,实行集成化、融合式、大兵团作战,有效破除了“两张皮、两不融”问题,加速形成“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格局。中国石油报社:是中石油集团公司新闻宣传领域的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近几年来,该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策采编发评营”全媒体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平台。据了解,“5G智慧融媒体中心”是该社打造矩阵式融媒体平台、实现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举措。该“中心”整合报社、行业媒体、记者站通讯员等多元化资源,通过“统筹策划、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渠道发布、评价反馈”的全媒体业务平台搭建,最终实现了报社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与集团公司各二级企业和石油记协各会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建和宣传工作的统一管理,让用户成为融媒体发展的受益者、参与者。中核集团融媒体中心:2022年底建成中核集团融媒体中心,集宣传资源统一调度、内容融合生产发布、舆情监测及指挥、新闻发布、节目制作和成果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旨在用融的理念和前沿的技术手段不断迭代优化新闻宣传工作的流程和方式方法,用新视角、新技能展示中核新形象、展现大国基石新风貌。中核集团还积极探索尝试通过数字藏品等新技术,逐步打造核工业的数字宣传空间,以更具科技感、体验感、亲切感的方式创新展示集团公司发展成果。与此同时,一批国有矿山企业也在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融媒体建设的新举措、新技术和新路径,充分发挥融媒体传播渠道、内容、速率及影响力方面的价值,为国有企业新闻宣传打开新的窗口渠道。金川集团新闻中心(融媒体中心):作为甘肃省属国有矿山企业媒体,金川集团融媒体中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融媒体建设工作。一是围绕内容来整合媒体资源,尝试“内容+”构建逻辑,完整展示企业的宣传媒体全景及其相互联系,形成最优媒体组合,用心打造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媒体产品;二是以“金川集团”客户端为圆点,形成“一点生端,全网发布”的传播格局,打通“报、台、网、微”,集成所有,合体发力;三是利用客户端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精准定位,使受众与媒体之间保持高度契合,把理论政策、改革发展部署、金川劳模工匠的故事等内容转化为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易于员工群众接受引起共鸣。中国矿业报社:在众多行业类报纷纷向融合媒体或多元化经营转型的情况下,从2013开始以后的几年里,中国矿业报社也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会,加速报纸转型。报社一班人认为,转型不是完全废弃传统平台另起炉灶,而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借助新兴媒体的多个传播渠道,将传统纸媒多年来打造而形成的影响力辐射到新的平台上,产生新的价值,从而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占领矿业新闻传播的制高点。在融合媒体方面,他们做了以下几件事:
首先,将新兴媒体视为报社发展的机遇。根据新媒体即时、快捷等特点,一方面,创办包括基于PC端的中国矿业报网、数子报,基于移动端的手机网、手机新闻客户端和微信账号,搭建多个传播渠道;以报纸等平面媒介为基础和平台,大胆采用网络、电子报、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数字视频等现代传媒手段,逐步实现通信工具媒介化、受众移动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利用报社拥有权威政策信息资源和行业信息资源的优势,抓一手的找矿、开矿、管矿与用矿的独家新闻,并且把这些时效性强的新闻资讯率先在自己的网站等新媒体发布,从而实现新闻提速,第一时间报道最新动态,第一时间发出观点声音,以快取胜,赢得受众。其次,改变观念,掌握主动。即改变传统报人骨子里的“精英办报”意识和“内部人偏好”。必须把受众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终端,实现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和思想交流,通过与读者对话实现舆论引导,通过服务实现媒体价值,用客观、公正、详实的报道先声夺人,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第三,巩固即有的优势与特色,利用行业主流媒体优势,掌握解释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解释权竞争已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解读”已经成为媒体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和最有吸引力的内容产品之一。根据中国矿业报并非日报,新闻难以凭时效性即所谓“抢新闻”取胜的实际,继续将深度报道作为报纸传播的主要手段或方式。矿业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客观真实的报道,充当二传手的角色,而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用事实、数据和实例说话,通过对社会关注的矿业热点问题和突发、敏感事件的及时准确的报道,对其中的热点、焦点、难点与疑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与准确地解读,保证社会大众对于矿业政策、矿业信息以及矿业发展趋势的知情权,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实现传播的最佳效果。第四,确立报社纸媒与新媒体互融、互粉的发展理念。媒体融合,报纸与新媒体间必须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共荣共赢。中国矿业报社的作法是,以中国矿业报网站这个以大数据为依托的媒介形态为核心,其他各种介质都与这个核心正相关。网站上的内容,按照其各自适合的载体发送到各种形态的介质上去呈现,反过来,所有介质得到的反馈都作为网站的信息来源,让所有形态的介质呈现的观点都是网站的核心观点,所有介质都和网站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待条件成熟时,开发新的新闻产品,进军新闻移动客户端市场。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矿业报社在继续保持报纸侧重于打造深度报道为主的特色外,依托多年来积聚的新闻资源、精干的采编力量,全力打造以纸媒为基础,以新媒体传播包括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电子报、手机报以及移动终端为发展方向的多种手段集成的全方位报道体系,初步形成矿业全媒体方阵。但在报社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破解的难题,主要体现思想观念还没彻底转变,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全媒体人才队伍还没成熟,融媒体发展资金还存在着缺口等。
在传统媒体加快向融合媒体转型的同时,一些主流媒体尝试着由单一媒体向新型智库型媒体发展。近几年来,中国矿业报社敏锐地感觉到,这对于我们这样的行业报来说,也许更具有实践价值。经过慎重考虑与论证,报社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大胆探索,试图从单纯的行业报向“智库型行业融合媒体”转型,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逐步构建起一个行业媒体转型的全新的生态系统。
2016年,中国矿业报社改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主办后,中国矿业报社在局的关心与指导下,利用报社转型特别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契机,全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智库和媒体融合,逐步建成独具特色的矿业领域的智库型融合媒体。事实上,中国矿业报社探索建设“智库型矿业融合媒体”之路,有其具体的背景与现实逻辑。智库建设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具体到新闻行业,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表示:“中央重点新闻媒体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2018年3月20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新闻出版单位发挥特色和资源优势,建设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智库品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发展受到冲击。在报纸等平面媒体进入“整体衰落”的产业周期之后,中国矿业报社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考验。何去何从?中国矿业报社在努力推进媒体融合的同时,开始思考与谋划建设智库型行业融合媒体。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接受新闻或信息的渠道越快越多,对于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媒体不仅是新闻机构,也要是智库。这就要求,不仅报社的记者、编辑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且应当拥有自己的专门的智库。智库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日益凸显,有人甚至将其视为除“行政”“立法”“司法”“媒体”之外的第五种权力。行业报社把“第四种权力”(媒体)与“第五种权力”(智库)结合起来,建设权威的智库型行业媒体,无疑是一个难得机遇,也是媒体转型的可供选择的重要方向之一。与一般的机构或媒体相比,行业报社建立智库型媒体还具有其自身的一些优势。渠道方面,从“上传”来看,报社能够以参考报道或内参的形式与政府部门建立直接联系,对决策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下达”来看,报纸的阅读对象主要为矿业主管部门、市场主体及矿业精英群体。关于传播方面,引导公共舆论,提供决策参考,是智库传播的重要目的,而行业报显然更容易完成这项任务。中国矿业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社论等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舆论导向,带有很多的智库色彩;同时也能对行业的专家、智库的观点进行再加工,使其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产品并且广泛传播。作为中国矿业报的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明确指出,目前尚缺乏国家层面的矿业发展战略研究指引,在矿业领域的战略报告、政策研究的深度、尺度、精度还远远不够,需要建实建强从事矿业战略、政策及宏观走向的新型智库。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明确要求,中国矿业报社要调整职能定位,建立健全矿业行业新闻宣传融媒体平台,加快智库型媒体建设。建设智库型行业媒体,是对行业媒体功能的补充和完善。中国矿业报建设智库型行业媒体,主要是按照以下路径稳步向前推进的---智库型矿业媒体是怎样的媒体?首先,党报姓党,行业报也姓党。智库型矿业媒体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占领行业舆论阵地,牢牢掌握住话语权。其次,它还建有自己的矿业智库,即为决策者出谋划策并提供相应的策略方案的智囊机构。依托报社建立的矿业智库,不仅可以借助报社的媒体传播自身的研究成果,让行业以及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智库的研究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报社媒体也可以依托智库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实用的新闻产品与各种服务。目前建设智库型行业媒体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行业报与智库合作。行业报作为第三方机构的支持媒体,发布第三方机构的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第三方机构为行业报提供智力支持,随时提供专家资源。二是行业报社建立自己的智库。这种模式下行业报不再仅仅作为简单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渠道,而是成为一个资源聚合与沟通的平台,拥有专门的承担研究项目和课题的研究人员;报社的采编人员也不再只是执行策采编发任务,而是嵌入行业报的智库,至少要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记者、编辑。这样智库与媒体融为一体,兼具两者的优势,又各具特色。中国矿业报社选择的是第二种模式。与此同时,报社也借助外部的专家资源力量,建立开放式的研究平台。行业报社建立智库型媒体,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2019年,报社的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的报社的三定方案中,明确赋予报社八项职能。其中除了承担矿业新闻宣传工作及局的宣传职能外,明确要求报社承担国际矿业研究工作,包括矿业形势、矿业市场、矿业投资环境、矿业政策等研究工作,建设智库型矿业媒体的要求十分明确。这也是报社由单纯的新闻单位向智库型行业媒体转型的“尚方宝剑”。(1)确定全新的发展目标。具体分两步走:从2019年到2021年,强化报社智库型媒体的功能,建成中国矿业融媒体主平台,打造中国矿业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有影响力的矿业资讯平台和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平台。从2022年到2025年,发出影响世界矿业界的声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矿业信息发布和服务平台。(2)开启全新发展思路。围绕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总目标,精准对接矿业企业市场主体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广泛联合矿业企业、协会组织、科研院所等全行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坚持全球眼光,世界标准,面向国内外,瞄准矿业全链条,打造具有较强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探索灵活、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创新服务模式,着力构建服务新体系和服务新机制。(3)确立清晰的实现路径。通过打造“矿业内刊、矿业融媒体、矿业界”三个主要平台和品牌,形成“一内参、一舆情、一报纸、一网站、“两微信一端”、两论坛”的信息发布机制和产品,并通过牵头组建和组织“一中心、两盟”(组建非法人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创建矿业界联盟、矿业融媒体联盟)等举措,聚集矿业领域的资源和信息,形成矿业领域权威话语矩阵。(4)制定了具体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报社的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强化内部规范管理和风险防控,规范相关制度,确保资金保障和经费使用安全。二是根据业务调整需要,对“三定”方案和人员布局作相应调整,灵活运用现有政策,打破相关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新的业务流程、激励机制和用人导向。三是建立精准服务矿业转型发展的合作机制和信息产品共享机制,提供服务矿业企业“走出去”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对于最初的方案,中国矿业报社根据推进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与完善。比如,局赋予支撑服务局新闻宣传、地质文化传播与教育培训的职能后,报社及时把这两大块工作纳入智库型行业融媒体建设的重要内容,融为一体,整体推进。“十三五”特别是近几年来,作为国家级行业媒体单位,中国矿业报社站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全新高度,按照局党组关于实施转型发展的各项部署要求,充分用好体制内的政策和优势,用好主管主办单位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全面构建实施“一个目标、两大驱动、四个支柱、四项保障”工作体系,即以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行业智库型媒体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为两大驱动力,以矿业新闻报道、支撑服务局新闻宣传、地质文化传播与教育培训与国际矿业研究为四大业务板块,突出新内容、新传播、新技术、新人才、新融合的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系、干部人才队伍体系、规章制度体系、综合管理体系为四大保障,智库型行业融媒体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与明显成效。1.在新闻宣传方面,坚持固本培元,内容为王,质量至上,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巩固壮大行业主流舆论新格局。(1)打造主旋律精品,在“新内容”上实现新突破。在新闻传播中,我们主张建设性的价值取向、科学缜密的专业精神,用严谨精细的思想、客观公正的分析、生动深刻的表述,体现国家价值的市场张力,着力打造行业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文化宣传四大产品体系。比如,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等为重点加强宣传,不断推出有生气、接地气的主旋律融媒精品,不断增强媒体影响力。与此同时,报社打造“新闻+舆情+文化”的新时代地质调查主流舆论新格局,肩负起做好新时代地质调查新闻宣传、教育培训和新时代地质文化传播职责使命,为推动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新闻”,就是全面打造“两刊、一网、一微、一抖、一屏”为载体的地质调查全媒体平台,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新闻宣传新格局;“舆情”,就是构建地质调查舆情预警、跟踪监测、信息发布、引导管控的全流程信息化工作链条,有效回应社会关心关切,发挥行业主流媒体“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文化”,就是支撑做好地质文化传播顶层设计,通过媒体平台建立地质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载体,同时,通过成立地质文联、举办地质文化艺术节、组织野外采风等,使地质文化变成生动有趣,入脑入心。(2)强化数字化视频化发展,在“新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强化数字化赋能新闻宣传,逐步构建起以全球矿业大数据服务系统、智媒系统、新闻采编系统、新闻媒资库、客户信息服务系统、办公系统组成的报社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信息化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一是基本建成全球矿业大数据服务系统。以矿业项目库建设为核心,构建全球矿业项目库、重大矿业项目库以及推介矿业项目库等3个层次的项目库,集大数据分析、实时查询、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汇聚矿业资讯、资源项目、交易信息等数据信息,为国际矿业投资合作提供最权威、最精准的信息服务。二是建立“智媒平台”融媒体系统框架。集统一指挥、采编调度、舆情分析、高效协调、信息沟通、多平台发布等基本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融媒体平台,成为行业媒体创新实践新标杆。已经建成的新闻采编系统、新闻媒资库、客户信息服务系统、办公系统高效运行,极大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3)强化服务行业全产业链发展,在“新融合”上实现新突破。报社加强宣传资源整合,注重整体宣传策划,形成“一报、一参、一网、两微、一端”融媒体平台,构建了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矿业行业主流舆论格局。报社积极搭建全新采编一体化平台,打造“矿业内参、中国矿业报、矿业界”三个主要品牌,打造形成报、网、端、微、屏等10余种载体的全媒体平台,初步实现新闻内容生产加工、多平台多产品发布、传播效果跟踪的全流程融合。报纸主打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特色,“内容为王”的理念深入人心,报纸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报纸在100家中央行业类报纸编校质量检查中差错率最低,出版形式质量检查排名靠前。新媒体“矿业界”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阅读量急剧增加,成为行业内受众群最大、传播力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媒体主渠道、主阵地。矿业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显著提升。2.在行业智库建设方面,坚持国际矿业研究赋智的发展理念,建立智库型媒体,助力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按照局党组统一部署,以报社为依托,组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报社专门组建了国际矿业研究室,用权威博取公信力,用专业性赢取话语权,用创造性获取影响力,体现行业主流媒体和的品质气质,体现现代智库型行业媒体的活力。几年来,国际矿业研究中心承接了各种有关国际国内的矿业研究课题,每年发布《全球矿业发展报告》,组织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相关专题研究,与有关部门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密切合作关系,服务国际矿业投资合作能力明显增强,支撑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研究体系初步形成。同时,报社聚焦矿业市场主体需求,初步建立全球矿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矿业权推介,为中资企业国际矿业投资合作提供精准服务。成功打造国家高层政策宣讲、高端会议交流和重要成果发布平台,定期举办国际矿业投资与发展高峰会议和中国矿业金融高层研讨会,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中铝海外、中信集团、紫金矿业、洛钼集团等大型中资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积极向中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矿业信息服务,服务矿业企业的工作路径和合作模式逐步明晰,促进国际矿业投资合作的平台框架和运行机制不断健全。3.以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智库型行业融媒体为目标,全力构建形成“媒体+研究+技术+服务”的新型行业媒体形态,为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经过多年积累特别是近几年的长足发展,中国矿业报社已经形成新闻宣传、文化传播与国际矿业研究“统一部署、信息共享、内容融合、成果集成、协调联动”工作融合机制,形成了矿业领域重大问题“长期跟踪基础性研究+持续深度新闻报道+挖掘文化内涵”工作模式,聚焦行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将报社打造成为一个“懂政策、接地气、专业精、数据全”的行业智库型媒体。“懂政策”,与国家有关部委建立长期稳定的密切合作关系,及时准确领会党中央、行业主管部门政策导向、有关精神及行业法规,完整、准确、全面地开展地质和矿业有关政策宣传,精准服务行业发展。“接地气”,通过新闻采访和深入调研,以及充分发挥驻地方机构和特聘记者资源力量,及时了解反映行业相关领域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专业精”,报社建立了一支专家型的采编队伍以及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研究队伍,长期跟踪国际矿业市场、科技、大数据研究,形成《全球矿业发展报告》等一批高质量成果报告,并向决策机构、企业主体提供调研报告、舆情研判、咨询服务、对策建议等。同时充发发挥智库赋智优势,为媒体内容创作提供原创研究成果。“数据全”,建成了全球矿业大数据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涵盖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运输、贸易、安全等信息,下一步着力盘活用好大数据资源,为矿业投资合作提供信息服务产品。另一方面,报社着力把握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借力“互联网+”新动能,拓展“文化+”新思维,大力实施文化内容牵引和传播渠道拓展,通过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贸易等的跨界融合创新,重点培育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地质文化创意产品、行业主题形象设计与推广、展览展会、文化金融服务、文化类大数据等融合业态,在跨界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需要指出的是,经过多年实践,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和智库型行业融媒体的的探索,我们有一个切身的体会与感悟,那就是:人才队伍建设最体现宣传思想工作的软实力。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矿业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要立于不摆之地,那就要着力厚植人才优势,激发内部活力,在“新人才”上实现新突破。要以人才优势引领报业和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优势,集中力量加快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打造一支服务矿业全产业链、具备矿业知识、全媒体专业能力、国际化视野的新闻宣传专业力量,着力建立把握互联网潮流,涵盖新闻采访、内容制作、新媒体运营、产品运维、市场营销以及文化投资等领域的媒体人才队伍。这也为矿业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作者赵腊平,高级记者、学者、评论员,现任中国矿业报副社长总编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绿色矿山建设推进会特聘专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漫话珠宝首饰》《历史在这里沉思》《聚焦中国矿业》《中央党校楹联解读》《赵腊平笔耕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