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矿业精神---新中国现代矿业文化的精髓

百科   2024-07-29 15:54   北京  

永不褪色的矿业精神

---新中国现代矿业文化的精髓

赵腊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苏联访问时,就在留学生任湘的笔记本上题写了“开发矿业”几个字,向全国发出了“开发矿业”的号召。
在“开发矿业”四个大字的感召下,无数有志的青年一代奔赴荒漠戈壁、深山密林,投入到地质找矿、矿业开发行列。正是他们,在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过程中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同时,创造了丰富的物态、精神、行为和制度等几个层面的矿业文化,并赋予矿业文化以新的时代特色与丰富内涵,使新中国崭新的矿业文化即现代矿业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现代矿业文明的主要标志。
如果着重从精神财富的角度来考察矿业文化,那么,我们可以将新中国的矿业文化分成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以“李四光精神”、“青藏精神”、“西口子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地质调查文化;二是以“三光荣”精神、“山东六队英雄地质队精神”、“浙江地质七队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地质勘查文化;三是以“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鞍钢精神”、“石圪节精神”等为主要内涵的矿山企业文化等等。
一、地质调查文化
(一)“李四光精神”
上世纪20年代,李四光就创立了地质力学。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察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出了方向。
李四光先后在庐山和黄山等地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推翻了国际上有关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他克服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参加建设。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地质部部长等职。
李四光不仅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是中国科学家的“一面旗帜”,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二)“青藏精神”
青藏高原独一无二的地壳结构是开展地质科学研究的圣地殿堂。但由于种种原因,地质调查工作尚停留在能源资源“远景规划区”阶段,更广大的区域范围尚为空白、半空白状态的处女地。实现青藏高原空白区全覆盖,是中国地质人的百年梦想。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决定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多轮次的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从1999年到2011年,全国25个省、上百个科研、教学和地质勘查单位的科技人员,每年上万人次的地质工作者,参与到这项地学界史无前例的重大行动中。
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实现了青藏高原找矿的重大突破,科学预测并确立了3条资源潜力的巨型金属成矿带,圈定成矿远景区106个,新圈定异常和矿点2000余处,新发现并评价的7个超大型和25个大型矿床,大幅增加了我国大宗矿产的储量。据测算,该项目找到的储量,相当于64个大型铜矿,17个大型钼矿,30个大型铅锌矿,23个大型银矿,28个大型金矿,潜在经济价值2.7万亿元。
2012年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作为该项目第一完成人的张洪涛事后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在雪域高原上搞研究工作,是长期的、艰苦的。这种驱动力绝非金钱能抵,而是决胜青藏高原的信念;这种成就感绝非功利,而是对“青藏精神”的信仰。青藏地质科研工作,本质上是思维质量的提升,是科学空间的拓展,是精神价值的升华。
2012年6月20日,国土资源部对参与“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时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德明在会上发表讲话时表示,“青藏精神”是国土资源广大科技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土资源文化的核心与源泉。
如果要对“青藏精神”进行总结的话,那就是“信仰坚定,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团结合作、开拓创新”。
(三)“西口子精神”
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由原武警黄金第一总队机关和所属原黄金三支队合并调整而组建而成。2018年转隶并入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
“哈尔滨中心”的前身原武警黄金第一总队组建于1979年。组建以后的40多年里,广大干部职工始终牢记为祖国找金、为人民造福的神圣使命,探明超大型金矿2处、特大型金矿1处、大型金矿6处、中小型金矿68处,累计提交黄金资源量850余吨,铅+锌等多金属资源量40余万吨,生产黄金10余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位于额尔古纳河边西口子,方圆300多里没有人烟、全年无霜期仅2个多月,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生命禁区”。上世纪80年代末,原武警黄金第一总队三支队受命在这里找金。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不怕牺牲,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5年间,他们在西口子的数十条河谷里打下3600多个钻孔,探明3座大型砂金矿,圆满完成了寻找金矿的任务,受到了武警黄金部队和国家有关方面的高度肯定。原武警黄金第一总队三支队在冰封雪裹的北国边陲、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和狂沙飞扬的戈壁荒漠,铸起了一座金色丰碑。后来,人们将这种精神归纳凝结成“勇闯禁区、甘于奉献、敢打必胜、不辱使命”的西口子精神。
40多年来,原武警黄金第一总队先后有8个单位、59次受到中央国家机关、军队和武警部队表彰,所属的两个支队获得“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全国模范地勘单位”等荣誉。转隶即近年来,先后有7个党组织被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自然资源部授予“四强”党支部称号。先后涌现出十五大代表、“全军学习成才标兵”邢喜平,十八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丁秘枣,“全国百名好军嫂”王金霞,“全国技术能手”刘占辉、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敬小波,“国土资源系统技术能手”张昭、张庆斌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多人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近年来,哈尔滨中心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坚持以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紧盯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努力建设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国家队、服务国家基础性工作的主力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专业队,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二、地质勘查文化
(一)“三光荣精神”
“三光荣”精神,即“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是在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正式提出的,是在“李四光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是地质系统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结晶,又给后来地质地勘系统的思想工作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被誉为地质之魂。
“三光荣精神”的核心是:在精神上,地质工作者要树立献身地质工作、为国找矿的崇高理想、信念;在物质上,地质工作者要正视地质工作身处野外,客观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现实,不怕困难,敢于牺牲;在追求上,地质工作者要奋发向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国家的地质找矿事业建功立业。
在 “三光荣精神”的影响下,几代地质工作者奋发图强,为我国能源资源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1991年初,江泽民同志又把“三光荣”高度概括为“光荣在于奉献”并为地质工作者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跃的今天,“三光荣”依然是搞好地质找矿工作的“三大法宝”、“地质之魂”,是广大地质找矿工作者为实现地勘单位又好又快发展而无私奉献、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二)“英雄地质队精神”
山东地质六队自1958年成立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牢记地质报国初心,不断笃定献身地质事业决心,紧紧围绕党和人民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把事业发展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政府和社会的技术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60余年来,六队累计探获特大型金矿14处,大、中、小型金矿128处,钻探进尺达到500万米,相当于钻透了600多个珠穆朗玛峰,累计探明金属量2810余吨,约占全国已探明黄金储量的五分之一。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找矿奖6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荣誉40余项,涌现出了干风林、李宏骥、李士先、宋明春、董泽训等为代表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等省部级先模人物80余人次。他们用勤劳和汗水铸就一座金色丰碑,成为全国找金最多的地质队。
1992年,国务院授予六队“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近年来,六队不断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了以地质勘查、大地质服务、工勘施工为主,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他们的勘查足迹遍布国内20多个省区,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奋战在10多个国家地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山东地质六队是地勘行业坚守初心、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榜样,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是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楷模,充分展现了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2年10月2日,正值六队荣获“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称号30周年之际,他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六队的辉煌业绩:“建队以来,你们一代代队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展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同时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并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在重要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实际上已将山东地质六队的优良传统,或者说英雄地质队精神高度概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不难理解,这十二字中,爱国奉献是英雄地质队精神中的内核或初心;开拓创新是英雄地质队精神中的制胜法则或发展根基;艰苦奋斗是英雄地质队精神中不变的信念与传承。
(三)“浙江地质七队精神”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是在第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经济发达、生活富裕而又被视为“资源小省”的浙江,浙江地质七队的广大干部职工发扬地勘行业特有的“三光荣”精神,始终坚守精神高地,经受住各种经济物质利益诱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为国家的地质找矿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的50多年间,第七地质大队在浙江省西南部地区发现矿种57种,探明储量矿种26种,为国家找到13处大型矿床、20余处中型矿床,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达800亿元以上。其中包括:浙江省最大的金矿---遂昌金矿;全国最大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沸石矿--缙云沸石矿;探明储量名列全省前茅的龙泉市乌岙铅锌矿;资源规模达2000万吨以上的松阳县蜂洞岩高岭土矿……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动融入地方,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支撑与服务,形成了以地质勘查为主导产业,工程施工业和地质延伸产业为支柱产业,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浙江地质七队先后荣获国务院“找金矿有功单位”、“地质找矿功勋单位”、“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连续18年保持浙江省“文明单位”的称号。2011年9月,该队分别被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委命名为“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地勘先锋”。2012年“七一”前夕,中宣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七地质大队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之前,报告团成员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随后赴四省作巡回报告,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反响。
有关浙江地质七队精神,2011年3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专程到浙江省基层地勘单位进行专题调研时,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向一线地质工作者学习,唱响《勘探队之歌》,并亲自将浙江地质七队精神概括为“恪尽职守、争创佳绩的创业精神;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扎根山野、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
三、矿山企业文化
(一)“铁人精神”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短缺的局面,他以强烈的责任感、高昂的热情投入为祖国找石油的工作之中。1960年3月,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工人们住着“干打垒”和地窝子,吃着窝头和咸菜。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搬运和安装钻机,奋战三天三夜把井架竖立在荒原上。
在大庆石油会战打第一口井时,为解决供水不足的问题,王进喜带领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运水,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他右腿被砸伤,但仍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但却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经过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制服井喷,王进喜从此被誉为“铁人”。
“铁人精神”涵盖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铁人精神”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鞍钢精神”
鞍钢是在被日本人称之“只能种高粱的地方”建立起来的全国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鞍钢,作为共和国的“钢铁脊梁”,鞍钢创造出了无数的人间奇迹。1954年4月由鞍钢职工王崇伦等7人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开展技术革新的倡议书,是我国工业战线最早吹响的技术革新的号角。王崇伦创造万能工具胎,一年干了四年的活,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上世纪60年代初,鞍山钢铁公司总结出一套企业管理的基本经验。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党中央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在3月22日对该报告的批示中,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提出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即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坚持政治挂帅,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并把这些原则称为“鞍钢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从1949年至1985年,鞍钢职工共提出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120多万项。广大职工这种立足本职,拼争第一,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默默奉献的精神始终传承,形成鞍钢人的可贵传统,成为“鞍钢精神”的精髓。因此,鞍钢党委决定,把职工这种“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团队精神,命名为“鞍钢精神”。
在“鞍钢精神”确立后的几十年中,鞍钢职工把“鞍钢精神”当成自己的荣誉,也当成一种责任去传承、去发扬。
(三)“石圪节精神”
石圪节煤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上党盆地北缘,长治市郊区、潞城市、屯留县三区县交界处,是一座开采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矿。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工人运动兴起的时期,石圪节煤矿的矿工们就闹工潮、搞罢工,声援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形成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好传统。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太行山时,八路军司令部就驻扎在石圪节煤矿附近。受朱德总司令所托,康克清同志两次前往煤矿播火,成立了矿区第一个党支部,带来了艰苦奋斗的老八路作风。
1945年8月18日,集结在工人抗日救国会旗帜下,党领导石圪节矿工武装起义,把煤矿从日寇手中夺回,成为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煤矿。此后,党组织派了一批又一批老八路来矿工作,让党的光荣传统和老八路作风在老矿工们心中扎了根。朱德评价其为“一面硝烟中的战斗之旗”。
解放战争时期,石圪节矿工围绕“一吨煤炭、一发炮弹、多出煤炭、支援前线”的目标,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物资匮乏,财力维艰,石圪节矿干群一心,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入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内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经济极端困难的形势下,石圪节矿工依靠多年形成的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好矿风,不断提高生产力,连续多年成为全国产量最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机构最精干的“五好”企业,被周恩来总理选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在全国企业遭到严重破坏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石圪节煤矿依然实现了经济效益几倍、十几倍的增长,走出了一条煤矿挖潜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多、快、好、省地发展煤炭生产的道路,成为“大庆式企业”。
上世纪80年代,石圪节煤矿仅用了国家半套综采支架就建成了全国首批现代化样板矿,被誉为煤炭战线“一枝花”,成为煤炭行业的精神标杆,石圪节人被赞誉为“中国煤矿的脊梁”。
1990年,全国煤炭系统学习石圪节精神现场会召开,石圪节精神被高度概括和理论总结为“自力更生、勤俭办矿、实干进取、高效创新”。随之,由该矿老劳模组成的矿风报告团在全国巡回宣讲。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石圪节矿风报告团并为他们题词。
进入21世纪,面对资源枯竭,石圪节煤矿不等不靠,开始第三次创业,实现了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如果我们要为石圪节精神标注刻度的话,那么,其间的三次创业就成为重要节点: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创业,让石圪节煤矿实现了“从小变大”;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创业,让石圪节煤矿实现了“由土变洋”;21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创业,则让石圪节煤矿由“黑”变“绿”。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2016年,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中,石圪节矿业公司成为山西首批关闭的4座矿井之一,2400多名职工奔赴潞安集团的各个企业,他们像一颗颗火种把石圪节精神传播下去。今天,石圪节精神早已在潞安化工集团开花结果。作为发源于石圪节煤矿的潞安化工集团,已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能化企业新征程,同时,他们也在不断丰富石圪节精神的内涵,提升弘扬石圪节精神新境界,让石圪节精神成为破解新时代矿山企业转型发展的精神力量。
除了上述提到的矿业精神,还有攀枝花精神、同煤精神等等。这些内涵丰厚,相互联系、彼此交融却又各具特色的地矿文化,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永续流传的矿业文化精髓,共同凝结为现代矿业文化,成为地质找矿战线、矿业开发领域精神世界中一道绚丽的风景,化为一代又一代矿业人报效祖国的坚定理想、甘于奉献的行为风范和不求名利的价值追求,成为广大矿业工作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与动力。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矿业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    作者简介


赵腊平,高级记者、学者、作家。长期从事地矿新闻传播,矿业发展战略与矿业经济、地勘行业改革、矿业文化研究与文学创作。中国矿业报社原总编辑。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宣教中心地质文化建设与传播顾问、浙江省地质院地质文化咨询专家、中国绿色矿山推进会特聘专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囯地质文联副主席、中囯地质作家协会主席。常有文学作品散见于《大地文学》《北方文学》《山西文学》《河南文学》《北极光》《勃海风》《东方文学》《学习时报》《羊城晚报》《文汇报(香港)》等众多文学刊物及报端。著有《漫话珠宝首饰》《聚焦中国矿业》《中央党校楹联浅释》《曹雪芹的清净女儿国》《红楼梦对联里的金陵十二钗》《赵腊平笔耕集》等。

讲道理的地动翼
让地矿插上飞天之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