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典型,血常规却正常,这种情况很容易漏诊!

学术   2024-10-25 20:03   湖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简称传单,是原发性 EB 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具有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三联征的疾病。我国儿童 IM 发病的高峰年龄在 4~6 岁 [1]

01
案例经过


11 月 10 日,血涂片岗位,这是一个单独的血涂片,患儿女,3 岁 9 月,系统查见 1 个小时前扎手指血常规如图 1:

图 1. 11 月 10 日血常规结果

该血常规大致正常,仅单核比例高一点,血涂片低倍镜下一看,却觉得不对劲,能见到一些个体较大,胞质蓝色的细胞,原始细胞?反应性淋巴细胞?如图 2:

图 2. 瑞氏染色 ×100

转油镜确认,该细胞约为 3~5 个红细胞不等,胞质深蓝色,原来是反应性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如图 3~4:

图 3. 瑞氏染色 ×1000

 图 4. 瑞氏染色 ×1000

分类计数及涂片报告如图 5:

图 5. 血涂片报告

那么多的反应性淋巴细胞难道仪器都分到单核去了吗?查看仪器原始数据如图 6~7:

图 6. 迈瑞 BC7500 原始数据

图 7. 白细胞散点图对比

如图可见,红细胞、血小板直方图未见明显异常,白细胞散点图异常,左侧淋巴细胞散点冲高,而仪器把部分冲高区域分到了单核细胞去了,从而导致单核细胞比例假性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假性降低。

查看门诊病历:

主述:发热、双侧眼睑浮肿 2 天。患儿于 2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 38 ℃,无寒战,无抽搐,伴鼻塞、流涕,无咳嗽,无腹泻,无皮疹。起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双侧眼睑轻度浮肿,双侧淋巴结可触及肿大。咽充血,双侧扁桃体 II 度肿大,呼吸不促,未见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查体巴氏征阴性。

无 G6PD 缺乏;无药物过敏史。患儿及家属均无外出旅游居住史,无疫区人员或新冠感染患者接触史,近期家中无聚集性发热、咳嗽等病史。

初步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医生初诊时仅开了尿常规及血常规检查,复诊查看化验单血常规不是典型传单血象,又加做了血涂片、EB 病毒抗体及肝功检查。结果如图 8~9:

图 8. 11 月 10 日肝功能结果

图 9. 11 月 11 日 EB 相关抗体结果

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明确。

后该患儿予静滴「头孢唑啉、喜炎平」,肌注「干扰素」及口服退热药物等治疗,体温仍反复,遂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于 11 日收入院进一步治疗。

入院查体:体温:38 ℃,脉搏:100 次 / 分,呼吸:28 次 / 分,血压:88/47 mmHg,体重:15.4 kg,身高:92 cm。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呼吸平顺,无三凹征,全身皮肤未见皮疹、黄染、出血点,双侧颌下、颈部及耳后可扪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质中,直径约 2~3 cm,边界清,无压痛,眼睑浮肿,结膜无充血,咽部充血,口腔粘膜光滑,双侧扁桃体 Ⅱ° 大,见白色膜状物形成,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稍胀,肝右肋下约 3.5 cm,脾肋下约 2 cm,未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患儿入院后相关检查如图 10~14:

图 10. 11 月 11 日 EB 病毒 DNA 结果

图 11. 11 月 11 日颈部 B 超结果

图 12. 11 月 11 日腹部 B 超结果

图 13. 血常规各指标趋势图

图 14. 生化各指标趋势图

患儿入院后予更昔洛韦抗病毒,甲泼尼龙 (11.12 至 11.16) 抗炎,护肝、退热、补液、雾化等对症治疗后无发热,无鼾鸣,无呼吸困难,复查血白细胞、淋巴细胞下降,铁蛋白正常,肝酶下降,一般情况可于 11 月 17 日出院。

02
案例分析


1. EB 病毒(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第一次感染 EBV 为原发性 EBV 感染,其典型临床表现为 IM,在婴幼儿,也可为无症状感染或其他不典型临床表现。一旦感染,终身携带,90% 以上的成人血清 EBV 抗体阳性,其咽部可不定时排泌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1-2]

2. IM 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眼睑浮肿、皮疹。该患儿就诊时临床症状典型,但血常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均正常,实验室检查「不典型」,故医生又加做了血涂片及 EB 相关抗体检查以明确诊断。

3. IM 患者白细胞数常增加,多在 (10~30)× 10 ^ 9/L,也可见明显增高或正常,若白细胞数减少,需警惕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生。

4. IM 病程早期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后期淋巴细胞增多,反应性淋巴通常于疾病第 4~5 天开始出现,7~10 天达到高峰(通常大于 10%),1~2 个月慢慢减少。该患儿 1 个多月后复查才转为正常。

5. 反应性淋巴细胞不能通过血细胞分析仪分类出来,但其增多时,白细胞散点图会出现明显异常,表现为淋巴细胞散点区域往上方延伸(冲高),且与单核细胞散点区域不能区分,有时仪器会把此区域分为单核细胞,有时分类不出,呈灰色,报警信息可能有「原始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或「异型淋巴细胞?」等。这时需要我们检验人员引起重视,涂片镜检,人工分类。

6. 反应性淋巴细胞形态为细胞增大,类圆形或不规则,胞核不成熟 (母细胞化),核可不规则;胞质量丰富,嗜碱性(淡蓝色到深蓝色),可见空泡及嗜天青颗粒 [3]。其常见于 IM,但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汉坦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轮状病毒、HIV 病毒、新冠病毒 COVID-19 等) 也会引起增高,这需要通过 EB 相关检查鉴别诊断。

7. 不是所有的 IM 患者都会出现反应性淋巴,IM 诊断依据可见下图:

图源:儿童 EB 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 [1]

总结

血细胞分析仪是通过分析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散射光的强度等特征来区分不同的细胞,并不能完全反应细胞类型,如异常淋巴细胞、反应性淋巴细胞、原始细胞等。当遇到白细胞散点图异常时,应涂片镜检确定细胞类型,有异常需报告临床,给临床提供进一步检查建议。

编辑 | Bree(jiamei sun)
投稿 | sunjiamei@dxy.cn
排版 | 姣姣
首发 | 丁香园检验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 EB 病毒感染协作组。儿童 EB 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 [J]. 中华儿科杂志,2021,59 (11):905-911.
[2] 全国儿童 EB 病毒感染协作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委员会.EB 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8,32 (1):2-8.
[3]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血细胞分析报告规范化指南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 (6):619-627.



丁香园血液时间
血液时间是丁香园旗下的专业平台,这里有医生同仁分享经验、解读指南、追踪前沿,是血液医生的充电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