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十二品,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门必修的功课。
信奉佛教的人,要供养佛塔庙,方便让更多人去了解佛法的奥义。
如果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从心性的维护层面来说,供养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用宇宙观的角度来看,佛教智慧和佛法,是宇宙万法中的一门高级别法门,它的特点是,通过教义和佛理来强化心性的发挥,是根据人的意识结构特点,以及本心的功能而发展起来的。
虽然他很圣神,却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佛家提倡供养、朝圣如来佛祖,皈依佛法,这些法则和教义最终的意义是:约束躁动的心性,通过修持和皈依,让心性回归清净。
在这个基础上,一部分人出家,他们专职接受供养,并带领信众授持、读诵。
这类似社会里的各种学校和教师,这些老师在各种领域指导我们的学习和专业技能。
从这个层面去看待佛教,去认识佛、法、僧三宝,是具有普世价值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强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儒家偏重社会的处世文化;道家侧重天、地、人的大自然法则;佛家强调由内而外的自我净化。
三家文化都讲究心性的作用。
儒家显得心累,道家追求恬淡,佛家最为清苦,似乎想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到极致状态。
普通人很少去专注心性这方面的功夫,自然难以收获心性打开后的明慧。
佛法是告诉我们心法的智慧,并带领我们去修持。
一方面,信仰和虔诚从本质上都是一种长期专注力的训练;
另一方面,佛法的慈悲和济世,是心量和格局的培养,这既是小乘和大乘的差异,也是两种切入心法的门径。
从普世的价值来看,所有的佛法修持都是工具,这些都是训练的办法,其最终的目的,是获得心性的力量。
我们看空一切,是为了放下执念而融入当下,而不是住空。
菩萨的意思,是觉悟众生有情,而不是硬邦邦的教条和法理。
佛法的存在,是为了让生命过上好的日子,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领悟佛法的智慧,让更多人体验佛法的美妙,这才是我理解的佛法终极意义。
如果能够理解这一层含义,你就可以重新去认识佛的这句话: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当你真正成就这种上等稀有的法门,所到之处,所行之事,即是经典的办法。
这样的人,具有佛性的智慧,是可以被尊重的弟子。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侍奉的经典可能是经文或者菩萨,从生命智慧的角度来说,人所赞叹的都是内心的觉性和佛性。
只要是人间的真、善、美,都可以被视为经典。
一篇长文,彻底看懂李安的《色戒》
即日起,本号将不再推送新的付费文章,新文章将仅在微信朋友圈对好友公开。有需求的小伙伴可关注微信朋友圈,请认准唯一微信号 A3471722990 (没有任何所谓的小号、助理号等,切莫上当受骗!添加请备注缘由 ),感谢您的一路支持与鼓励。
最伟大的艺术家,不仅能让你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他眼中的世界,而且能让你在看了他的作品之后,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身边的世界。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对任何人都适用的道理,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道理。
当然,我也不可能给你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我只希望能为你打开一扇窗,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
我不可能告诉你任何关于人生的明确答案,更不可能保证你多少天可以达到什么成功的目标。
但我能给你一个超越自己生活的地域、时间和身边朋友圈子的视角,使你能够从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角度审视、反思自己现在的境况,并规划未来发展的道路。
同时,只有你去实践、体验、经历、反思、改进、内化,你才可能有真实的进步,才可能在你的脑子里生长出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一天到晚的打卡、签到、发圈、晒图,那些看似用功的假勤奋,那种自欺欺人的自嗨,不仅会葬送你宝贵的青春年华和瞬息万变的大好机会,还浪费了你大把的真金白银。
看我写的东西,不要光看着好玩,只看到热闹,如能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你应该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至于收获多少,那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希望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里,你能找到自己的机会,早日达成目标。
关注公众号观止禅悟,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