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提到的各种修持果位,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客观的看,这些音译过来梵语只是些名称,并不是必须执着的状态。
有些人,可以一念生净信者,这就是佛缘和根器。
金刚经第九品的内容比较多,佛和须菩提的对话,其主要含义是指:
所有的这些果位,都是修行过程中的某种证悟体会,而非言辞的证明。
也就是说,各种果位的划分,只是对修行之人在精进过程中的某种肯定或者鼓励。
这些果位预示着修行的收获,并不是口中所念的样子。
从另一方面看,每个修行者果位的感受状态会有所不同,人与人的因缘和禀赋差异,每个人在精修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生命感受状态。
或许每个人的终极感受是差不多的,在期间的变化却有所不同。
从效果上看,执着于果位的状态,反而容易让心神混乱。
修行的意义,是让内心不断的洁净,进而无限接近光明觉照的状态。
如果只是口口声声的念着某个果位,执着于某种状态,这属于背道而驰的行为。
按照个人的禅坐经验来看,只有安心放松,身体的状态才会好些,假如很想抓住某个感觉,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佛在金刚经中所讲的很多道理,也是生活中的道理。
在红尘俗世中,名利、权势、地位,可以理解为某种果位,可以此来衡量某个人的成功模式,但不是每个人必须要达到的标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和适合的模式,身心健康,内外和谐,才算是生命的成功。
当然,你也不能说功名富贵不是果位或者某种指标。
我们需要工作成绩来肯定自己,但不能被工作成绩限定了自己。
从佛法的最终指向来看,任何果位和信仰,都是乘。
这个乘,就是工具的意思。
执迷于果位和某种佛法的表面现象,等同于我们普通人执着功成名就。
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果位,或者某种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努力,但最终还是要得到内在的安宁和平静。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从这一点上看,所有的名、相,都是过程,是我们需要的途径和工具,却不是我们的所有。
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无诤三昧,从字面上理解,指的是没有胜负、高下、胜凡、人我的区分。
在我看来,这是护持本心而产生的觉照状态,如如不动的本心,一旦被启动,犹如全身被某种神奇力量而笼罩。
或许这是阿罗汉的果位特点,也是小乘佛法修证的最高果位。
从生命体征的角度去理解,阿罗汉的果位是让人羡慕的,可以自我修渡,圆满此生,属于有余涅槃。
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玄机。
虽然讲的是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身体尚在。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规避的办法和结果。
从哲学的辩证思维来看,有余涅槃指的是存在身体的业力,通过修行,可以对抗或消解身体的苦痛障碍,这算是见招拆招的办法;
无余涅槃则求的是没有任何的残余,是彻底的灭度众生和自我,要想做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允许业惑的存在。
同生共死,或许就是大乘佛法的登顶智慧。
一篇长文,彻底看懂李安的《色戒》
即日起,本号将不再推送新的付费文章,新文章将仅在微信朋友圈对好友公开。有需求的小伙伴可关注微信朋友圈,请认准唯一微信号 A3471722990 (没有任何所谓的小号、助理号等,切莫上当受骗!添加请备注缘由 ),感谢您的一路支持与鼓励。
最伟大的艺术家,不仅能让你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他眼中的世界,而且能让你在看了他的作品之后,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身边的世界。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对任何人都适用的道理,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道理。
当然,我也不可能给你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我只希望能为你打开一扇窗,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
我不可能告诉你任何关于人生的明确答案,更不可能保证你多少天可以达到什么成功的目标。
但我能给你一个超越自己生活的地域、时间和身边朋友圈子的视角,使你能够从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角度审视、反思自己现在的境况,并规划未来发展的道路。
同时,只有你去实践、体验、经历、反思、改进、内化,你才可能有真实的进步,才可能在你的脑子里生长出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一天到晚的打卡、签到、发圈、晒图,那些看似用功的假勤奋,那种自欺欺人的自嗨,不仅会葬送你宝贵的青春年华和瞬息万变的大好机会,还浪费了你大把的真金白银。
看我写的东西,不要光看着好玩,只看到热闹,如能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你应该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至于收获多少,那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希望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里,你能找到自己的机会,早日达成目标。
关注公众号观止禅悟,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