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怎么看?丨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文摘   2024-10-29 07:12   北京  


20241028日,央行在官网披露,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人民银行决定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那么央行启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如何理解?对债市有何影响呢?

首先,央行买断式回购将成为新的流动性投放工具。相比MLF、公开市场操作等质押式回购,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流动性的同时,一级交易商从央行获取流动性,债券的所有权从一级交易商转移至央行,这一做法也与海外央行的做法相近。对央行资产负债表而言,投放流动性,由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的贷款,转为资产端的买入返售资产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该操作下,央行作为逆回购方,承担取得的债券的风险和报酬,只要确保在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前重新购入相同的债券以备到期归还给作为一级交易商的正回购方即可。这一操作可以在市场上释放大量因质押式回购而被冻结的债券,活跃了市场交易,充足了央行持有的债券量,方便央行开展国债买卖、互换便利等操作。

其次,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未来有望替代MLF,成为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当前MLF余额为67890亿元,而10月、11月、12MLF到期量分别为78901450014500亿元,占比超过MLF余额的50%,叠加未来可能的政府债增发和年末现金投放,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缺口。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来投放流动性,有利于对冲四季度MLF到期对资金的影响,补充银行间中长期流动性。同时,从操作频率上看,每月开展一次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对比之下,每日进行的7天公开市场操作,更像对银行间资金市场的精准调控,而每月进行的买断式逆回购,可能定位于中长期货币政策信号的释放。

再次,央行买断式回购能够实现对利率更大范围的调控。此前,MLF是央行提供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的方式发放,并接受央行报价的统一的MLF利率。而公开市场买断式回购中,央行采取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或表明与央行开展逆回购式交易的成本,与一级交易商提供的券种等或有关,一级交易商存在议价空间。同时,目前一级交易商包含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意味着非银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较之前也更为丰富。

最后,短期内,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短期增加债券需求,对债市形成利好。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在投放流动性的同时,增加了央行对债券的购买需求,对债市形成利好。特别的,随着财政政策的发力,国债、地方债发行放量的话,债券市场需要更强的承接力,传统的质押式回购操作中,作为正回购方的商业银行在获取央行资金的同时,仍承担了质押券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而买断式逆回购下,作为正回购方的一级交易商在回购操作期间,直接将所有权转移给央行,不承担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增强了债市的购债需求。

中长期,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增强了央行对债市的调控能力。相比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仅能调控资金利率,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债券量,方便央行适时对特定期限的利率,开展相应期限的债券买卖操作,这一操作完善了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增强了央行对债券收益率曲线各期限利率的调控能力。

我们预计资金状况有望逐步改善,因而短端资产加杠杆性价比更高,长债或保持震荡。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有望替代MLF成为新的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同时一级交易商作为正回购方,通过转移回购标的的所有权给央行,增强了债市的承接能力,同时央行也获取了更多的债券来增强了其对债市的调控能力。过去一段时期资金价格偏紧,存单利率偏高是大行负债缺口上升,非银资金回流存款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后来看,随着股市单边大幅上涨出现调整,以及存款利率新一轮的下降,非银资金流出压力将有所缓和。而我们预计后续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将有所放缓,而央行也将加强对资金的调控。随着跨月冲击过后,资金状况有望逐步缓和。因此短端利率有望逐步下降,短债资产加杠杆具备更高性价比。而政策预期不稳定情况下,长债或维持震荡态势,我们延续对10年国债短期2.05%-2.2%震荡区间的判断。


风险提示财政政策超预期;外部风险超预期;风险偏好抬升超预期。
                      

               



20241028日,央行在官网披露,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人民银行决定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回购标的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

那么央行启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如何理解?

首先,央行买断式回购将成为新的流动性投放工具。相比MLF、公开市场操作等质押式回购,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投放流动性的同时,一级交易商从央行获取流动性,债券的所有权从一级交易商转移至央行,这一做法也与海外央行的做法接轨。对央行资产负债表而言,投放流动性,由“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的贷款,转为资产端的“买入返售资产”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该操作下,央行作为逆回购方,承担取得的债券的风险和报酬,只要确保在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前重新购入相同的债券以备到期归还给作为一级交易商的正回购方即可。这一操作可以在市场上释放大量因质押式回购而被冻结的债券,活跃了市场交易,充足了央行持有的债券量,方便央行开展国债买卖、互换便利等操作。

其次,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未来有望替代MLF,成为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当前MLF余额为67890亿元,而10月、11月、12MLF到期量分别为78901450014500亿元,占比超过MLF余额的50%,叠加未来可能的政府债增发和年末现金投放,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缺口。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来投放流动性,有利于对冲四季度MLF到期对资金的影响,补充银行间中长期流动性。同时,从操作频率上看,每月开展一次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对比之下,每日进行的7天公开市场操作,更像对银行间资金市场的精准调控,而每月进行的买断式逆回购,可能定位于中长期货币政策信号的释放。

再次,央行买断式回购能够实现对利率更大范围的调控。此前,MLF是央行提供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的方式发放,并接受央行报价的统一的MLF利率。而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中,央行采取“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或表明与央行开展逆回购式交易的成本,与一级交易商提供的券种等或有关,一级交易商存在议价空间。同时,目前一级交易商包含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意味着非银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较之前也更为丰富。

对央行启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对债市有何影响呢?

最后,短期内,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短期增加债券需求,对债市形成利好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在投放流动性的同时,增加了央行对债券的购买需求,对债市形成利好。特别的,随着财政政策的发力,国债、地方债发行放量的话,债券市场需要更强的承接力,传统的质押式回购操作中,作为正回购方的商业银行在获取央行资金的同时,仍承担了质押券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而买断式逆回购下,作为正回购方的一级交易商在回购操作期间,直接将所有权转移给央行,不承担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增强了债市的购债需求。

中长期,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增强了央行对债市的调控能力。相比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仅能调控资金利率,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债券量,方便央行适时对特定期限的利率,开展相应期限的债券买卖操作,这一操作完善了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增强了央行对债券收益率曲线各期限利率的调控能力。

我们预计资金状况有望逐步改善,因而短端资产加杠杆性价比更高,长债或保持震荡。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有望替代MLF成为新的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同时一级交易商作为正回购方,通过转移回购标的的所有权给央行,增强了债市的承接能力,同时央行也获取了更多的债券来增强了其对债市的调控能力。过去一段时期资金价格偏紧,存单利率偏高是大行负债缺口上升,非银资金回流存款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后来看,随着股市单边大幅上涨出现调整,以及存款利率新一轮的下降,非银资金流出压力将有所缓和。而我们预计后续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将有所放缓,而央行也将加强对资金的调控。随着跨月冲击过后,资金状况有望逐步缓和。因此短端利率有望逐步下降,短债资产加杠杆具备更高性价比。而政策预期不稳定情况下,长债或维持震荡态势,我们延续对10年国债短期2.05%-2.2%震荡区间的判断。



风险提示
财政政策超预期;外部风险超预期;风险偏好抬升超预期。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于2024年10月28日发布的研报《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怎么看?》,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研报。

杨业伟 S0680520050001 
yangyewei@gszq.com

朱帅 S0680123030002
zhushuai1@gszq.com


相关报告
如何理解SFISF细则,对债市影响如何?|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政策多箭齐发,债市大幅止盈,后市怎么看?丨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固收组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固收组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




业谈债市
我们将在此公众号平台及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寻找债市投资方向,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全面、及时、便捷的固定收益市场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