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对儿童并不友好

教育   2025-01-02 17:26   重庆  

寒假与年关将近,相信与往年一样,国内大中小型博物馆又将挤满人。

数年来,所谓「博物馆课程」一时风起,也有大量的儿童被引入其中。但实际上,我不觉得博物馆对儿童是友好的(儿童博物馆除外)。

原因很简单,就是原本博物馆设计的受众,本就不是儿童。

我接触博物馆课程还要上溯到十多年前,那时有个朋友在做,而且做的风生水起,本打算扩延至全国,包括课程雏形都已然完备,但到现在,反而听不到具体声音了。

我们数年前也想把「博物馆」嵌入课程,但搜集了很多资料,又去了一些博物馆之后,觉得此事与构想不同,倒是颇值琢磨的一件事。

我记得,有一年有朋友来重庆,我们在洪崖洞吃火锅,中间有一个国际学校的教师打算做PBL。我问她,是什么项目?她说是到成都探访大熊猫。我又问,是学生们自选?她摇头。

按理说,儿童的自发驱动或者有现实的必要意义,这样的项目才是能做的第一要素。

倘若儿童并不喜欢,那教师设计出来,学生是一个什么角色呢?从经验看,多数都是抱着打工者的心态。

既敷衍应付,也很难形成团队互助。某种程度上,甚至还要拖那些真正感兴趣学生的后腿。这样的做法事倍功半,除了宣传,价值何在呢?

博物馆的问题与此相同。简单说,就是大部分儿童对博物馆毫无兴趣。这其中,显见的原因有二:

一来博物馆的设计并不考虑儿童,所以展柜都很高。如今里面到处是人,很多儿童更根本什么也看不到。

大部分博物馆不但未曾有为儿童设计的趣味架构,甚至连休息区都欠奉。这些哪里会符合儿童天性呢?厌倦也是必然的。

二来大部分博物馆体量庞大,其实就是一个宏大的知识库。一个不太懂的人进来,无非走马观花。即使是有讲解在旁,但几个小时也根本讲不完。

更何况这些讲解包括讲解员在内,甚至与AI水平尚有差距。与走马观花没什么区别不说,有时候还要学一堆错误知识回去。

如果说有专业的人员陪同,那当然更好。但是现在馆方政策都不允许外部人员解说,所以再大的学者也只能徒叹奈何。

而对儿童来说,他在学校学习本就非常疲倦了,如今又要长途跋涉来学习,还要跟一堆人挤来挤去,站立数小时,无异于受折磨。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博物馆的怪现象,就是很多儿童几分钟内匆忙走完,然后或坐或卧在出口看手机。

可以说,去博物馆基本上是成年家长的执念。要么是自己想去,要么就是希望儿童「至少学点什么」,哪怕受点熏陶也行,万一喜欢上了呢?但是结果表明,都是失败。

原因其实并不难想,这种强制学习的教育,在学校已经实践上百年了,学生不但没有熏陶好,大部分倒是有了厌恶。

当然,这也不绝对了。对于热爱博物馆的儿童就另当别论,这样的小朋友不多,但确实有。

而且当前教育选择单一,很多小朋友的喜好不如以往多样,确实比较集中在虫与植物、画画弹琴和博物致知上。

有一年,我们去建川海军博物馆,几乎找不到喜欢这方面的儿童。遥想我们当年,还是要看《舰船知识》这种杂志的,但现在和平年代了,用不上了吧。

再有,有些博物馆并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厚度,比如说三星堆,因为没有纸质文档存在,所以它的知识仅限于考古。

这里面想象的空间极大,能够做文章的地方就很多。倘若运用得当,对儿童的想象力倒是有所锻炼。可是这样的博物馆也不多了。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功利性的想法,我想博物馆不至于这样人山人海,哪怕十年前,我去很多博物馆都是门可罗雀。成人本来就不喜欢学习嘛,为什么现在突然喜欢了呢?是突然打算有点文化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华夏复兴倒胜利在望了。


白卷
那美好的仗,理应去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