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有不少原来做培训的人转行去做「家长课堂」。为了做这件事,到处拉专家做讲座,很是热闹。
这件事学校也有诉求。但其之所以火热,大概源自数年前教育部发布的一份公开文件。其中对学校的要求里,就有一条是希望学校能够涉入家庭教育。
我想这里面真正的逻辑,可能是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的实在是一塌糊涂,如今「问题孩子」层出不穷,以致于影响到整体的教育效果。
但我想起,很多年前,我曾经寻找过类似的资料。那时候刚刚开始面对小孩子,还没有什么经验,就想知道,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
那时这个词还不热,最终找来找去,只发现了陈鹤琴先生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家庭教育」。
我买来翻阅,却发现这只是一本涉及家庭养育卫生以及幼儿生长常识的书。
我当时想,难道陈先生当年的时候,没有人觉得「家庭教育」是一种需求?或者陈先生自己不太懂?
多年之后反思,觉得陈先生这样写是有道理的。就是本就不应该有一本专门训练家长的书,或者什么类似的专业。
道理非常简单,就是我们常说培养儿童的独立个性,但成人也是形形色色的,差异之处太大,根本不可一概而论,既然各有不同,又怎么可能出现一套统一的家长培养手册呢?
我们每个家长面对的儿童问题,其实都非常具体的。比如说因为打游戏吵架,这是大多数家庭都会面对的问题,但是每个家庭面对的情况都不一致。它背后是一个生活经验的积累。
举例来说,倘若家长素养不同,儿童对游戏的涉入情况就不会一样,那么怎么可能提出同一套方式来解决?
再比如,同样是吵架,面对阿斯伯格的孩子和面对抑郁症的孩子,也不可能使用同一套手段,那样并不能有效地去解决。
如果说,一定要有一个基础方法,也就是要求一个普世的方式,就是一般准则。像陈先生所提,就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具备的教育卫生常识。
而另一个,我们觉得,家庭教育最大的根基,就是家长要具备「现代人格」。
简单说,就是「把儿童当同等的人看待」,要给予儿童同等的人格尊严。其他一切努力,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倘若家长具备现代人格,可以分清界限,能够自我去学习,那么很可能他很快就会找到针对性的掌握对待自己儿童的方法。
但是,这就不是家庭教育方法,而是「文明」要求,它就不单纯属于技巧层面了。
可惜,综观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类家长课堂,大都是教训家长应该怎么配合学校,怎么劝服学生学习,怎么达到考试要求,等等。
根本上说,就是让家长工具化,最终达到「学生有成绩,则功劳全在学校和教师,而学生有问题,则一切责任全在家长」,如此而已。
即使好一点的,也无非是告诉家长应该怎么说话做事才更符合儿童特点。但在现实操作中,我们会发现这些方法大都落不了地。尤其是儿童一长大,家长权威失效,所有的方法都没用了。
所以说,做法因人而异,但做法背后的理念才是核心。也就是我们说的,有关「现代人格和理念」的内容。
那么,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说起来,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就应该提供的教育内容。
所以,既然不能提供这些内容,又不可能具备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长养育模式,那么「家长课堂」就毫无必要,无非是浪费大家时间而已。
……
我想,作为家长,他所想要知道的,都是非常切实而具体的东西。比如学校在教什么内容,学校的哪些部分家长可以参与,涉及到教师危害儿童的事情如何得到有效处理,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否切合社会需要,教师的课堂构成是否可以展示,儿童霸凌状况学校如何处理,等等。
这些涉及教育日常的行为,才更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文明理念。但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却很难得见。
2023年3月36日。
节自新闻信。订阅请查看:
或者加入我与阿啃1919(蔡朝阳)老师的付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