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简称为“放疗”,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与手术、化疗一起构成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放疗主要是利用聚焦的、高能量的放射线(X线,γ线等),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使其失去再生能力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放疗是癌症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是全球公认的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被誉为“隐形的手术刀”。
什么是分割放疗
分割放疗的理论
放疗分次照射的理论基础是4Rs理论:再修复、再分布、再氧合、再群体化。
1.再修复(Repair)
通俗来讲,就是分次放疗后,在间歇期,正常组织细胞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修复,从而减少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2.再分布(Redistribution)
肿瘤细胞有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时期的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其中在分裂周期中G2和M期细胞对放射性最敏感,S期最抗拒。一次照射一般只能杀灭一部分敏感期的肿瘤细胞,其他时期的肿瘤需要等待下一次的敏感期,等下一次放疗时又选择性地杀伤了敏感细胞,这样一次一次放疗后,肿瘤就会越来越小。
3.再氧合(Re-oxygenation)
从肿瘤组织含氧量来说,含氧量越高的肿瘤细胞对放射线越敏感,反之含氧量低时则对放射线不敏感。每次放疗后,含氧量高的肿瘤细胞能被充分地杀死,这样就剩余了较多的含氧量低的细胞,而这些含氧量低的细胞在放疗间歇期有一部分可转变为含氧量高的细胞,从而下次放疗时又有一部分含氧量高的肿瘤细胞被杀伤,这样一次一次放疗后肿瘤便会逐渐缩小。
4.再群体化(Re-population)
放疗时间越长,肿瘤组织会启动肿瘤内存活的细胞,使之比放疗前分裂更快,从而出现肿瘤在治疗中增大的现象,生物学上称之为加速再群体化。所以放疗分次也不是越小越好,每日放疗一次,每周五次的分次方案通常不会引起显著的加速再群体化,是最科学的放疗分次方案。
分割放疗的模式
1.常规分割放疗
1.8~2.0Gy/次,1次/日,5次/周。这种分割方法是最常用的分割方法,对大多数肿瘤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对正常组织损伤也相对较少。但在临床实践中常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肿瘤。
2.超分割放疗
是指总剂量与常规放疗剂量相同或增加,但每次剂量低于常规剂量,即每天照射2次,每次间隔大于6小时,以减少放射后的不良反应。比如1.2Gy/次,每天2次,间隔6小时。
3.加速分割放疗
放疗分次数增加,分次剂量保持不变,总剂量与常规剂量相同,但总疗程缩短,1.8~2Gy/次,每天两次,间隔6小时以上。
4.加速超分割放疗
以超分割为基础,进一步增加治疗次数,缩短总疗程时间,如1.5Gy/次,每天3次,间隔6小时以上,可提高肿瘤组织控制率,但正常组织反应大。
5.后期加速超分割
开始四周常规分割,然后每天两次,1.5Gy/次,间隔6小时以上,疗效好,晚期反应大多能耐受。
6.大分割放疗
大剂量分割放疗,也是采用分次照射,但照射次数比常规分割放疗次数少,而单次照射剂量比常规放疗大。
国家卫健委儿童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血液病定点诊治单位,国家卫健委儿童淋巴瘤、脑瘤等实体瘤定点诊治单位,国家卫健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定点单位,国家卫健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白血病专委会委员单位,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全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CNCL)、全国儿童骨髓衰竭性疾病协作组的成员单位,噬血细胞综合征(HLH)中国专家联盟华南儿童分中心的理事单位。华南地区最早开白血病、淋巴瘤的CAR-T细胞治疗的单位之一。
主要开展业务:儿童白血病、淋巴瘤、脑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难治性血管瘤以及罕见病的综合诊治(化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小儿神经外科牵头成立的脑瘤院内MDT和小儿外科牵头成立的实体肿瘤MDT成员,负责脑瘤和颅外实体肿瘤患儿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化疗。
小儿血液科主任杨丽华,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健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白血病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临床药理学组(前)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肿瘤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地贫防治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童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小儿血液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儿科药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编委,主持省部级项目6项,在中英文期刊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
作者|赖肖蓉
指导老师|杨丽华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胡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