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癌症的相关概念》科普系列(七)----靶向药物
文摘
健康
2024-06-05 09:50
广东
靶向药物通常指药效学靶向药,靶向特定分子靶点,主要应用于肿瘤性疾病,也用于自身免疫和自身炎症性疾病。
(此外,广义的靶向药物也包括药动学靶向药物,如多柔比星脂质体,通过采用靶向性强的药物载体提高抗肿瘤药物有效利用率)。
1.小分子靶向药物
(1)主体为各类激酶抑制剂(通常命名为--ib),此外还有蛋白酶体抑制剂,乙酰化酶抑制剂,核糖水解酶抑制剂,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等;(2)按作用靶点分类命名为:ABL激酶抑制剂,EGFR激酶抑制剂,ALK抑制剂,JAK抑制剂,BRAF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PARP抑制剂等。(1)包括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主要包括化学免疫偶联药,放射免疫偶联药和免疫毒素。(小知识点:鼠源性,人鼠嵌合,人源化,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omab,-ximab,-zumab,-umab)(2)按作用靶点分类为:CD20单抗,EGFR单抗,VEGFR 单抗,CD38单抗,CD22抗体偶联药物,CD2-CD19 BiTE(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剂)等。(1)最主要的作用机制——靶向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信号通路转导过程,如:作用于细胞膜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和作用于细胞内BCR/AB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2)靶向细胞内蛋白质代谢,如蛋白酶体抑制硼替唑咪;
(3)靶向细胞核DNA或RNA,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影响基因转录的调控;如PARP抑制剂影响DNA的修复;(4)靶向肿瘤外环境,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作用于VEGFR,阻断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1)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结合细胞表面抗原, Fc结合效应细胞FcR(NK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主要为NK细胞上的FcγRIIIa),杀伤靶细胞。(2)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抗体Fab结合细胞表面抗原,Fc结合巨噬细胞FcR(主要为FcγRIIa),介导吞噬肿瘤细胞。(3)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特异性抗体与靶细胞膜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而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所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对靶细胞发挥裂解效应。(4)通过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封闭其与配体结合,从而抑制受体介导的增殖分化等信号传导途径激活。(如EGFR单克隆抗体封闭EGFR的配体结合位点,干扰受体的磷酸化而阻止其激活,阻断其与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5)抗原抗体结合后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将偶联的化疗药物送至细胞内,发挥抗肿瘤效应。(6)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是:用特异性抗体阻断免疫检查点的负向调控通路,重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7)双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机制包括桥连细胞和桥连受体。桥连细胞:如贝林妥等BiTE,桥连T细胞和肿瘤;桥连受体:如埃万妥单抗,同时靶向肿瘤表面的EGFR和c-Met受体,可以同时特异性阻断多条信号通路,以抑制蛋白或新生血管的生成。
(靶向药物多种作用机制图示)
1.皮肤不良反应:皮疹,皮肤干燥,甲沟炎,甲裂,黏膜炎,手足综合征等;3.高血压:多为轻到中度升高,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压危象;5.间质性肺炎:是EGFR-TKI少见但极为严重的并发症。1.免疫反应:过敏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反应、发热和流感样综合征,以及可能致命的急性过敏反应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部分可继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阿仑珠单抗也可引起抗体介导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2.抗原耗竭导致的不良反应:如靶向CD19和CD20的单抗类药物导致B细胞耗竭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3.脱靶效应导致的不良反应:如GD2单抗脱靶导致的神经毒性;HER2人源化抗体的心脏毒性。4.肿瘤抗原发生免疫逃逸:如贝林妥治疗后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19抗原逃逸。写在最后:
靶向药物为恶性疾病患者提供了更高效更低毒的治疗手段,改善生存同时也提高生活质量,是包括儿童白血病在内的恶性疾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目前靶向药物种类繁多,不同疾病可能存在同一治疗靶点,同一疾病可能存在多种治疗靶点,针对同一靶点也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因此有了“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靶向药物与常规化疗比,毒副作用更低,但并非没有副作用,也并非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靶向药物的选择和应用需要听从医生的专业指导,才能减少不良反应而达到最大的抗肿瘤效果。
作者|林丹娜
指导老师|杨丽华
图片|来自网络
排版|胡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