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松克:太阳花

民生   情感   2024-10-26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太阳花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都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是太阳花却不是。它鲜艳娇媚,水灵多汁,生命力却超强。

街头那家邻居是榨油的,他们把每日筛花生和芝麻积攒的土屑薄薄地铺在水泥路边,就成了孕育这片花海的摇篮。并且这花海是年复一年,年年光辉灿烂,年年惹人赞叹。
四月份我路过时,那里好像还是一片空白。我问邻居是不是把它们铲除了?在榨油机的轰鸣声中,邻居一边忙碌,一边摇了摇头。
五一假期后又路过时,竟突然发现它们已经开爆了多日。这里有大红的庄严热烈,水红的优雅柔软,鹅黄的活泼俏皮,深紫的沉静高贵,浅白的皎洁轻盈……
近看,它们活脱脱被绣在墨绿色的锦缎上,让人尽收五彩斑斓的魅力;远看则如繁星点点,纤巧却夺目,和青色的底板辉映着,让人不由想起一首轻快旋律中略带忧伤的曲子。
更奇的是,太阳耀眼时,它们就妩媚地绽放,太阳毒辣时,它们就机智地缩成了花苞。而此刻,这个初夏的上午,它们个个昂头迎着天空,抖擞着腰肢臂膊,舒展着嘴鼻眉眼,好像在不停地嘟嘟囔囔:你太阳怪大,奈何不了我小小的太阳花。
我问邻居能不能让掐几个回去扦插。邻居满口答应,说越掐它们越旺,还让我专找嫩的掐,说越是嫩的枝儿越好活。
我照办,掐了些种在屋顶废弃的花盆里,浇了两次水。正赶上一连几天都是干热天,暑气开始弥漫,我也懒得上楼浇水了,想着干死了大不了再去掐几枝。
那天早上,稍微凉快点,去楼顶察看,惊讶地发现它们竟然全活了!每一个都活得稳稳当当,而且有两枝还开花了,开得自自然然——全然不是几天前被我掐得七零八落的样子。更厉害的是,有几段太过细小琐碎被我丢弃在盆里的,也活了。要知道,它们仅仅是挨着了泥土啊!
一瞬间,我被这倔强又美丽的生命感动了。这看似渺小又柔弱的植物,对扎根和扩张的渴望竟如此执着和强烈!于是,一有空,我就把厨房积攒的淘米水和洗菜水运到楼顶,小心翼翼地浇灌下去。而拔除那些破土而出的杂草的芽,则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

我的举手之劳很快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报答和回馈。不过二十来天的样子,这几盆太阳花已经是肥嘟嘟、水灵灵、密实实的一片葱茏,牢牢占满了花盆的全部空间。
太阳一出来,各种颜色的花朵竞相开放,你挤我攘,热热闹闹,像幼儿园教室里争抢着举手发言大呼小叫的一群孩子。而在中午和黄昏,朵朵绽放的太阳花又收拢成个个花骨朵,仿佛那群活泼好动的孩子进入了午休打盹的状态,真是惹人爱怜。
我家楼顶大大小小有二三十个花盆,闲置在那里大概有十来年了。大的直径有五六十公分,当年我们种过罗汉松和其它木本的盆景。小的比碗大不了多少,当年是种仙人类和多肉的。
那些年,我们曾经有过养花的闲情逸致,曾经那里也是一片生机盎然。记忆中,单单有棵玉树,就被我们养了二尺多高。有好几种稀奇的花草,还是我去市里开会学习时,来回倒腾着坐公交车,拎着大包小包去白河边的花鸟市场买回来的。
当年的屋顶花园不只是我们一家人休闲的秘境,邻居们也不断有人来参观。我把那些能扦插能分生的送给邻居们,他们都高高兴兴地拿回去,像伺候孩子一样精心养了。每次从他们门口路过时,看到一溜溜花从中有我熟悉的影子,心中总有一股亲切和温暖在潺潺流动。
后来,仿佛不知不觉中,又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被“卷”了起来。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有段时间,家庭作业经常做到晚上十点多,让我们两个参与辅导的中学老师搞得头大!孩子的老师曾是我的学生,一次我实在控制不住情绪,打电话和她理论,她委屈地说,她们的校长为了成绩快把她们逼疯了……
初中生更厉害,大大小小一天要上十七八节课,单单晚自习就逐渐从两节增加到四节!
而老师们也愈发不轻松,除了传统的备讲辅批和考评补改;除了学习应接不暇的各种教学模式;除了不定时地参与扶贫、控辍保学等;还要应付会议记录、教研记录、作批记录、培优补差记录、读书记录、班主任记录等十来个文本。有个爱调侃的同事搞笑说:总有一天上级会让咱们随身带个瓶子,有屁了赶紧接下来,堵紧瓶塞,及时留痕!

慢慢地我们一家人上楼顶的次数越来越少,慢慢地那些花草逐渐衰败、凋零、枯萎。就连那些生命力超强的仙人和多肉,也最终走向腐朽、风化、消亡。于是,我们聊以慰藉甚至引以为傲的的空中楼阁彻底成了“空中楼阁”。
慢慢地觉得好多领导和老师变得耐心和爱心越来越少,与此相反,怨气和戾气却越来越重。而越来越多的学生,目光变得暗淡且凝滞起来,好多还有了一颗易裂易碎的“玻璃心”。
最令我内疚的一次,因为携带手机之类的琐事批评了一名学生,她突然歇斯底里地顶嘴,我当然暴跳如雷……后来她一气之下坚定地退学了,我感到自己很失败——有时代的落伍感,有中年的危机感,有健康的焦虑感。到了下个学年,我开始自觉地不再担任班主任。
但是,随后在校园里,我看到了太多心力交瘁的老师和一两句批评就要立马爆炸或者彻底走向沉默的学生。
闲聊时,有个朋友抨击我“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课堂容不了一名学生走神”的极端思想。他说,这些学生的未来,既然有造原子弹的,就得有卖茶叶蛋的,为什么你们现在必须用一把尺子衡量他们呢?他还说: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就要学着适应环境。要敬业,要顽强,也要机智,要洒脱,要不然大家都得玩完儿。
我深有同感,因为我亲眼看到:在太阳最毒辣的中午,太阳花就暂时眯起了眼睛,闭紧了嘴巴,打起了盹儿,蓄起了精神。
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阳花无性繁殖的先天优势是惊人的,很快,我家楼顶就有了大大小小十几盆太阳花。我把它们高低错落地一溜儿排开,于是,我们的空中花园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一丛丛流光溢彩的太阳花让楼顶彻底告别了寂寞和荒凉,楼顶的超大视野和超亮光线让太阳花别有一番顾盼生姿的神韵。
朝阳初升时,太阳花纷纷揉开眼睛,伸着脖子,踮着脚尖,迎接着人间最和煦最清丽的时刻。晚霞满天时,这片绚丽和霞光融为一体,如彩龙游动,如霓虹闪烁,如星河流转,仿佛让人一下子看遍了生命的百般浩瀚和璀璨。

暑假里,我们全家因事必须锁门外出两周多的时间。小狗好办,寄养在亲戚家就行。最让人纠结的是楼顶的太阳花。要知道夏季楼顶的温度,正午时分达到五六十度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连续的降水,再没人照料,对它们来说无疑是一场浩劫。
但别无它法,只能幻想着它们侥幸能保住性命。不过我心里清楚,最大的可能是楼顶又要恢复到一年前那副满目疮痍的模样。
令人揪心的是,那段时间老家只有零星的降雨。外出返回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冲上楼顶,察看太阳花到底怎么样?果不其然,映入眼帘的是一盆盆枯死的干草在随风摇曳,太阳花全没了!那些轻颤的枝条,那些饱满的叶片,那些娇娜的花朵,全都没了踪影。花盆里的土又干又硬,仔细看,表面只稀稀疏疏地匍匐攀爬着太阳花的一些主干,好像风干的蚯蚓一般蜷缩着。
我不死心,冒着大汗一次次往楼顶提水挽救,又一一拔去那些干枯的野草,想着只要“尽人事,听天命”就好。
但太阳花总是不会让人失望。第二天,那些如干瘪蚯蚓状的藤条就活泛起来,像大病初愈的老人,缓缓挺起了半个身子。第三天,这些灰黑色的藤条就变成了青黄色,并且上边有了零零星星米粒般的芽苞!
我又一次明白:我太小瞧它们了!它们卸掉盛装,俯下身子,融进泥土,安然又机智地捱过了我心中这场所谓的惨烈悲壮的大劫难!最厉害的是,只要条件适合,它们能以最快的速度卷土重来!
金秋十月,天气转凉,好多花都谢幕了,太阳花一年中最葳蕤最丰润最优雅的季节却到来了。即使在中午,它们也能欣欣然活泼泼地张扬着青春的饱满和艳丽。它们和湛蓝的天空相守相望,和五色的云霞相映成趣,陪缕缕清风嘻戏,伴二三鸟雀私语,尽享生命的曼妙和美好。
每次登上楼顶,看天边云卷云舒,大气磅礴;再看看眼前缤纷玲珑的花开花闭,小小乾坤里包藏了无穷哲思和意趣。刘禹锡的那首《秋词》便油然而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小小的太阳花,竟惹得我像古贤先哲们那样疏狂旷达加豪情万丈!
这就是太阳花,网上说还有个名字叫“死不了”。好像我们小时候叫它“滴啦草”,是“死不了”的谐音?还是随便耷拉着养就能活命,并且还能活出个样儿来?一时说不清楚。
但是,在这各行各业都流行“卷”的时代,大人和孩子,都有必要向太阳花学学。



作者简介

    苗松克,中学教师,社旗县苗店镇大苗庄人。喜欢读书往往不求甚解,爱好写作常常词不达意,自认为涉猎虽广,无一精通。向往无拘无束,恬淡悠然的人生。




往期精选


1、苗松克精品文章导读 至2021年

2、苗松克:一辈子的良师益友-怀念赵林蔚老师

3、这部作品何以欲罢不能-苗松克老师作品《西南联大轶事》赏读

4、以铁笔圣手,开垦一片精神的绿洲  ——苗松克老师作品赏读

5、苗松克:最忆还是家乡水

6、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1

7、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2

8、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3

9、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4

10、苗松克:遥远的月亮

11、苗松克:书中自有桃花源(上)

12、苗松克:书中自有桃花源(下)

13、苗松克:遥远的太平镇

14、苗松克:遥远的东南河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