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长:​打麦场上的苦与乐

民生   旅游   2024-11-24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打麦场上的苦与乐




作者 郭海长


八三年,那是一个麦收的季节。大地一片金黄,到处都是挥镰割麦的身影。土路上尘土飞扬,有牛车、架子车装满金黄的麦子,一辆挨一辆像蚂蚁搬家一样,往各自的打麦场上拉。我家也一样往场上拉了两大垛。
轮到我们打场了,我很在意天气,听听预报,晴、微风,望望天空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是打场的好天气。
那天早晨,一轮红日,喷薄欲出,朝霞满天,凉风习习,沁人心脾。我们仓促的吃罢早饭,把扫帚,木杈,筋杈(谐音),还有推板(长麦秸挑出后用的工具。)木掀(扬场用的工具)统统放在架子车上。拉到打麦场上。这时太阳露出了笑脸,整个大地染上了金色的光辉,美丽的景色给我增添了愉悦,也增添了力量。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脱下布衫,穿着背心,拿着木杈,爬上高高的麦垛,一杈一杈往下撂,內当家的一杈一杈往场上摊。我往下撂她往场上摊,她摊我撂,我撂她摊,不大会我俩个满脸是汗,浑身湿噜噜的,如同水洗一般。
麦子摊完了 ,也就是场摊完了。然后,我在看看圆不圆。因为用牛拉石滚碾场,麦子必须得摊圆,不然的话碾不着。我看看那个地方有尖,就给它挑到其它地方,那个地方凹陷就给它补补。再圆圈转转满意了,让太阳好好的晒晒,晒的麦秸没有水分再碾,一切就绪后也就十一点。心想休息一会,就在草窝里,枕着扫帚躺下了。吸袋烟的功夫,我可打起了酣,进入了梦乡,好梦刚刚开始。
只听到内当家喊着:“要下雨了!”我如触电一样,噌的坐了起来,揉了揉眼睛,也不顾肩膀上粘的草叶和扫帚留下的痕印,向西北望去。只见西北方向,一片乌云厚厚的向东南方向,也就是向我这打麦场的方向扩散,越来越大,越来越越黒,半个小时的时间,乌云把西边的蓝天全部遮着,还能隐隐约约听到轰隆隆的雷声。
看到这种情景,我猛的站了起来,赤着双脚和内当家的一起,两杈并做一 杈往场的中间拢堆。乌云越来越近,雷声越来越响,我和内当家的心越来越紧张。麦子拢了三分之一的时候,肩膀上一凉一凉的,我知道天在星撒哩,但我没敢吱声,生怕内当家的更紧张。
我只是攥着劲,一个劲的拢,一个劲的拢。心想越快越好,拢着拢着只听见“噗哒!——噗哒!”雨点丢大了。这时,我们一边拢着,心里一边默默地祈祷着,老天爷你千万不要下,这是我们一家人的口粮,我们忙了一大晌累了一大晌不说,可这是我们盼了近一年的劳动果实,是我们一家人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如果下了麦子就泡汤了,我们的希望就破灭了。
我们一边祈祷着,一边大杈大杈的拢,拢完后,把麦垛用大胶单严严实实的捂着,再用两根绳往木桷上一邦,垛盖好了。不知道什么时候,风起来了,雨不下了,望望天空,云彩裂开缝了,一道道蓝天露出来了。不大会儿,望望天空,云彩快要退完了,晚霞已撒满了半边天。我俩个不约而同的说:“不下了!老天爷不下了!”我俩紧张的心情放松了,脸上绽开了笑容。浑身的疲惫也消失了。
虽然劳累紧张了一天,麦子没有打成,但是有惊无险,麦子没有大碍,老天爷只是给我们开了个玩笑。
那天夜里美美的睡了一觉,早晨红红的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又是一个打场的好天气。仓促吃罢饭,我们又和前天一样,拉着所有的打场工具,扒垛摊场,把麦子摊得圆圆的,匀匀的。太阳把光芒撒在金黄的麦子上,麦子尽情的沐浴着阳光。
太阳正南方了,麦子也晒好了。
我牵着两头水嫩嫩的,毛绒绒的、光滑滑的两头大黄牛,背着滚框和牛套,伴随着牛玲档的“哐当哐当”声,来到了场上,按石滚的两头的大小,(石滚的大头在外,小头在里)安上了滚框,套上了牛,绳子穿上了牛顶盘,系着了牛鼻子。套好后,我扬着牛鞭,“哈!”一声口令,两头牛拧着尾巴,头勾着扬起了蹄子,发出了有节奏“嗒嗒……”的声音。石滚也随着发出“沙沙”的连续声,金黄的麦穗在石滚的碾压下一粒粒爆裂,石滚的后面流出了一道犹如圆规所划的平平的圆圆的碾压的痕迹。我手拽着震子(谐音,系牛的绳。),一边往外放,一边往里收,一圈又一圈,一环套一环,不顾烈日晒,不怕脚下蒸。
听着牛蹄的“哒哒”声,和牛铃铛的“哐当哐当”声,石滚发出的“沙沙”的碾压声,好像一首器乐合奏曲。听着乐曲一样的声音,在看看一个劲的拉滚碾场的两头大黄牛,心里乐滋滋的,也不感到累了,也不感到热了。我不由得又甩了两个响鞭,两头牛“哒哒”又加快了速度。
碾了一遍抓一把用手揉揉看看,差不多了翻翻擞擞,把麦粒擞在麦秸的下面,再碾下一遍。就这样碾了三遍,麦粒碾掉完了。卸下了牛套,把两头牛拴在了麦场的西北角上的,两个弯腰大槐树上,再掂上两桶被太阳晒过的井温水,饮饮两头牛。
不大会两头牛都卧在了草窝上,阳光透过树叶,稀稀疏疏的撒在牛身上,撒在牛的眼睛上,两头牛眯缝着眼,随着铃铛的响声,倒起了沫。尾巴不停地扑甩着身上的苍蝇、蚊子,趁着牛歇晌的时间,我席地而坐,树荫下 ,也吃起了午餐。两个凉馒头,就着几瓣大蒜,一碗凉开水。吃饱了喝好了,走出树荫,站起来望望天空,火球似的太阳,照得身上火辣辣的。
再看看场北边一望无际的玉米苗,无精打采,撘拉着脑袋,叶子半卷着,暗自说道,真该下场雨了。可是一想到场里麦子还没有拾掇完,还有四五家子在后面排着队等着打场。(为了扩大场地面子,五家和伙一个场,轮流打麦)。我又拿起杈,风风火火的拾掇起了麦秸。长麦秸拾掇完,拾掇短麦秸,用杈拾掇不着 ,再用木耙子把最短的麦秸搂搂,搂净挑完,拢堆。
说起拢堆,那可不是随便拢。那有一定的规则,那要看风向,如果没有风啦,就先不拢或拢成圆堆,如有正风也就是刮东风或西风,那就拢南北檩,就是长长的南北堆;如果刮南风或北风,就拢东西檩,就是长长的东西堆;如果刮交劲子风那就拢圆堆;如果刮东南风或西北风,那就拢东北西南向堆;如果刮东北风或西南风,那就拢东南西北向堆。
我抓把麦糠,向空中抛去,麦糠微微向南飘去。风不大,扬不成,但风向定了。我们就开始拢东西檩,拢好后,又抓了一 把麦糠,向上抛去,这 次麦糠飘高飘远了,能扬麦了。我就戴着 草帽,拿起木掀,“沙!”铲了一木掀,“唰!”抛上了空中,金黄的麦粒,“哗!”垂直落下,木掀上下翻动,只听“沙!”“唰!”“哗!”声音如鼓点,木掀如音乐大师指挥的拍子,上下翻动。麦糠随风飘荡,如姑娘舞衣。
这不仅是扬场,也是一种艺术表演。没有三年的功夫是扬不成的。我越扬越顺手,越扬越起劲。不知不觉,两三千斤的麦堆扬完了,看着一大堆的金灿灿麦子,说不出来的高兴。

本想坐下好好休息休息,但看看大乘山,山峰上又堆满了乌云。听老人们说,夏天的天气,如小孩子们的脸,说变就变。我拿起了厦子,内当家的拿起了蛇皮袋,又开始灌起了麦。灌一袋,站起来用手拍打拍打腰,灌一袋站起来用手拍打拍打腰,脸上的汗珠也顾不上擦,不敢大意一点。就这样我两一气把这堆麦灌完,累得腰酸腿疼。我数了数,整整三十袋。
这时,嫩嫩的云彩已遮满了天空,远远望去,已有电闪的亮光。我俩连忙把场边的两辆架子车,拉到麦袋边,我开始装了起来,起初我一个人携一袋往架子车上装,装了大约十来袋,一个人携不动了,只好两个人抬着往上装,麦子装完后,为了保险其间,又用绳子,把两个车子的麦袋刹着。然后拉着一头黄牛,把第一辆车子拉回家,再拐回来,此时,风息了,闷热闷热的,空气好像也不在流动了。
把第二个黄牛套上第二辆架子车拉回家,接着就是往仓库里卸麦袋。卸了一袋又一袋,第一辆车子卸完了,卸第二辆车,卸到第二辆车最后一袋时,刚把最后一袋搬进门槛,前脚已进仓库屋,后脚刚刚抬起,就看见一道蓝光闪过,随后就是轰隆隆的雷声,跟着就是“哗哗——”的雨声。
看着这雨,我发自内心说着这场雨下的太好了,下的太巧了。麦子没有淋一点雨,虽然打了一场麦,出了两场的力,但都是有惊无险;再者,这场雨使就要枯萎的玉米苗,也得到了滋润。
想到这我情不禁的走到了厨房,调了一盘萝卜丝,掂了一瓶“青松白”,拿了一盒“白河桥”,来到了堂屋正当门,把菜、酒、烟放在了小方桌上,找了一个小木凳,我说:“喝几杯酒解解乏,庆祝庆祝,今天麦子颗粒无损收回来了,及时雨也下来了。玉米苗也不旱了。”吃一口脆甜的萝卜丝,喝一口香味扑鼻的青松白,然后抽一根白河桥香烟,听着“哗哗”的雨声,加上微醺的愉悦,说不出来的快感,使我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
酒劲下来了,困乏疲惫袭遍全身,我靠在山墙上,酣然睡着了……


作者简介

作者:郭海长,男,现年68岁,社旗县陌陂人,退休小学教师。




往期精选


1、郭海长:迟到的祭奠

2、郭海长:黑土地养育了我

3、郭海长:我的父亲

4、郭海长:看到生活艰难的族兄,我心里五味杂陈

5、郭海长:在社旗县陌陂镇王庄附近有个神秘的冢子

6、小人物的大情怀-记陌陂镇程庄好青年郭海川

7、郭海长:难忘那堂晚自习

8、郭海长:社旗下洼镇北程庄附近的岩石上有奇怪的“天书”

9、郭海长:养育了两代人,出了四个大学生——记苗天芝老人

10、郭海长:院子里那棵枣树

11、郭海长:爷孙情深

12、郭海长:怀念我的母校

13、郭海长:坐牛车赶年集

14、郭海长:童年时的一次野炊

15、郭海长:我遇见了路游神,原来是自己吓自己

16、郭海长:麦茬根的故事

17、郭海长:小桥

18、郭海长:陌陂土桥的前世今生

19、郭海长:回忆我的两位恩师

20、郭海长:社旗县下洼镇有个太古石景区,是您休闲的好去处

21、郭海长:难忘教师节

22、郭海长:今年种花生的经历

23、郭海长:装路灯引发的一场故事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