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龙杰:历史上裕州、赊店两地的潘河之争

民生   教育   2024-10-25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历史上裕州、赊店两地的潘河之争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方城县境内有一条河,名为潘河。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流经社旗城东与西向而来的赵河汇在一起,向南流入唐河,然后汇入汉江,再入长江。

潘河是方城的母亲河。发源于方城北十五里的杨集镇黑龙潭(也叫黒龙庙或黑龙泉)。位于七峰山南麓。潭的面积并不大,仅有五亩左右,潭底有泉涌出水面。当时泉眼水流很大,因而潘河河水丰沛,河面很宽,可以行船。据传明清以前,方城的货船从方城出发,向南可直达汉口。
方城(古称裕州),地处南阳盆地的东北角。向北通过伏牛山的垭口可与中原的絲绸之路相通。因而南来的货船可将南方的大米、茶叶、磁器、海产品等经由裕州和赊店运往北方,北方的车马驼队可将北方的食盐、絲绸、山珍等货物,通过驿道经由裕州和赊店运往南方。
当时的交通真是便利,北通中原,南控荆湘,东出齐鲁,西连三秦。所以当时的方城及与方城相邻的社旗均为转运和销售货物的水旱码头。
遥想当年,潘河上货船南来北往,船帆如林。河岸驿道上驼铃声声,车马嘶鸣,裕州、赊店两地店铺林次栉比,夜晚灯火通明,货物堆积如山。大小商家都赚得盆满钵满,裕州和赊店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州名镇,引得外省商贾也都纷至沓来,在我们这里做生意,赊店的山陕会馆就是当时商业鼎盛时期的明证。
裕州和赊店因潘河而兴旺,也因潘河而导致衰败。据民国时期的《方城县志》记载:
“相传潘河之水,在清中叶尚可泛舟。估客乘航直抵东郭,四方之物无不毕集。今城东南隅之下货台,即当时之泊舟下货处。赊旗镇商拟专其利,乃以镇北漫流寨修桥以御之。
时方城人乃将黑龙庙河源用铁锅堵塞,使水量减少,舟楫不通。后赊旗镇甘愿毁桥议和。及掘之,泉水没矣。至民国十七年,建国军樊仲秀复经派工疏竣,水势仍杀,终未通舟。”
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斗争。如斗争的方式失当,其结果有时会两败俱伤。
古代的商人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有时在互相斗争中会采取一些情绪化的做法而不考虑后果。先是赊店外省的商人结合本地的商人,于清同治初年,集资在镇北漫流寨地方的潘河上铺架一座大石桥,名义上是为了方便从北方过来的车马驼队不用摆渡即可直达赊店。
但这座大石桥,并非下面可以过船的石拱桥,而是桥面稍高于水面的漫水桥。这就阻断了南北的航运交通,引起了裕州商人的强烈反对。在两地官商几经协商无果后,裕州商人采取了更极端的措施,即铸了二十几口的大铁锅,把锅底凿穿,用杉槁串在一起,堵在黑龙潭的泉眼上,使泉眼的出水量大减,造成潘河流量骤减而舟船不行。这样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其后双方都认识到这样后果的严重性,赊店商人情愿扒掉石桥而换取裕州商人将堵泉的铁锅拆除。但铁锅拆除后泉已憋回了。
后在民国十七年建国军樊仲秀(樊老二)又曾派人疏通泉眼,但仍无效果。及至解放后于1958年和1975年曾两次由政府出面挖掘泉眠仍无效果,只挖出了一些烂锅片,说明当年铁锅堵泉眼的传说确实存在。
关于方城社旗两地因潘河而斗争的故事,两地都广为流传。今作者根据民间传说和县志记载,连缀成文。若有不同看法,望予指正。



作者简介

贾龙杰,1940年3月生,方城县赵河镇人。1957年方城二中初中毕业后,曾任民办教师24年。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考入南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方城县第一高中工作,曾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副校长;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十一届副主任。退休后于2004年被任命为方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今。曾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编印《关爱之路》、《启迪心灵的金钥匙》、《岁月沧桑》等书。



往期精选


1.贾龙杰老师精品文章回顾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