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献铎:赊旗有座春秋楼 半截顶到天里头
民生
生活
2024-11-03 00:03
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 曾献铎
原创 | 乡土中原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旗镇,自古以来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话说光绪二十二年间(1896年)的一天,从唐县(现唐河)、南阳来了两个人,到赊旗就找到一朋友,他们一起走进了山陕庙南路西的“刘记酒馆”。
吃过饭闲来无事,都想在另外俩人面前显摆一下自己家乡有多牛。聊到家乡最高建筑时,唐县(河)人先说:“唐县(河)有座 塔、离天一丈八”。南阳人不服气,接着就说:“南阳有个王府山、巴巴差差挨着天”。赊旗人淡然一笑说:“赊旗有个春秋楼,半截插到天里头”。唐县(河)人,南阳,赊旗人同时哈哈大笑,高低已见分晓。故事很有意思,几句顺口溜听着挺押韵的。其实里面交代了南阳、唐河、赊旗这三个地方比较有代表性的最高建筑。赊旗镇山陕会馆系当年寓居此地的山陕二省商人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因馆内敬奉关公,为此又名关公祠、山陕庙,春秋楼仅是山陕庙建筑的一部份。据有关碑文记载,“赊旗山陕会馆仅兴建春秋楼,全镇424家商户捐资白银即达8078两4钱4分,尚不包括抽取的大额公议厘金之投入”。窃闻五经之有春秋,犹律有断例,百王法度,万事准绳,皆在此经而实与诗为表里,自雅诗既亡,大道不著,圣人乎有深忧焉!于是托二百四十年南面之权以作《春秋》。《春秋》既成,去圣百世,以心印心能究其旨者,惟亚圣。迨至汉末,能以圣人之志为志,而明其好者,惟我关圣帝君。是以凡名胜之区,悉建庙以崇祀典,而楼阁之以《春秋》名。先儒云;春秋化工也,春秋山岳也,既切崇奉之隆,尤宜位置之焉,所以尊经,所以延圣至肃也。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洵称胜地,镇兴伊始,立庙之初,即谋卜地为建楼之基。而未逮者,以事巨用广,工大费奢,倘施有不给,胡以观成。且楼建所需,非大木无以胜任;而厥木惟乔,实产南邦,越道里之遥而购之,恐非易事。抑更有难者,欲造虹梁云栋之奇,非具月斧云斤之手,无以施其巧,而宋斤鲁削散处天下,何以招来而罗致之?今首事诸君,幸逢崇圣右文之盛世,毅然以为已任;各输其诚,各展所长,或识优而审其向背,或奖善而劝其募化,或效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来宛郡,或周知四方,遍访匠师,集工锤之技于庙建,凡数阅寒暑,而百物备,五材具。然后辇山而石,属地而陶,巍然落成。弟见各雒雒巩固,迥出霄汉,金碧辉煌,光映日星。试置身其上,凭眺宇内,皆在远瞻旷览中。而翘首南向,又若可俯视焉。巍巍乎登临岳之峻,初不知身向碧云也。自此地以楼传,益显坤舆之秀;楼以经传,永惟圣数之尊,以视崇阁岑楼之无于褒贬,无尤关乎赏罚,莫有于世道人心为何,如彼流连景物之词概不敢绿,惧褒也,爰且颠末赑屃,以志不朽。此碑现存药王殿后东北隅,碑总高3.35米,其中座高30厘米,碑身首高3.03米,碑宽79.7厘米,原19.5厘米。在我国许多名胜古迹,特别是帝王将相、圣贤名人庙宇或陵园中,我们会经常见到有一只巨大的形似“乌龟”样的石雕动物,背上驮着一块高大的石碑,通常人们管它叫“王八驮碑”,其实这驮碑的既不是王八,也不是乌龟。它是与乌龟长相差不多的“赑屃”。赑屃是神话传说中龙祖的儿子。我国神话中说龙祖有九子,其中有个叫赑屃的儿子力气最大,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忠诚老实,赑屃的长相很特殊,是长着龙头的乌龟。古人为死者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就将石碑立在赑屃的背上,意欲借助赑屃的神力和美德,可以使碑长久不倒,永存千秋。使死者的功德永颂于世。同时又说明了立碑者的虔诚崇敬之意。注。这是有关春秋楼遗留下唯一的一通完整的,刻有字体的石碑。《春秋》神像,因之而名。根据馆藏《创建看秋楼碑记》记载,其楼乃山陕商贾募资创立今会馆时首建,是时为建此楼,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今首事诸君……各输其诚,各展所长,或识优而审其向背;或奖善而劝其募化;或效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来宛郡;或周知四方,寻访名匠;集工锤之技于庙建。凡数阅寒暑,而百物备,五材具,然后辇山而石,剧地而陶,巍然落成……”。建成后的春秋楼巍峨壮观,碑文形容其“第见洛洛巩固,迥出霄汉,金碧辉煌,光映日星,试置身其上,凭照宇内,皆在远眺旷览中。而翘首南向,又若可俯视焉。魏魏乎登临岳之峻,初不知身向碧云也”。据口碑相传,春秋楼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下建重层台基,台基地面以斗方青、白石块交错铺砌,前面分设左、中、右三踏道,阶周设雕花石拦板及蟠龙望柱。台基上建楼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高十丈十尺,三重檐琉璃歇山顶,每层均设外悬之回廊供游人登临远眺。楼之各部雕饰,彩绘均极华丽,巧夺天工,堪称神州一绝。时有“赊店有座春秋楼、半截插到天里头”之谣。春秋楼前原建有拜殿,两侧为刀楼与印楼,并建有东西廊房,加之前部之悬鉴楼等建筑,可谓是完整的三重进院落。清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过此,赊旗镇豪绅躲入春秋楼内顽抗,被捻军焚烧。据传,因其楼墙厚柱粗,用柴火无法烧着,这时有一当地穷苦农民。因他无论冬夏都是赤脚草鞋,而且动起武来脚上功夫特别历害,因此人们送个绰号叫“铁脚王当”。王当不堪忍受财主盘剥,参加了捻军,作战非常勇敢,这次正是王当设计,白天带领部分义军,化装成各色人等,随赶集人混进镇内,与镇内联系好的内线配合,夜里突然举火,打开寨门……冲破了所谓“固若金汤”的赊旗镇“安全寨”。那些富商大绅们眼看大势已去,都纷纷携带金银财宝,躲到了全城的制高点“春秋楼”上,并把楼梯也拉了上去。关闭了楼门。王当带义军把春秋楼围了起来,并派人向楼上攻了几次,但都因楼太高险峻,无法攀援。楼上商绅寨丁居高临下反击,因此几次攻击都未能得手,反而被射,摔伤了部分义军弟兄。这时,当地一些穷苦百姓在围观义军攻楼,他们平时受富商劣绅的盘剥压榨甚重,对他们都非常恼恨,见此情景,群众纷纷给义军出主意说:“烧了春秋楼,才能报怨仇。”王当就命人搬来一些柴草,堆在楼下,烧不起来。可因为楼太坚固,柱子又粗又大,材质又好,烧不起来,围观百姓中又有人说:“要烧春秋楼,被子沾桐油”。王当随又命人从富商财主家找来好多棉被,从油行里运来几十桶桐油,把被子在桐油内浸透以后,用铁丝裹在柱子上,然后又命人点着了火。立时根根主柱似条条火龙烧了起来,风助火势,火借风成,大火在富商老财们的哀号声中越烧越旺,只烧得绿瓦乱飞,堂檐跌落,那火光腾腾烈烈直冲霄汉,远在九十里外的南阳府都看得见。这大火自八月十五日晚上,一直烧到八月二十二日(农历),整整烧了七天七夜,最后一声巨响,这座富商老财们借以垂死挣扎的春秋楼,终于变成了一片瓦砾了。自此以后,这座闻名的“春秋楼”就只剩下了楼基遗址,而捻军火烧春秋楼的壮举却一直传到了现在。一九八四年间,社旗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社旗县城郊乡埠口街外发现了一座“王当坟”。据当地群众说:“这就是当年火烧春秋楼的捻军首领“铁脚王当”之墓。约2005年春季,社旗县共投资一百六十万元望塑成了栩栩如生、气度非凡的巨幅关公铜像。该铜像坐落在山陕会馆院内。铜像高6.8米,通高12米有余,关羽身披战袍,头戴交角幞巾,侧身扶案,左手撂髯,目观案上《左氏春秋》,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矗立身后,整座铜像显得神采奕奕,神威突现。
曾献铎,赊旗镇豆腐街人,现居南阳。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要求:千字以上,原创首发。
请联系主编微信446396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