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洲:探秘“火烧”王庄的前世今生

民生   2024-10-23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探秘“火烧”王庄的前世今生




作者 | 张金洲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金秋十月,再回故里!

远远望去,古老的村庄犹如一个沉睡的婴儿仰卧在风景如画的摇篮中,小丘环抱,臂弯呵护,周围是清澈见底静静流淌的小河,清幽的林荫像一层薄薄的棉纱轻轻地覆盖着古老的传说!星星点点的房舍,斑驳可见,依稀的青砖黛瓦,给儿时的记忆增添了多少神秘的色彩!

霎时,那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朴恬静的画面涌上心头,就在眼前!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游子,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情成为探访家乡“火烧”王庄神秘面纱的精神源泉!

前王庄旧属唐河县管辖,东、南两面王河环绕,依河得名,北部紧临“老北沟”,沟深坡陡有两仗多尺,平时流水不大,为王河支流,西部有两个较大堰塘自然相连,仅有狭窄道路与外界相通,山青水秀,地势险要。

解放前依托地势,村庄周围又堆有四尺来高的土寨,土寨外坡上种满了陈刺树,荆棘丛生,防匪防盗,在战乱年代非常适宜人们居住!村庄正北五华里也有一个名为“王庄”的村庄,因此人们习惯上称南面的“王庄”叫前王庄。
前王庄俗称“火烧”王庄,当地十里八乡的人们一直喜爱这样亲切的称谓,原因何在?

原来这里确实有一段悲壮感人的历史故事!

据前王庄今年已经75岁的二哥张金山回忆,小时候,由于家里穷上不起学,常常跟随当时已经年近八旬的六爷张尚林看菜园,六爷是一个识文断字的老人,不但保存着前王庄张氏族谱,还教二哥学习识字看书,给二哥讲了很多前王庄的历史和掌故。

清末民初,豫西南地区军阀割据,匪患不断,尤其是地处秦岭余脉的南召、鲁山一带,山峦起伏,土地贫瘠,大大小小的土匪团伙多达几十股,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暗无天日,痛不欲生。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初冬,悍匪曹红义带领大大小小土匪一百七十多人,从东南唐河县大河屯一带扫荡一圈资财后,撤回老巢鲁山过程中,路过前王庄,看到整个村庄房舍整饬,家户殷实,又刚刚秋收入户,遂欲劫掠,但是又看到村庄周围河水环绕,建有土寨,土塞外陈刺丛生,内有铁丝网密布,轻易不敢下手。于是心生一计,喊话族长张兰勤,只要“供奉”足够钱粮,立即撤离,否则将血洗王庄。

危机面前,王庄张氏村民不畏强暴,立即自发组织起来,手持武器,轮流值班警卫,加之村庄四角置有四座二层炮楼,购置有四十八支能够反复充装火药的“罐枪”,坚决不予“供奉”。相持不下,气急败坏的土匪头子曹红义一声令下,放火焚烧了整个村庄。大火顺风从村庄东北角瞬间烧向西南,风高火急,火乘风势,风助火威,整个村庄瞬间化为灰尽!大火过后,房舍全毁,树木焦枯,一片哀鸣!“火烧”王庄名称由此而来。

“火烧”王庄族谱至今在唐河县档案局有完整保存,说起“火烧”王庄姓氏起源,其实当初没有一家王姓,全为源自山西洪桐县“大槐树”的张姓,据史料记载,自明初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年间,张姓先祖举家迁到唐河县城北七十华里的兴隆镇珪璋村定居,在明末“闯王”李自成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为躲避战乱,兄弟三人被迫流窜湖北、四川、南召等地生活,其中一支留存下来,开始到现在兴隆镇吕楼、老街一带安居。

至今珪璋张氏家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中原地区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商业繁盛,人丁兴旺,前王庄张氏一族便是兄弟分家,又从兴隆镇吕楼村迁来生活!

前王庄张姓祖坟在村庄北边一华里处,“老北沟”北岸,北高南低,中间微微隆起,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是人类百年之后的理想去处,完全符合民族传统文化风水学要求。根据坟冢排列,自兴隆镇吕楼村迁此以来,已居七辈,按每代平均二十五年计算,历史与现实完全吻合,没有丝毫差别!

“火烧”王庄张姓血缘关系紧密,在改革开放前,新生孩童和长者姓名均按清朝同治(公元1861年--1875年)年间,兴隆镇珪璋村张氏先祖秀才张元增主修家谱开始排辈定名,张氏族人尊称其为元增公,从此“明善复本性,存仁常显荣,忠诚延世泽,诗书振家声”成为珪璋张氏后代宗派字辈排名的遵循。
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社会化不断加剧,农村人口流动明显,新生婴儿的起名逐渐异彩纷呈,别具特色!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村庄西北角还留有一处近百米的土埂,大约一米来高,上边布满了整齐的陈刺林,听年长者说,这便是解放前留下的一截土寨!因为临近六爷家三代坟冢,一直没有拆除,保留了下来,但铁丝网和二层炮楼解放后早已拆除,不见踪影了。

每当秋天来临,陈刺蛋慢慢由清变黄,挂满了枝头,硕果累累,谁家的孩子如果嗓子发炎声音嘶哑,赶紧小心翼翼从陈刺缝儿里摘上几枚,切成薄片儿,放在锅里小火慢慢油炸,待油烟升起,快要发黑的时候,立即用凉水冲锅猛激,再慢慢熬炖至沸,这样炮制的中药效果奇好,只要一天两次,喝上两天,不管多么严重的咽炎,一剂治愈!

“火烧”王庄一向人杰地灵,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质朴的乡风民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张氏族人,七世祖张培德(公元1817年--1891年,葬于唐河城南五美屯村)更是不畏豪强勇斗乡绅,多年来成为宛东一带广大村民的美谈!

清代中业,在“火烧”王庄西南一公里的王河上,为方便南来北往人们出行,张氏先祖耗银千两,兴建了一座三孔平板石桥,名曰“王河桥”,解放前,因为尚未修建方唐公路,“王河桥”成为唐河县源潭镇到赊店镇官马大道上的地标性建筑。桥北头的耕地至今在“火烧”王庄村民中叫作“西马道”,可见当时此地交通的重要性!

清朝末年,“太和寨”乡绅李小三依仗资财丰厚,欲将势力扩充到王河北岸,因“王河桥”物权产生纠纷,官司从唐河县一直打到河南省开封府(解放前为河南省省会)巡抚按察使司。公堂之上,七世祖张培德据理力争,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及时出具修桥所花银两巨细、用料物证和人证证词,最终赢得官司,有效维护了“王河桥”物权。

回到家乡王庄后,虽然已经穷困潦倒,但仍威仪不减,风度翩翩,依然暗暗向亲戚借钱盖起三间卷脊瓦房门楼,声名远扬!

据现存清朝珪璋张氏家谱记载(前后缺失几十页),仅存部分便载有秀才、监生、贡生、太学生、州同知等得功名者二十余人,在宛东大地堪称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其中“火烧”王庄功不可没,七世祖张培德为能够“见官不跪”的“文庠生”(《大清律》),便是明证!

时光荏苒天有道,凤凰涅槃又重生!

历经劫难的“火烧”王庄张氏后人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优良家风,承先祖荫佑,蒙苍天顾眷,如今后代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据初步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足千人的“火烧”王庄,已经走出大学生近百人,出国留学和硕士研究生以上二十三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硕士村”。

十里八乡远近皆知的的博士张金成,“勤奋好学思报国,情满桑梓溢故园”,对家乡“火烧”王庄一往情深,当看到家乡交通不便,出行困难时,利用自身石油系统优势,为家乡争取数公里道路修筑资金,解决了困扰广大乡亲多年的出行难题;

张金成是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首席专家,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常州大学客座教授。

当看到儿时就读的校园破旧不堪时,出资数万元整修校园,并设立“金成奖学金”,用以激励勤奋优秀的学生。在他鼓励和支持下,孩子们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母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湘江弯弯东流去,愿把爱善撒人间”的企业家张帆,积极开展女性生殖健康产品研发,创办“爱善天使”系列品牌,为家乡母校捐款二十多万元,用于购置体育器材、修筑操场、美化校园环境。
让农村孩子也像城里的学生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平坦的操场上锻炼身体、嬉戏玩耍;同时出资六十多万元,重修了“火烧”王庄广大乡亲通向城镇的康庄大道!整修了“村牌”“村碑”。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在全面振兴乡村经济,巩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广大“火烧”王庄在外人士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村民张连栓利用在外务工的机遇,及时引进锂电池生产线,转化村民剩余劳动力四十多人就业;

“果蔬大王”张勇流转土地二十多亩,引进种植“阳光玫瑰”,远销郑州、平顶山等地,近年来吸引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五十多人;

乐善好施的企业家张帆建立“爱善天使”线上和线下“双渠道”销售网络,解决一大批村民就业问题,困难户张华锋、低保户张元广、年迈多病的八旬老人惠秀荣都得到了他的“爱心”帮助!

如今的“火烧”王庄早已难寻战乱年代的历史踪迹,全面迈向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作者简介

张金洲:社旗县太和镇前王庄村人,南阳师院中文系毕业。三十春秋绘教坛,年过半百话人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无思维熙熙攘攘。勤来思去懒动墨,昏头昏脑不知悔。



往期精选


1、张金洲:永志难忘的家风故事

2、张金洲:沧桑历尽绽风采 红色故事代代传-社旗县太和镇欢迎您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