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洲:宛东“珪璋”张姓渊源考

民生   2024-11-23 00:02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乡土中原关注我们吧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宛东“珪璋”张姓渊源考




作者 | 张金洲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谈起这个话题,读者自然而然会想到当今社旗县兴隆镇珪璋村一定张姓满盈,家族繁盛,人丁兴旺!其实经实地考据,令人惊讶!现在的社旗县兴隆镇珪璋村虽是一个超千人口规模的大村,可是连一户张姓人家都没有!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今天南阳大地,尤其是宛东一带,如果你偶遇一位张姓朋友,问其何地张姓?大部分都会回答:“珪璋张家!”这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

个中原委,有待本文一一探讨!

话说社旗县兴隆镇珪璋村张姓迁移发展的脉络历史,根据正史记载,结合张姓宗族历代流传族谱,据史可查,最早能够追溯到明初“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年间,官府组织的山西大移民。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朝代更迭,历来得中原者得天下,因此战乱主要在中原地区,且因力量发展和整合过程历时较长,达20余载,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中原地区民不聊生,人口锐减,土地荒芜,遍地疮痍。

公元1368年农历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帝即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天攻破元大都(今北京)。明朝取得政权以后,为了恢复生产和稳定社会,决定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从人口相对较多的山西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迁出大量人口,填补恢复中原地区。

据山西《洪洞县志》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持续近半个世纪,前后共计十八批次,迁出移民统一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和“川资”。“大槐树”成为全体移民的出发地,也成为日后身份识别和对故土思念的“生命密码”!寄托着广大移民对故乡山西和宗族亲情的深深思念!

尽管广大移民背井离乡,骨肉相别,但客观上大规模人口迁移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融合交流和经济文化的丰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在官方正史《明史》和《明实录》中,因当时移民的艰辛和痛苦,官府的强制和残忍,鲜有提及,很少记载。

现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祠堂里,还清晰记载着一千两百三十个姓氏详细的迁出方向,为子孙后代回乡寻根提供了方便。

社旗县兴隆镇“珪璋”的张姓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第一处落脚点。“珪璋”张姓家谱记载,自明初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年间,张姓先祖举家迁到唐河县城北七十华里的兴隆镇珪璋村定居,在明末“闯王”李自成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为躲避战乱,兄弟三人被迫流窜湖北、四川、鲁山等地生活。

那么村名“珪璋”又是如何来历呢?

原来,珪璋者,皇帝祭祀典礼手执之长方形美玉也。笔者翻阅大量资料证明,珪璋张姓明初第一代来此居住生活,始祖名讳张全福,现村名是以第五代世祖大珪公、大璋公名讳命名(现兴隆镇珪璋村党氏家谱同样如是记载),二位世祖励精图治,耕读传家,深得方圆几十里美名传扬。

在明末战乱中,二位世祖带领族亲誓死保卫家园和方圆群众,进行殊死搏斗,历经浩劫,村庄全焚,惨遭荼毒!一时成为宛东大地,方圆几百里的凄婉事件,令人震撼!

《珪璋张氏家谱》记载,大难之后,风光显赫两百年的珪璋张氏家族仅幸存数人,面对残痛现实,为保存有生骨血,数位先祖泣血分手。一留珪璋附近继续守业度日,一走四川,一下湖北,一赴鲁山。(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庞庄村张氏碑文记载)。自此,珪璋张氏兄东弟西,骨肉分离,在异域他乡开始了漫长的立足扎根,艰难创业之路。

沧海月明珠有泪,凤凰涅槃又重生!

方圆几十里乡亲为了纪念两位英勇的长者,远迁他乡三系族亲也为日后认祖归宗,统一以两位始祖的名字“珪璋”命名居住地。这就是现在宛东一带大部分张姓自称“珪璋张家”的重要原因。

其实,宛东张姓自称“珪璋张家”的另一个原因,笔者感到也是对至今尚无音讯的远迁湖北、四川、鲁山三系族亲的深深思念和几百年来家族心理的符号印记!

兄弟四人中,其中一支留存下来,流落到现在兴隆镇吕楼、老街一带安居。史实、地方志与族谱记载三者基本吻合。

至今《珪璋张氏家谱》记载,自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起,中原地区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商业繁盛,人丁兴旺繁衍,珪璋张姓家族又步入健康发展新阶段。

近代以来,在珪璋张姓繁衍发展中,形成了四个比较集中的核心区域:宛城区红泥湾镇庞庄村、社旗县李店镇狮子庄村、兴隆镇吕楼和老街村、太和镇前王庄村,四个区域是张姓族亲间的兄弟关系,其他散布在宛东大地宛城区红泥湾镇、高庙乡、茶庵街道,方城县二郎庙乡、券桥乡和社旗县苗店镇、陌北镇、大冯营镇、桥头镇、郝寨镇和赵河街道等多达几十个村庄的张姓,基本上都是从这些核心区域迁移而来,属宛东“珪璋”张姓宗亲一脉。

寻根问祖,探究张姓渊流,远可追溯至中华民族有史记载,“弓长之张,因弓起源”,传黄帝嫡系后裔挥公,观星有感,制造弓弦,“外能抵御虏,内可增加食源”!

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为张氏。”挥公因发明弓箭而被颛顼帝赐姓为“张”,从此天下张姓尊挥公为始祖。

通过以上文字记述,关于张姓起源,各种史书、方志和张氏族谱共同观点就是黄帝的第五子青阳氏的儿子挥,因发明弓箭被赐为“张”姓。黄帝的儿子玄嚣封邑青阳(古代“青”、“清”通用,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也就是说,玄嚣的封地在清河以北。挥是帝颛顼的弓正官(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因为他发明弓箭被颛顼赐为张姓。颛顼以帝丘为都城,帝丘就是今天河南濮阳,因此河南濮阳就是张姓的祖根地。

近现代以来文物发掘,有很多名胜、文物、遗址、遗迹可以佐证。如颛顼城遗址,明代《嘉靖开州志》在“城丘”栏目首先介绍了颛顼城,志云:“在东郭里,去州二十里,所谓帝丘者”;明代所建濮阳县城中心牌楼上面镌刻“颛顼遗都”,至今高悬在上,清晰可见。在“陵墓”栏目中,首先介绍了“颛顼陵”。志曰:“在东郭里,高二丈,广数亩。”位于内黄县城南30公里处。另有挥公的亲侄,颛顼的堂侄——帝喾的陵墓,两座陵墓并排而立,间距约60米,东为颛顼陵,西为帝喾陵。冢高约26米。陵园青砖围墙,前墙嵌有“颛顼帝陵”石碑(公元1320年立)、“帝喾陵”石碑(明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年间立),现已成为河南濮阳享誉中外的历史景观之一。

河南濮阳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这在《史记•五帝本纪》、《山海经•海内东经》、《淮南子•坠形训》、《诗含神雾》等文献均有类似记载。上古时代,颛顼在此居住建都,张姓始祖挥公在此生活、成长、建功立业,留下了中华民族先祖们生存发展的光辉足迹!

张姓遍天下,祖根在濮阳!

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

“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张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说明西周大臣张仲之后,张姓后人延续发展,其后裔事晋为大夫。晋灭后事韩,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五代拜韩王之相。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县西的黄河东岸)。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韩国贵族张良为张老的后代,后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

溯本追源,兴隆镇珪璋张姓应属此系张氏发展而来!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

据张氏族谱记载,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是张挥的73代孙。正因为张良的功德和影响,被汉高祖称为帝师、国师,被誉为“汉初三杰”之首,被西汉及后人称为谋圣、人文楷模和千秋完人。由于张良不恋权势,不贪富贵,急流勇退,清白一生,全家及其后代平安无忧,荣耀万代。所以张姓族人视其为开创基业的祖先。

汉高祖刘邦以后近百年时间,加强吏治,发展生产,社会稳定,人口得以繁衍生息。张良之后张姓族氏也人丁兴旺,很快繁衍发展起来。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年,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

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

李唐时代,张姓郡望处于首位。唐高祖永徽六年正式考订全国姓氏,张姓位列前五姓之中。后来,唐高宗下诏甄别全国十大姓氏,张姓成为“十柱国”之首。

唐代张姓名人辈出,据有关专家统计,唐代张姓宰相多达17人。张良的12代孙张岱从河内(今河南沁阳)迁到今河北省清河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确记载“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汉留侯裔孙司徒歆,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张歆、张协是张良的十一代孙,张岱为张良的十二代孙。张岱的第十一世孙张文瓘任宰相12年之久。

文瓘有4子,张潜任魏州刺史,张沛任同州刺史,张洽为卫尉卿,张涉任殿中监。父子5人均官居三品以上,俸禄合超万石,被世人称为“万石张家”。文瓘之弟文琮任吏部侍郎。文琮有三子:张戬任江州刺史,张挹任兵部侍郎,张锡在武后、韦后时两次拜相。在唐代时期,今河北省清河县的张姓确实是张氏家族中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一支。

历史记载,在明朝永乐(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年间,张姓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传承中华根族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社旗县兴隆镇“珪璋”张姓自明初“洪武”年间,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至此,经过600多年的发展,虽遭明末战乱,仅存一系在此生息,如今人口繁盛,开枝散叶,遍布南阳宛东大地,涉及宛城、方城、社旗三县区十几个乡镇(街道)几十个村庄,成为推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简介

张金洲:社旗县太和镇前王庄村人,南阳师院中文系毕业。三十春秋绘教坛,年过半百话人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无思维熙熙攘攘。勤来思去懒动墨,昏头昏脑不知悔。



往期精选


1、张金洲:永志难忘的家风故事

2、张金洲:沧桑历尽绽风采 红色故事代代传-社旗县太和镇欢迎您

3、张金洲:刻骨铭心忆老妈

4、张金洲:探秘“火烧”王庄的前世今生

5、张金洲:再忆老妈:一位真正的“农民艺术家”

6、张金洲:风雨百年王六庄 寻访英烈祭先贤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版权均归原创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号

◆ ◆ 

 原创授权 

欢迎赐稿

请加微信446396340


乡土中原
立足中原,聚焦中原风土,挖掘中原古镇及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家乡美景,寻找童年记忆,寄托游子思乡情怀,弘扬家乡人的真善美,捕捉家乡建设新变化,支持家乡发展。中原人的文学平台,给您一个寄放乡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