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尘埃落定,《瞬息全宇宙》在第95届奥斯卡斩获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最佳女配,最佳剪辑,最佳原创剧本七项重要奖项。
妈的真的赢麻了。
抛开我所不知的因素,以我浅陋的观影感受,只从电影本身来看看这一部作品到底好在哪?
在我的观感里,《瞬息全宇宙》不能算一部科幻类型片。影片虽然有着多元宇宙或平行空间的设定,各种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呈现,但我更愿意定位其是一部奇幻电影。很显然,影片中所有看似科幻的桥段或设定,几乎都是不具备说服力的,包括那些“跳跃”时刻的道具(设备)选择,不仅没有说服力,甚至是恶趣味的存在。而作为一部奇幻电影来看,影片中的所有设定便是合理且有效的。
类型片的重组与解构
电影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类型化的作品都已经拍完了。太阳底下再无新事。《瞬息全宇宙》的出现,恰到好处的给观众带来了新体验,新感受。影片用一种逆天的想象力,与高效的剪辑,将所有的类型片囊括在内,进行了重组,并解构出了全新的影像。
这无疑给观看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奇观体验,这种奇观体验,喜欢的人会觉得“妈的太牛逼了”,不喜欢的会觉得“拍的什么玩意”。
事实上,奇观呈现本身就是一种电影在影像上的必须。而奇观,也不止是视觉。一个精巧绝伦的剧本,一场令人震撼的表演,一段完美的配乐,都是电影里的奇观。《瞬息全宇宙》恰恰就具备了这多种的奇观性。
多层文本的建构与互文
《瞬息全宇宙》的主题其实是老套的,新鲜的是导演的表述方式。影片的主题围绕杨紫琼饰演的在美华裔移民伊芙琳来展开。伊芙琳遇到了各种问题,这其中包括婚姻关系母女关系父女关系,以及生意上的税务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压在伊芙琳的身上,有待解决。在这样的人物设定下,影片中女主角历经重重困境,最终解决了所有问题,与一切达成和解。这个主题是非常陈旧且俗套的,但是导演用了极具趣味性的影像,让整个文本获得了新生。
在影片的第一个章节标题出现之前,导演用近10分钟的高效的镜头语言与戏份交代了女主角的所有困境,以及所有伏笔。这一段看似杂乱且嘈杂的戏,拥有着巨大的重要信息量。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由女主角一家三口的镜像进入。镜像里,一家三口开心快乐的在唱歌。
镜头透过镜子逐渐推进,女主角入画。这个推进的镜头,在表意上是进入人物内心的时刻。接着伊芙琳的丈夫背影入画,丈夫的脸在伊芙琳旁边的一个镜子里出现。
在这一场不到一分钟的镜头语言中,交代了人物关系,以及通过两次镜像埋下了重要的伏笔。镜像,即为另一面,或多面,与即将到来的多元宇宙完成互文。
接下来的戏份里,各个人物逐渐登场,复杂的信息量开始全部呈现。中心人物焦头烂额的困境,都在洗衣店开场的几分钟里全部交代完毕。
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依然没有忘了去给观众设置引导,通过监控影像里关继威饰演的丈夫的举动,让观众去看见这个丈夫的“异常”行为,这段设计,依然是为了铺垫将要呈现的多元宇宙。而九宫格的监控影像,其本身也具备着多元的表意。
这段戏里,在女主角伊芙琳裹挟在诸多问题之中的同时,导演设计了另一场戏来交代伊芙琳的内心渴望。通过女主角注视墙上的电视画面,传递出伊芙琳对另一种生活的憧憬。同样,这也在为后续剧情里与丈夫的 冲突→和解 做注解。
在开场这一系列的洗衣店戏里,导演通过镜头语言与剧情设计完整表述了伊芙琳需要去解决的各种困境。
剧作上的“提出问题”在这十分钟里已经完成,剩下的就简单了,便是“如何解决问题”。
于是在之后的两个小时中,导演将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一一与这十多分钟里的人物困境进行互文,并逐个完成解答。
至于导演如何完成的这所有文本上的互文,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就不在本文里详细分析了。仅通过开场的十分钟作为我抛的一点点砖吧。
娱乐性的革新
关家永在前作《瑞士军刀男》已经初次显示了他的那种不羁的想象力,直到《瞬息全宇宙》,彻底完成了一次娱乐性上的颠覆。
娱乐性作为电影的一项属性,同样不可或缺。而在电影发展了这么多年的今天,观众太需要一种新鲜感了。
关家永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想象力,融合当下的技术手段,革新了电影现下的那种略显陈旧的娱乐效果。这种革新本身,带领着电影迈出了一大步。
如同艺术电影在镜头语言上对世界的创造,《瞬息全宇宙》完成的是对娱乐性的巨大革新。而这一革新,也必将对以后其他电影人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瞬息全宇宙》,个人评分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