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个共鸣的响指

文摘   2023-05-01 19:33   江苏  
   
                         
就在今天,2023年5月1日,辛爽新剧《漫长的季节》迎来收官。剧中人走完了一整个秋天,我们也迎来了夏日。

如果说前作《隐秘的角落》是辛爽的牛刀小试,那《漫长的季节》便是一次大刀阔斧后鬼斧神工的精巧呈现。这样的剧作,无疑成为了这个春末五月里影迷们的集体狂欢。辛爽也通过这么一部剧作,拉开了与同类型创作者的距离。

国产剧不乏佳作,所不同的是,辛爽之前的那些经典剧作,成功之处是优质的剧本与演员的精彩演绎。不久前大火的《狂飙》,便是演员的表演带来的现象级作品的成功。而《漫长的季节》的成功是一次将形式,结构,文本,表演,视听,融为一体后的成功。这是完全不同的一次成功,是国剧的一次分水岭。

很少有一部国产剧集,会把视听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从第一集的玉米地开场戏开始,整部剧就立下了一个旗帜鲜明的标杆。


在这场戏里,随着摄影机的摇移与上升,一列运输火车,穿过视野里一片绿色的玉米地,进入画面,打破了整个画面的“静”。于是,一幕奇观场景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下一个镜头转入火车内部,交代空间构造与人物,以及只有背影的王师傅。在下一个剪接镜头里,随着镜头的下降,范伟饰演的王响出现在玉米地里。这一上升与下降,看似没有变化的空间,却完成了一次时空的无缝衔接。后面的剧情里,我们会知道,玉米地里的王响便是18年前开火车的“王师傅”。事实上,这场视听还没有结束,镜头继续跟随着王响驾驶的桦林出租车,穿过大片的玉米地,进入市区,镜头在一个高架桥下结束,此时,一列火车从高架桥上驶过,与桥下开出租车的王响,再次完成一次交融。这列火车,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时光,呼啸着穿过屏幕扑向我们,这个漫长的季节正式拉开了大幕。


类似这种视听与文本的融合,贯穿了全剧。甚至在剧尾字幕的编排上,都是一次精心设计出来的形式与文本的统一。


剧尾字幕由右至左的出画入画方式,字幕比例的结构与布局,配合着片尾曲,俨然如同一个个跳动着的音符慢慢划过。这是作为音乐人出身的辛爽在审美上的自觉,同时也是对影像追求上的一种表达。

从电影有了字幕开始,字幕就成了影像的一部分。有追求的创作者,往往会把片头片尾字幕当成与剧作同样重要的部分来完成。比如《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的片头,锈迹斑斑金属质感的华纳厂标,与电影的废土气质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统一。


《漫长的季节》在文本上有两层表述。一层是看得见的叙事层面上的,由王响龚彪马德胜组成,从套牌车撞人事件开始,引出18年前那一段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悲歌。而在另一层隐藏的文本里,是对中国经济腾飞的30年里,体制改革之下,东北成为最大的牺牲品的一次回首与反思。而老年三人组的最终选择与结局,犹如对往昔历史的一记耳光。三人组通过不同的自我牺牲,来成全他者的幸福。王响成全了巧云,龚彪成全了丽茹,马德胜成全了小李。三人的选择,在18年后,对18年前体制对他们的抛弃,发出了回响。

——响亮的响。

在这个漫长的秋季,带着历史伤痕的一代人走向落幕。甚至不只是王响这一代。这伤痕是久远的,影响着下一代的王阳沈默傅卫军们。于是,年轻一代,也走向了不可避免的悲剧。这是所有个体的宿命,时代的牺牲者。一如第一集王响那一句“你这车泡过水啊”,已然注定了龚彪在第十一集必然迎来的宿命结局。

龚彪的宿命,在第十一集里同样有着细节的佐证。如下图⬇️⬇️


除了文本上的统一与表达,整部剧在娱乐性上也完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剧集中的喜剧娱乐桥段,一方面是人物表演,台词,东北地域文化带来的;另一方面,来自于对过往影视的联动,或谓致敬。比如对《隐秘的角落》的台词互动,包括在看守所那场戏里的人物互动;比如对《马大帅》的联动,维多利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甚至马德胜马大帅的首字母都是一样的等等;比如丽茹与龚彪在桦林电影院里对《春风沉醉的夜晚》的调侃。这些娱乐性上的设计,巧妙且能让观众产生会心的共鸣。


甚至在戏外,当天那一集播出后,秦昊在微博发放腾讯会员的举措,都完成了娱乐性的延伸。


《漫长的季节》的成功,是整体的成功,这成功离不开整个创作团队的努力。丁可的配乐,田壮壮的造型指导,班宇的文学策划,都在加持着剧作的最终呈现。

丁可的配乐无需多言,从《踏血寻梅》《暴雪将至》,到《隐秘的角落》,再到这一部《漫长的季节》,每一个作品的原声都是可以一听再听的曲目。


造型元素,在影像上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剧作,对人物,不可或缺。比如在第三集中,蒋奇明饰演的傅卫军第一次登场(如上图),这场戏里的傅卫军,有一个重要的造型元素,即助听器。这个助听器,承载着人物的身份与前史,一个道具,表达了一切可能性。全剧更加重要的一个造型元素,是出租车。出租车,既是全剧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连接整个剧作的载体,甚至最后龚彪宿命的结局,也是由出租车来完成的(如下图)。


班宇作为东北文学作家阵营里的一员,作品虽没有双雪涛那么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度,但提起现在的东北作家,仍然是不会被绕过的一个名字。班宇的文学策划,保证了剧作的文学性。文学性,是一个优秀剧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文学性,才有了《红高粱》,有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了《霸王别姬》,甚至同样因为文学性,李沧东才完成了《燃烧》的影像。同样的,因为文学性,我们看到了这一部《漫长的季节》。

剧名《漫长的季节》取自班宇2022年的短篇集《缓步》中的一篇同名小说,除了这个剧名的关联,还有王阳那一首“打个响指吧”的借用,除此二者之外,全剧与这一篇同名小说没有其他联系。但剧中人物,或可以在班宇的其他小说里找到些许影子。


这些幕后团队的加持,保证了《漫长的季节》在质量上能够经得起观众的审视。

至于演员的表演,不论是影帝加身的范伟亦或秦昊,还是跟随孟京辉多年有着深厚话剧舞台经验的陈明昊,就连饰演配角的蒋奇明,也都有着多年的话剧表演经验。哪怕是李庚希饰演的沈默,也没有在表演上拖众人的腿,甚至有一定的闪光段落。更无需提那些绿叶似的其他配角,包括友情出演的任素汐。


而第十二集出现的中年沈默(由张静初饰演),则完成了整个剧惊艳的压轴演出。在经过了观众10天的追剧,且从未在演员表里出现的张静初,在最后一集的出现,意味着这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一出对《七宗罪》形式与技巧上的致敬。只要看过《七宗罪》,便会永远记得大卫芬奇在影片最后埋下的凯文史派西这个巨大的包袱,犹如辛爽在这个剧里对张静初匠心独运的精心设计。张静初的压轴出现,有着惊雷般的戏剧作用。


摄影上的审美与技巧,前面已经提过。再举一个简单例子来看分镜与构图,在第十一集,马德胜前往松河调查沈栋梁。马德胜在沈默的屋内喝水,目光落在了暖水瓶上,镜头再转到对沈栋梁产生笃定的确认,这场戏并不是一个镜头完成的。这里面先做了一个镜像里马德胜喝水时表情的铺垫,之后才转到拿起暖水瓶倒水。这种细微的处理,恰恰才是真正属于影像技法的使用。这些细微的技法处理,叠加出来的就是整个剧的影像呈现。


类此的影像细节还有很多,诸如第一集中拾荒的老太婆面前的易拉罐,第一集将结束时王阳在学校门口的转场,等等。


我们所看到的高质量影像,就是在这些细节的一点一点堆砌之中,逐渐塑造出来的结果。

辛爽用一部《漫长的季节》为这个劳动节开启了国剧新纪元。

至此,国产剧集便不再是只属于茶余饭后,不再是只属于我们的父母,不再是只属于粉丝,而是也可以只属于影迷的。




罗夏公社
永不妥协,即使面对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