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后假日》作为英国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长片处女作,可谓一部杰作。
导演夏洛特·威尔斯在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这一背景也是《晒后假日》的创作基础。2015年,夏洛特·威尔斯拍出了她人生的第一部短片《星期二》,这个短片便是《晒后假日》的缘起,而《晒后假日》便更像是《星期二》的plus版本。
《晒后假日》通过土耳其的四天假日里细碎的影像,以及打乱的时间线索,完成了女主人公对父亲的追述。而在电影之外,也是导演对父亲完成了一次影像追忆。
这是一段童年往事,更是一场成年悼亡。
影片提供了两种影像:一种由女主角苏菲和父亲拍摄的DV影像构成,属于家庭影像的这一部分趋于真实;另一种是由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用35mm摄影机完成的影像,在电影中,这一部分影像趋于想象。
在影片的开场,由一段DV拍摄画面开启(如上图),画面定格后,在空白处有一个人物的朦胧剪影,这一剪影中的人物在影片的最后那一场顺时针摇移镜头里才清晰出现,完成了首尾呼应。只是开场的这一段很隐晦,直到最后成年的苏菲进入画面,才会让观众意识到这一伏笔的存在。
在这段开场的DV画面定格之后,是一段画质受损的画面(可看到明显的类似马赛克图案的影像,如上图),夹杂着一些类似舞厅的频闪画面,这段影像,在后面的影片中,将会被一一呈现。
基于这样的基础,唯一可以让女主角看到关于父亲的生前影像(DV拍摄的视频)由于时间原因,逐渐在被损毁。于是在电影里,我们才可以看到一些并不属于女主角视角里的父亲被出现,比如刚到土耳其那一晚父亲在阳台时的吸烟,比如苏菲上台唱歌后父亲走入黑暗中的大海,比如父亲坐在床沿的背身抽泣。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成年苏菲在面对父亲离去后,对父亲生前追忆中产生的想象情境。彼时的父亲,与假日里开朗快乐的形象判若两人,是苏菲在追忆往事时对父亲的重新理解。
四天的土耳其假日,浓缩的却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深刻的爱与悲伤。这四天,改变了女儿的一生,同时也是父亲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影片中DV这个媒介的使用,同样是对时光记录的一种表意符号。
《晒后假日》不同于其他悼亡或童年回忆的影片的地方在于,仅通过对这四天假日的回溯,来窥见父女的一生。
见微知著。
影片大量的留白,以及细节暗示,就像烛火燃尽后飘散在空气里的轻烟,虽淡,却隽永。
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的就是这种可供咀嚼与回味的影像记忆。
这些影像背后的隐喻,才是每一个电影观众真正爱上电影的缘由与初心。
希望读完这段文字的你,也会喜欢这一部《晒后假日》。
#《晒后假日》,个人评分: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