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祝大家五一快乐!
本期共读,我们选择四篇中短篇小说,来一起度过五月的上半月。
铁凝说,短篇小说写情绪,中篇小说写故事,长篇小说写命运。
故事,是每个读者都很看重的一部分,而中篇小说,在故事方面,由于篇幅原因,较之于长篇,会有更多的留白与余韵。阅读中篇,便是在余韵中咀嚼,回味,引发想象。好的中篇,一样会带来酣畅的阅读快感。
五月小长假,身心放松的时刻,不妨拿起书本,在夜晚,在茶余,我们一起看看他人的故事。
第一个中篇由共读书友@阿卢推荐,冯至的《伍子胥》。小说创作于1942年,这一年,世界反法西斯进入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无比艰辛的一年。这一年,日军大范围展开“三光政策”,在饱受摧残的河南战场,更是发生了历史上惨重的饥荒,饿殍遍野,而南京政府却装聋作哑,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求生之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冯至以春秋笔法书写伍子胥的逃亡,来映照当时世人的人生困境。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而小说《伍子胥》便是能够最好的呈现冯至诗化语言与浪漫主义情怀的代表作品。
后三个中篇分别为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叶广芩的《老虎大福》,以及《山鬼木客》。
与山有关的故事,总是迷人又充满野性。
三篇小说均发生在山岭之间,《马嘶岭血案》发生在充满了神秘气息的神农架,描绘了一场血案的发生过程。该小说曾获2004年年度人民文学奖最佳中篇小说。
秦岭,分隔中国南北。秦岭不仅是南北地理位置上的分界,也是南北方气候、资源差异的分割线。秦岭山脉的自然生态,孕育出了生物的多样性。秦岭对季风的影响,改变着华夏文明。而发生在秦岭里的故事,流淌在一个又一个作家的文字长河里,不间断的流传。陈忠实,贾平凹的小说中,都能看到秦岭的身影。贾平凹甚至多次以秦岭为主题进行书写,诸如《怀念狼》《山本》《秦岭记》等。
《老虎大福》与《山鬼木客》便是重要的秦岭故事。作家叶广芩不仅擅长京味小说,在她的知青生涯里,对秦岭的体验,更是她整个人生重要的一段历程。而在与这段岁月有关的文字里,她留下了很多和动物有关的秦岭故事。除了本期共读的两篇,《长虫二颤》《猴子村长》《黑鱼千岁》都是极为优秀的中篇小说。
共读流程依然与之前一致,感兴趣的可以点击蓝字链接了解一下。
共读时间:5月1日-5月15日
共读顺序:《伍子胥》《马嘶岭血案》《老虎大福》《山鬼木客》
共读入口,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
上期共读的书籍《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部分群友们的反馈如下:
@chara
复调音乐的特点在于多声部、多层次的交织与对话,蛮符合巴赫对生命的理解,所以菲利普练习《哥德堡变奏曲》也是想尝试去了解记忆中的母亲,甚至希望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这本书最喜欢的一段话“悲伤就像天堂的以太,就像可燃物的燃素,宇宙间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物质,无处不在,亘古不变,只有我们被迫凝神思考死亡的时候,才会对我们显现。悲伤会碎裂成微小的粒子,附着在一切事物上,揉进我们体内,犹如街道上的灰尘一样潜入我们世界的沟壑深处,成为无法去除也清扫不掉的顽垢,但我们将学会与之并存,学会适应这种无处不在的混乱。”像极了巴赫的一生,充满了复杂与矛盾,却又在矛盾中找到了和谐与统一。给译者加鸡腿,文美!
@liu
平均一天一小时。
可能是没学过乐器吧,对音乐的部分不太感兴趣,描写母亲的地方比较有共鸣,作者母亲的性格和我的父亲有点类似(情绪化,温柔暴躁轮番切换吧就是)以前也会觉得怎么摊上这么一个……现在觉得父母也是人,人无完人吧。也就释怀了。
为人父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极大的耐心爱心和奉献精神,在要孩子之前还是考虑清楚再生比较好。
@浅秋
我对音乐的认知,最多来自于年少时的音乐课,对音乐的热情止于民谣,而它们只是工作或休闲时的BGM。而现在,应该是最近这段时间,循环播放的是巴赫的《恰空》、《哥德堡变奏曲》,这一切是为了《复调》。
作为一个准乐盲,选择阅读《复调》无疑是有挑战的。然而,这并不是为了重拾什么舍弃已久的梦想。事实上,它更像重新检验生活的一种途径,给生活施加一些压力,看看还剩下哪些事物依旧重要。我想知道内心蛰伏的东西是否还能卷土重来?荒废已久的早年思维习惯是否还能重新建立?还有我是否还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过程并不顺利,不能听懂巴赫,也不能很领会作者对其专业解读。然而我还是为之着迷,甚至把这本书推荐给了闺蜜。因为时常会猝不及防地被文字中的优雅、悲伤、恐惧、痛苦深深的击中。当作者将灵魂深处最隐秘的角落,一层层的剥开,赤裸的毫无保留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你会在字里行间惊讶地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个从来不敢站在众人面前,一度小心隐藏着的另一个自己。你开始跟着作者重审这些年的孤独、惶恐、悲伤、痛苦;你感动、震撼,你反复读那些文字,循环听那些音符,那些永远无法用语言文字来精准描述的生命之恸和巴赫,在朝夕相伴中与你渐渐熟悉,慢慢和解。
诚如作者所言:无论生命还是巴赫,它们精彩的穷尽一切,美的毫无破绽。推荐《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
@罗夏
很好的一本书,通过一场音乐之旅,来悼亡母亲的离去,与母亲和解,与自己和解。在一场悼亡中,探寻出音乐的意义,以及生命的意义。
肯尼科特的母亲一生郁郁寡欢,对待子女尖锐、刻薄甚至歇斯底里。阅读过程中,一次次的会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她们存在着众多的相似点。借由本书,我也更多的去思考母亲生活里的真相与成因,并更好的去理解这一切。
译者王知夏的译后记,读来也是不胜唏嘘。
感谢肯尼科特,以及译者王知夏。
重要的事情发两遍!共读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