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必修课

文摘   2024-04-15 00:54   江苏  

#作家史铁生#


终我们一生,有一个问题是永远无法避开的,即死亡。如何面对死亡,也就成了所有人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在史铁生去世十四年后的今天,他在互联网翻红,成了新一代年轻人的互联网嘴替。史铁生在世只有短短四十年,但给我们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财产,即他对生命的思考。这个从地坛走向世界的作家,在他的笔下,通过地坛,通过《病隙碎笔》《务虚笔记》《对话练习》,一次次的问诘生命。年轻人在史铁生的笔端,找到了共鸣与人生的真相。


面对死亡,我们有太多的不可知,不可控,不可解。但我们还有阅读。


阅读死亡,可以让我们经由他者,了解死亡,思考死亡,面对死亡。


#《弥留之春》截图#


直面痛苦不会让我们更痛苦,因为痛苦已经在那里。就像《弥留之春》(2012,法国),送别患病母亲的那一天,终会到来。


远离与背过身去,并不能改变既定事实。就像《一一》(2000,中国台湾),真实的面对人生,才是生活的本质。


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告诉我们:不要放弃真实,这点仅有的真实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积极的面对这一天的到来,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一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是一个必将降临的重大节日。


本期共读书籍,选择的是普利策奖得主,资深古典乐评论家肯尼科特的作品《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


在书中,面对母亲的将死,肯尼科特回望一生,借由巴赫名作《哥德堡变奏曲》,来探讨死亡。在巴赫的乐符与作者的现实生活对照中,共谱出一曲互为映衬的人生复调。



上一期我们的共读书籍是白先勇的《孽子》,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伴随着主角们经历了60年代飘荡在台湾主流世界之外那个群体的一段生命历程。


我们的共读小群体,与小说中的“公园F4”(共读群群友语),在这半个月里,碰撞出了层出不穷的感动与叹惋。


@大鱼

看了好多遍《游园惊梦》,再看这本,简直不能相信是同一个人写的。我打了比方:《游园惊梦》是精致的、梦幻的,像林黛玉写出来的作品,而《孽子》是直接的、粗俗的像喝醉后的焦大,直接把浮华世界的另一面翻出来给众人看!有点不太能想象以白先勇的出身如何写出文中的很多文字,很多市井俚语、脏话……不断纵向横向反复切割的写法,把社会对边缘人的看法揭示出来:无论高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把有同性恋的孩子当作孽子,正是因为父母家庭对孩子的期许,这种心理落差让家人不能接受,即使是放到现在……,因为现在心理学课本里,同性恋还是划分到性心理变态中!就像郭老爷子临终前问阿青的话,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亲?然而最后阿青也没有去看父亲,不过是坚持了本心!


@雷森斯坦森

这应该是第一次认真地阅读一本描写同性恋的书籍,在此之前也只看过几部关于同性恋的电影,对这个群体不甚了解,而且保持距离。所以一开始阅读的时候,心态是好奇占据上风,甚至有种居高临下审视的错觉。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公园大门缓缓拉开,各色鲜活的生命出现在眼前,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的苦难艰辛,与常人无异,甚至更为艰难,因为同性之间的禁忌,把他们放逐到主流社会的边缘,让他们只能在黑夜的掩护下,聚集在公园小小的角落,抱团取暖。

然而即使在这种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的局面下,每个少年都在积极地努力地生活,成长。他们无一例外是被抛弃、被虐待、被遗忘的人,但也无不内心善良、单纯。我都快忘记了,他们也只是十几岁的少年,却被迫与父亲对抗,与主流社会对抗,与传统对抗,没办法,只有逃避,只有内心最深处的一点执念才能寄托这无处安放的灵魂。(愿老鼠有数不清的派克钢笔。)

这一群青春鸟也许就是《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吧,只能一直飞,努力地飞,勇敢地飞。

同性平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liu

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第一次了解到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边缘求生存和认同真不容易。祝福他们。


@fancychen

读完了整本书,了解了一个不同的群体,战后特殊时期长大的军人后代,处境尴尬又艰难,用自己的方式卑微的生活着,也许很烂,但在最后送行傅老爷子时,却都是有情有义的人性光辉,好看!


@明月晓君

我本来想整理一下思绪,写几句完整的想法,还是一直没静下来。看了这个书,脑子里回响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为什么要这样?”


这是来自很多人身边普通世界的质问,不仅仅是傅老质问傅卫、阿青的爸爸质问阿青、王夔龙的父亲质问他,我们很多人都会面临不被认同、不被接纳的质疑。然而世界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


同性恋这个视角是独特和尖锐的,但是很多普通人也有类似的困局。一种人生不被普罗人生认可接纳,一个人的想法不被家人认可接纳,相爱相杀,这是心之间无法逾越的隔阂。

“我爱你深”和“我为你好”的矛盾,“我为你痛惜”和“你的痛惜让我痛心”,爱我却不能理解我。隔阂,摩擦,伤害,逃离,疏远,心痛…负循环。


所以他们才会用近乎堕落的方式,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


@浅秋

这是一群因为性取向不同,而被斥为孽子的孩子们。

他们被父辈放弃、驱逐,被社会唾弃、排斥。他们终日惶惶,四处流浪,在黑暗的掩护下栖在台北新公园的莲池旁,相互舔伤,相互取暖。卑微、肮脏、绝望是他们统一的标签,可即便低到沉埃满身是伤,他们仍内心柔软,努力向着光的方向。

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孽子”吧,应该也有许多的“台北新公园的莲花池畔”,希望世人多些善意宽容,许他们“桃花源”、“安乐乡”。


@Chara

安乐乡没安乐,快活谷不快活。一群长着翅膀的青春鸟,还未长大就被赶出巢穴,不停地飞翔。只是这世界之大,却无他们一丝落脚之处。注定要隐藏,流浪,躲避,直到老得飞不动,在某个发霉的散发着臭味的角落死去。谁让青春鸟不自由?谁让青春鸟无家可归?谁让青春鸟昼伏夜出?是你是我,是他。


@罗夏

第一次阅读以同性群体为主角的类型文学作品。初读时未能完全进入,然而在一字一字的读下去以后,这个发生在“黑暗王国”“蕞尔小国”里的故事,以及其中的少年,都逐渐的鲜活出现于眼前。

在白先勇倾注了巨大情感的文字之下,描绘出的这群边缘群体从公园走向安乐乡,最终伴随着安乐乡的倒塌,少年们告别彼此,分道而去,完成成长。

小说里的主角们,无根之萍一般飘荡于被主流世界不接纳的公园角落。他们无法属于白日,于是他们出没于夜晚。这也就注定了矗立于世人眼中的“安乐乡”必然会走向崩塌。“安乐乡”的结局,作为一个强烈的符号表意,隐喻了这一群体无法在光明正大中生存于这个看起来美好的世界的现实处境。而正是这一群作为文学作品里的经典设定——“很苦很善良”(许子东语)——的孩子们,恰恰在时刻传递着真善美的温暖,与道貌岸然的主流世界形成强烈反差。

他们用尽一生的力气,抓住他们执著之物,不离亦不弃。弟娃之于阿青,百宝箱之于老鼠,樱花梦之于小玉,完整的家之于吴敏,阿凤之于龙子,傅卫之于傅老爷子,等等。他们终其一生,依靠着这点执念,顽强抵抗着这个对他们并不友好的世界,抱团取着暖,哪怕很微弱。


感谢以上群友提供的阅读感受,以及在这半个月里一起完成阅读的朋友们。在这下半个月里(4.16-4.30),我们将继续共读,与作者肯尼科特一起,发现进入生命审视生命的另一个角度。


生命入口:



罗夏公社
永不妥协,即使面对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