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 陈扬乐等:旅游能带给人们生命意义感吗? ——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研究

文摘   旅游   2024-12-03 08:01   北京  

旅游能带给人们生命意义感吗?

——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研究

陈扬乐, 李佳霏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摘 要]生命意义感是人类活动的关键引擎,有意义的生活是幸福的最深层次含义。文章以人们踏上旅途寻求生活的意义这一现实现象为切入点,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生命意义感范畴引入旅游研究视野,以相关网络游记与社区问答文本为材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最终提炼出“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这一核心范畴,对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过程与一般路径作出理论解释。研究发现:1)旅游者以具身实践的方式主动地构建生命意义,具身实践是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来源;2)旅游者由审美体验中的自我超越激发生命活力,自发地觉察生命意义;3)旅游者通过自我反思这一内省过程形成对世界与真实自我的深刻理解,不断地追寻生命意义;4)旅游者通过自我认同的强化实现自我价值的确认,进而真正地肯定生命价值;5)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时,人们通过回忆与回味重新赋予旅游体验以新的意义,个体生命状态的转变是旅游积极人生意义的一种体现。文章创新地构建出旅游世界中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模型,对人们在旅游世界中获取生命意义感的顿悟时刻进行了深入解读,丰富了旅游体验的研究内容,深化了现有研究对旅游积极效应的认识,为深入理解旅游的意义提供了新思考。


引言

有意义的生活是幸福的最深层次含义,相较于快乐,意义感为人们带来的影响更为深刻与持久[1]。生命意义感为个体指明了生活的方向与目标,使个体拥有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感与自我价值感[2],是人生的重要体验。然而,人们在烦忙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生命意义感匮乏。世俗事务和职责等的束缚以及劳绩和名利等的困扰使人们陷入空虚与焦虑,感到身心疲惫与不自由[3]。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人们会产生调整生命状态的动机[4]。因此,“生活在别处”成为对异化日常生活的一种诗意抵抗[5],旅游也成为个体寻找新的生命体验以对抗生命意义虚无的途径之一[4]。生活中不乏人们踏上旅途寻求生命意义的现实现象,尽管旅游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但并非每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能担此重任[6]。该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暗示着旅游与个体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反映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旅游能否为人们带来生命意义感以及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过程和一般路径如何等。

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就旅游的意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如从现象学视角,对旅行的意义进行阐释[7];从存在主义视角,探讨背包旅游体验在赋予个体自由上的意义[8];从身体视角,刻画徒步旅游者实现自我完善与成长的个体生成过程[9];从微观层面的日常生活出发,反思旅游在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价值上的作用[5];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揭示旅游对人存在于世的意义[10];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探索旅游在强化个体积极人生体验、提升主观幸福感与培育个人积极心理品质上的积极效应[11]等。然而,旅游学界对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十分有限,还未形成有力的解释性概念和本土化的理论模型以揭示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过程与一般路径。而对生命意义感的探讨是理解个体如何在旅游中获取最深层次幸福感的关键,对深化旅游体验的意义、探索旅游者心理层面的内在规律以及增进旅游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基于此,本文搜集了相关的网络游记和网络社区问答文本,遵循扎根理论方法开展探索性研究,重点考察两方面内容:一是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来源、获取过程与一般路径;二是个体在旅游中获得的生命意义感对其日常生活世界存在哪些远端影响,即旅游的意义如何体现在旅游者的日常生活中。本文尝试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生命意义感范畴引入旅游研究视野,拓展旅游效应的研究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旅游活动在个体层面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原创性概念的提出与本土化理论模型的构建丰富旅游体验的研究内容,并为旅游业增进社会福祉与提升公民深层次幸福感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1 文献回顾

1.1 生命意义感

生命意义感是人生的重要体验,其获取与维持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12-13]。Frankl 最早将生命意义研究由哲学领域引入心理学视野[14]。他认为,人们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生命意义与生命的终极目的有关,关乎“人为何而存在”(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这一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该问题是“现代客观主义科学方法论所无法触及的”[15]。而生命意义感强调个体所感受到的最重要的、个体本身的、具体的价值,以及个体对生活目的或人生重要事件的价值体验[13]

生命意义感包含重要性、目的性和一致性3 层含义[15],具有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两个维度,其中,前者指个体理解自己生命的含义,认识到自己生活中的目的、目标和使命,强调结果;后者则是个体为构建或强化对生命含义和生活目标的理解所付出的努力,强调过程[16]。与上述结构相对应,学者们开发了生命意义问卷[16]、生命意义感三维量表[17]等测量工具,为生命意义感的心理学实证研究拓宽了道路。本文认同Steger 等对生命意义感的定义,即生命意义感是人们理解和领会自己生活意义的程度以及对自己生命的目的、使命和首要目标的觉察程度[16]。据此,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对个体存在意义和对其生活重要性及目的性的感知与追寻。

随着心理学对生命意义感研究的不断深化,生命意义感的功能、来源和产生机制已逐渐清晰。从功能上看,生命意义感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心理资本[18],与积极心理功能密切相关[19],是个体生存的重要保护因子[20],有助于个体积极应对与适应生活中的困境[21];在社会层面,生命意义感有助于焕发个体的集体主义大局观,使其践行亲社会行为[22]。长期缺失生命意义感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更可能通过互联网的过度使用来实现病理性补偿[23],增加了“空心病”[24]与抑郁的风险[20]。生命意义感不仅在心理问题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个体实现幸福生活也至关重要。生命意义感能够预测个体的心理幸福感水平[25],其拥有意义感维度,对主观幸福感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6]。而且,生命意义感还是真实幸福感(authentic happiness)的重要组成元素[27]。真实幸福感的概念由积极心理学之父Seligman 在对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要素进行整合与重新反思的基础上提出[28]。他认为,幸福的生活分为愉悦的生活、充实的生活与有意义的生活3个层次,意义感不仅是拥有最深层次幸福生活的标志,也是个人实现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7]

如何获得生命意义感,进而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们关注的重点[29]。Frankl 提出了获取生命意义感的3 种途径,即借由创造性价值获得工作的意义、借由体验性价值获得爱的意义以及借由态度性价值获得忍受苦难的意义[14]。已有研究也证实了创造力[30]、与亲人建立的情感联系[31]和创伤后成长[32]对生命意义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生命意义感的来源与个体过去的学习经验以及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关,且因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异[19]。Kaufman 将生命意义源定义为个体在人生过程中借以获得意义感的具体生活事件[19]。中国文化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源主要包含社会关注、自我成长、关系和谐、生活享受和身心健康5 个方面[19]。由于旅游在上述5 个方面均发挥着积极效应[5,9,33-34],可以推断,旅游作为个体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具备成为生命意义感来源的可能。

为了理解人们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过程,心理学家从不同侧面提出了生命意义感形成的理论模型,如寻找意义模型[35]、应对与成长模型、生命意义构建的整合模型和以满足基本心理需求为核心的生命意义构建模型等[29]。已有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上的启示,但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下的心理与行为特质是非常态的[36],个体在旅游情境中构建的情境意义感也有别于一般意义感,因此,现有的心理学理论框架在对旅游者心理的解释上存在局限。

1.2 旅游与生命意义感

人们不把旅游看作纯粹的消磨时间,而是借助旅游发现意义[37]。从日常生活世界到旅游世界的跨越在本质上是一种心境的转换[38],旅游者心理水平的改变与心理状态的调整通常是旅游更为积极的人生意义所在[39]。已有研究对旅游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关系的探讨主要围绕此在的存在意义、体验的意义以及休闲的意义等话题展开。

首先,旅游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有助于更直观地展示此在的存在意义[40]。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并无先决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出价值[4]。也就是说,人生的价值是在行动中实践而出的。不甘沉沦于世、寻找生活的意义、释放与找回自我便是旅游的动力和源始[10]。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于烦忙状态,难以寻得诗意所在[10],而当旅游者进入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崭新世界时,便开启了人生波谱中的一个特殊时段[39]。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卸下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角色,避开繁重的生活责任,遵循内在动机与个人情感行动,进而体验自我的回归[38]。人们还可以在旅游这个自由的时空中探索与日常生活世界中不一样的自我,并构建出新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意味着自我定位与对存在意义的确证,关系到个体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及其对生活意义的把握[8]。由此可见,人们可以在旅游世界中体会本真的自我,感悟存在的意义,提升生命意义感。

其次,旅游体验能够促使旅游者反思和重新审视生活的价值与意义[5]。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是一种媒介,体验才是其根本目的[41]。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既有感官欢娱,也有精神享受;既有依附于事物表面的观察,也有沉湎于理性世界的沉思[39]。从内容上看,旅游体验可以分为世俗体验与审美体验[39],其中,旅游审美体验具有纵向上的层次深度性。有学者结合背包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将旅游审美的最深层级归纳为反思体验[8]。反思体验为旅游者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旅游者在这一内省过程中由外在景观推及自身,加深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并触发对人生道理的体悟。从载体上看,旅游体验发生在非惯常环境下[42]。非惯常环境隔绝与摆脱了原有的环境要素,为旅游者提供变换人生角色、塑造与实现自我的机会与生命意义的刺激与参照,人们能在这一环节中调整生命的状态,体验生活的不同乐趣,获得滋养其生命体的更好的物质和精神养料[4]

最后,旅游还是休闲方式的一种,休闲具有生命意义层面的价值意蕴。休闲使人在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质并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43]。休闲不只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决定了日常生活的意义,它体现了日常生活中人之“成为”和“存在”的价值[44]

总之,旅游具备触发生命意义感的可能,是生命意义感的来源之一。但学界对于二者间关系的把握还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对于生命意义感的探讨也只是零散地嵌入相关研究中,系统性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路径尚不清晰,故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探索性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 2020辅助资料编码与分析。扎根理论提倡从经验材料出发自下而上地构建理论[45],适用于对尚未被完全了解的现象或概念进行探索且强调对过程的关注[46],与本文的研究问题相契合。本文遵循价值中立的科学准则,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所研究的现象完全不干预,力求解释事实的真相,一切“让事实说话”[47]

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相比于访谈,网络游记是旅游者自发形成的素材,将其作为分析材料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对旅游者真实内心世界与细致旅游体验过程的窥视[48]。本研究的游记文本材料来源于马蜂窝和穷游网平台,网络社区问答作为补充材料(来源于新浪网和马蜂窝)。网络游记素材采用关键词筛选-条件筛选-人工筛选的策略进行过滤。具体过程如下:1)以“生命意义感”“生命的意义”“人生意义”“生活意义”“寻找意义”等为检索词进行关键词筛选;2)将内容不详实,首或尾缺失,重复或含广告、推广等信息的游记文本筛除;3)经过阅读与组内讨论,保留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文本材料,用于编码分析。

遵循扎根理论的理论抽样原则,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同步进行资料编码与分析。理论抽样并不追求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代表性及广度,而是以发展类属、理论构建为目的[47],体现了扎根理论的灵活度与开放性。当新增材料中没有新范畴或新关系产生,则认为资料达到了饱和,便停止收集新素材。本文最终获得网络游记21篇(编号为Y1~Y21)共86 325 字,以及新浪网社区问答文本(编号为1W1~3W52)与马蜂窝社区问答文本(编号为M1~M38)30 224字,具体信息见表1和表2。

表1 网络游记基本信息
Tab.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online travel blogs

表2 网络社区问答基本信息
Tab.2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online Q&A




3 范畴挖掘与模型构建

3.1 开放式编码

首先对文本资料进行逐字逐句地阅读与检视,按照贴近材料的原则提取文本中自然浮现的意义单元,将其作为原始符码,或对其命名形成建构符码,构建符码对原始符码起归纳与概括的作用。随后根据语义与逻辑关系,将反映同一现象的符码归类、整合,聚拢在同一类属之下,并对各类属进行抽象命名,舍弃与研究主题无关或自身无鲜明意义的符码。经过3 次编码和多次对比修正,最终提取1380个意义单元,抽象出15个下位范畴,分别为:身体移动、感官调动、沉浸其中、情感交织、人际交往、文化交融、身心一体、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认同、寻求意义感、拥有意义感、原本的生命状态、激活的生命状态和调整的生命状态。

3.2 主轴式编码

本阶段的目的是厘清子范畴之间的相互关联与逻辑顺序,将开放式编码中相互独立的子范畴进一步归类,形成主范畴。将开放式编码阶段形成的范畴带回资料现场进行分析,通过时间先后、语义、情境和因果等关系建立有机关联[47],最终发展出6个主范畴,分别为:具身实践、自我反思、自我认同、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感、生命状态的转变。开放式编码与主轴式编码过程如表3所示。

表3 编码过程
Tab.3 The coding process

3.3 选择性编码

依据主范畴的基本涵义与其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出能够串联与解释旅游者如何获取生命意义感的故事线,即旅游者作为创造生命意义的能动性主体,以“具身实践”的方式获取意义生成所需的身体经验,主动地构建生命意义;以“自我超越”的形式自发地察觉生命意义;以“自我反思”的途径不断地追寻生命意义;以“自我认同”的强化真正地肯定生命价值;最终由生命意义的生成,实现“生命意义感”的提升。借助上述对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的领悟过程,旅游者实现了由原初的困惑、空虚到感恩生活、珍惜生活的“生命状态的转变”。根据以上故事线,本文将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过程理论化为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以此作为核心范畴。该核心范畴对各主范畴起到统领作用,且与各主范畴密切联系,共同组成有机整体。

为了检验理论的饱和度,再从马蜂窝网站收集新的游记3 篇(共计13 049 字)进行编码,未发现新范畴与新关系,编码的结果支持选择性编码的结论,从而认定理论达到饱和。围绕核心范畴和故事线,构建起旅游世界中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模型(图1)。

图1 旅游世界中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模型
Fig.1 The model of meaning-making process in tourism world




4 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

4.1 生命意义的来源:具身实践

意义是行动者与环境互动、对话的产物,构建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之上[49]。具身实践便是旅游者经由自我身体与旅游世界发生交互的方式,其间各要素相耦合,共同组成统一的、整体性的体验,作为旅游者生命意义的来源。具体来说,旅游者以“身体移动”摆脱惯常环境,唤醒身体意识,进入旅游世界;以“感官调动”获取直接经验,塑造感官记忆,综合把握旅游世界;以“沉浸其中”感受物我交融,获得畅爽体验,置身于旅游世界;以“情感交织”体会感性自我,实现情感升华,沉醉于旅游世界;以“人际交往”了解他者经历,更新自我认知,理解旅游世界;以“文化交融”邂逅异域文化,触发自我省察,体悟旅游世界;最终获得“身心一体”的心灵顿悟,推动自我重构,实现旅途意义的生成。

身体移动。通过身体移动,旅游者由日常生活世界跨入旅游世界,脱离了日常环境与社会关系,暂时将生活与工作中的烦恼与琐事悬置,实现了生活环境与个人心境的同时转变。“旅行的行走中,摆脱个人成长和生活环境的拘囿和限制,了解到异域的人的生活方式,才知道生活不止一种可能和一种样子,人可以有很多活法儿。”(1W2)在行走的过程中,旅游者唤醒了身体意识,感受到久违的身体存在。部分旅游者在徒步体验中赋予“崎岖的道路”以“艰苦人生之路”的象征意义,“在路上”的流动性实践启示旅游者加深对人生事件的理解。“这不正如人生吗?人生在世,总是会遇到各种艰苦的‘路’……回看这‘路’,崎岖但风光无限,也不枉努力了一场。”(Y11)由此可见,旅游者将具身实践视作一种重新建构主体的方式[8],人们能够在活动的、鲜活的生理性体验中体认世界,并感悟生活,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便由此产生。“攀登山岳、游览江河、造访古迹,对祖国河山和悠长过往的赞叹,让你发现生活的美好,感悟生活的意义。”(M2)

感官调动。身体是联结旅游者自我与旅游世界的通道[50],也是旅游者与外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基础。借助眼、耳、鼻、手、口等感官,旅游者形成了对旅游世界的综合把握,并获取了意义生成所需的直接的、第一手的身体经验。通过感官调动,旅游者将旅游世界嵌入身体中,转化为深刻的感官记忆。“感官上的体验和记忆都是刻在身体里的,再次有相同感受出现的时候,会本能地唤起这段记忆。”(Y7)沉浸在感官享受之中,旅游者仿佛感受到了“生命的净化与升腾”。“置身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感受着清新的空气和水草的味道,仿佛生命在净化、升腾。”(Y19)感官调动不仅是浸入体验的前提[9],也是旅游世界中顿悟时刻发生的基础。它使旅游者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直观把握,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旅游者对于生命意义的自发性思考。“在星空下我们探讨着人生的意义,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但还是很惬意。”(Y2)

沉浸其中。旅游者将身体置于旅游世界之中,形成“具身-嵌入”的循环认知系统[52]。对眼前观赏对象的专注使得旅游者重新建立起与自然、社会的亲密联系,加深对生活事件的理解。“看着对面的宏村和云雾缭绕的山,我们安静了很久,世界仿佛只剩我们两个人,对生活、人生也感慨颇多。”(Y8)旅游者沉浸于旅游世界,感受自我与当下情境的融合,在与外物达成契合的状态下获得对生活和人生的直接感受与顿悟。“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一起置于途中,景色融合,物与我皆忘也……短暂地从生活中抽离,你终于可以换个心境,换个角度去审视你的生活,感悟你的人生”。(1W11)

情感交织。身体是与情感联系最紧密的空间尺度,也是各种情感建构的场所[51]。当旅游者踏入旅游世界时,便进入了由感性主导的情绪交错场。从情感唤起阶段的“激动、兴奋、紧张、期待”,到情感享受阶段的“愉悦、不舍、沉醉、平静”,再到情感升华阶段的“幸福、自豪、难忘、感恩”,丰富的情感变化使旅游者沉醉于旅游世界之中。情感的宣泄也使旅游者体验到了自我的回归与生命的本真。“乞力(乞力马扎罗山)登顶的时候毫无征兆地眼泪汹涌……见到小狮子兄弟扑着玩耍的时候心里会有浓浓暖意……豹子突然临空跃起的那一刻,盯着那舒展的线条,我竟然鼻子会酸……再被生活感动一次,再一次泪眼婆娑地拥抱生命的本真,再一次找到为了某些意义不计代价的勇气。”(Y16)旅游世界中人们寻得生命意义感的顿悟时刻也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体会来自身心的感动。当你走在大自然当中,你会为自己而感动,而骄傲,甚至自豪……”(Y13)

人际交往。在旅游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去除了社会角色扮演的成分[53],不再被功利的价值观念所主导[5]。人们依据主观意愿结交新朋友,以真实面目相待。“人与人之间相处其实真的可以很简单,不用那么多的复杂思想。”(Y5)他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与人生观念等为旅游者提供了生命意义的刺激与参照。通过不断地将他者经历与个人生活相对比与联系,旅游者更好地理解了生活事件并确立起新的生活目标。“我们坐着开始聊天,分享这次旅行的感悟和收获。通过交流,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丹妮送给过我一句话,‘找到自己,忠于自己’。到现在我还贴在墙上……今年,我想我能够好好地忠于自己。”(Y5)人际交往为旅游者提供了内化他者经验与更新自我认知的机会,促使旅游者以不同视角看待人生。“谢谢她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让我知道,只要梦想在远方,脚下的路再难便也不觉得难了……”(Y20)由此可见,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可能发生在旅游者与他人的交往之中。

文化交融。旅游使人们从熟悉的文化环境中解放出来,把异地的文化元素引入自己的生活。与异域文化的邂逅能够触发旅游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省察。“当你面对不同地方的生活状态,感受风土人情时,就会去试着理解与感受当下与自身固有生活状态的反差。”(3W16)文化交融不仅使个体放下固守的文化背景、观念与偏见,从而拓宽与丰富世界观,也为旅游者创造了内在的丰富性与自我的价值感。“当你抵达一个地方时,你能感受到来自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1W1)通过了解异域文化,一些旅游者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去观察”生命,并由此获得了一种看透生命意义的顿悟时刻。“藏族人民对亲人的逝去没有那么多眼泪,因为信仰的力量,他们明白生命的终点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起点……用心去感受,看透生命的意义。”(Y21)

身心一体。旅游体验可以补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匮缺,让其在与体验对象相观照的过程中涤除烦恼、净化内心与提升境界[9],进而产生身心一体的心灵顿悟。“徽州对我最大的吸引点就在于厚厚的文化历史沉淀感,这种沉淀感总觉得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Y8)心灵内嵌于一个活跃的、与外界相关联的身体中,心灵、身体与外部环境这三者形成一种紧密的耦合[54]。旅游者用内心深处的触动化解了自我与世界的隔阂及对立,体会到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从而获得新的生命认知与启迪。“走了很多的地方,也遇见过很多不同的人,然而只有这次直触心灵,让我体会到原来生活还有那么多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意义……”(Y20)身心一体的具身实践唤醒了旅游者本真的存在状态,推动了旅游者的意识重塑和自我重构。旅游者不禁发出感慨与感叹,感恩大自然与旅游世界的馈赠,旅游的意义也由此生成。“这两场旅行在我心里纯净到神圣,它们用自然的神奇力量,教会了我敬畏和感恩,让我之后的人生变得广阔而勇敢。”(Y7)

4.2 生命意义的觉察: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指人们对去自我中心的更高生存境界的认知和信念[55],是个体感受自我与更高世界相连的一种罕见时刻。一方面,自我超越表现为旅游者对日常生活的超越。非惯常环境隔离了原有的环境要素[4],使旅游者有机会摆脱烦忙与喧嚣,以静观的方式来看待消极生活事件。“旅行中我们会暂时把之前的烦恼挂在空中,静静地观察着,当我们跳出问题本身时,事情就被看得一目了然了。”(2W16)当旅游者将注意力由自我本身转移至高于自我的事物之上时,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便显得无足轻重。“把问题交给时间和自然吧……感受到这个星球的浩瀚,就能深知自己的渺小。这些让人心烦意乱的小事,在人生长河之中本就渺小,放在这个星球里能算得了什么?自然教会了我可以幸福一生的大道理。”(Y7)走出去,才知道世界有多大,历史有多厚重。相形之下,个体的生命无疑是渺小的,但就在这渺小个体与广袤自然的对比之下,旅游者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与归属,加深了对生命真正含义的理解。“人与万物没什么两样。生和死这对冲突对立的词汇,在自然的大爱和智慧里,界限变得模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命也因为这些情感的牵绊有了更深的意义。”(Y16)另一方面,自我超越还表现为旅游者对其审美对象与审美时空的能动超越。自我超越这种心理现象常常非旅游者刻意寻得,而是在审美体验中自然发生。“我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布拉格街边的四重奏美妙乐曲……坐在古老而昏暗的小酒馆中,我仿佛穿越千年,听到了欧洲中世纪那高耸的教堂中发出的阵阵钟声……情不自禁地反思自己生命的意义,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思考吧。”(Y19)旅游者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惊艳与赞叹并不仅仅存在并依附于具体的审美对象,而是从经验的层面超越出来,进而形成一种生命层面的顿悟。“人生不顺意,心有烦愁忧,登高看苍茫大地、九曲江河、临海观水之壮阔,惊涛拍岸,纷扰自可散去几许。”(Y2)由此可见,旅游审美中的自我超越可视作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发现、对生命美感的唤醒与对存在意义的创造,它为旅游者提供思考人生与理解生命含义的更开阔的视角,是一种启示性的顿悟时刻。

4.3 生命意义的追寻:自我反思

个人的自我意识是追问人生意义的反思性起点[54]。在休闲的状态下,人们获得了思想的空间与思考的自由,有机会在自由的意识状态下朝向世界,以别样视角反思自我与生活。“只有当一个人拥有更多的独立于他人或群体的机会时,他才有可能对自己的生命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丰富的人文意识。”(Y19)旅游世界中有无数个由不同性质材料打磨而成的镜面,这些镜面为旅游者提供了生命意义的刺激与参照,旅游者可以借助它们来观察他人、映照自我[8],由外物推及己身。“在旅行途中看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景,听到了别人的有趣故事,给了自己反思的空间。”(2W15)自我反思这一内省过程与身体经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是旅游者将外部体验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也反映出旅游者对于生命意义的不断追寻。“静寂和休闲生活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自我反省与修行。没有烦乱的事务打扰,不用理会虚伪无聊的人情世故,也不必接受各种思想意识的灌输,我每日只是沉浸在对自我生命的感悟之中。”(Y15)不仅如此,自我反思还是对旅游体验的一种“再度体验”,它既可以超越旅游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又可以超越由当下情境直接引起的心理反应[8]。旅游者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将过去的生活经历、现在的生活状态及未来的生活追求相联系,从而丰富自身的整体意义框架。“我觉得旅行的意义更多地在于静心,心静下来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总结过往,珍惜现在,放眼未来。”(2W3)自我反思的结果表现为观念的更新、自我的重构与生命意义感的生成。“我相信,这种对生命的直接感受和理性思考要胜过一切宗教和理论。推翻、扬弃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重构理想和信仰,让我耳目一新,能够重新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Y15)

4.4 生命价值的肯定: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个体根据个人经历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持续性构建的性质[6]。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助于个体自我认同的强化。首先,在旅游世界这一特殊时空中,人们摆脱了存在的必须和外界的束缚,更易于表达真实的、真正的自我。“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寻回自己——最本真的自己。”(1W1)其次,旅游者能够在具身实践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更新对自我的认知,正如一位徒步旅游者在游记中写到,“不能忘记对自己的承诺,完成挑战,突破自我!因为越是困境中,越是开悟时。”(Y4)再次,旅游体验能够触发个体的自我反思,而自我反思是创造与维系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旅行不仅仅是看优美的风景、遇有趣的人,它不断地激励你自我反思和探索,它使你更坚韧,能更加积极从容地面对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2W13)不仅如此,身体与自我认同的构建也具有重要的联系。个体通过身体这一极具个人特质的媒介来分类他人与自我,具身体验为个体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形式,有助于旅游者加深对自我的了解,肯定自身存在的独特性,进而增进自我认同[57]。“我们一路前行,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为了真正成为自己、超越自己。”(Y3)自我认同赋予旅游者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促使旅游者设定自我和谐的内在目标。“旅行途中的一些时刻,莫名会给你改变的动力,想要做一个更好的自己,积极地推动着你去争取你想要的一切。”(2W2)明确的目标可以为旅游者指引生活的方向,使其增强生命意义感。

4.5 生命意义的感知:生命意义感

旅游者的生命意义感是其对自我生命意义的主观性感知与评价。通过对文本材料所浮现的意义单元进行分类,本文挖掘出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3 个重要成分,即“理解生活含义”“感受生命价值”与“拥有人生目标”。

理解生活含义指,旅游者通过对已经发生的生活事件进行重新归因或对正在经历的生活事件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形成的对生活、生命含义的深刻理解,是生命意义感一致性成分的体现。“生命是有很多种可能的,你会尝试去理解遇到的一切的人和一切的事物。”(2W2)感受生命价值指,旅游者对生命意义与内在价值的发现,及其对生命之美好与珍贵的体会,是生命意义感重要性成分的体现。“看到许多古老的地方,看到许多有意义的人和事,就能感觉到生命的意义和重要,珍惜眼前,珍惜自己,幸福快乐地生活。”(M20)拥有人生目标指旅游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核心生活目标的确立与对人生方向的认知,反映出旅游者独特的人生规划,是生命意义感目的性成分的体现。“旅行让人对自己的人生更加清晰”(3W5);“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2W3)。

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这3方面内容在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彼此间又存在较强的意义关联。如对生活真正含义的理解可以让个体感受到更强烈的生命价值;对生命内在价值的体验又将促使个体树立有意义的人生目标等。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生命意义感具有一致性、重要性和目的性3层含义[17],而理解生活含义、感受生命价值与拥有人生目标正是上述3层次含义在旅游情境中的体现。总的来说,上述3 种成分不仅展现出旅游者生命意义感丰富内涵,也凸显出旅游在个体层面的积极意义。




5 旅游意义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延续:生命状态的转变

旅游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密不可分、紧密联系。只关注旅游活动对旅游者的即时影响无疑是片面的[58],对“旅游-意义”相关问题的探究,应当从旅游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跨入日常生活这个开放的大世界[7]。旅游者在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时,告别旧的自我,实现个人成长,获得生活动力,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完成生命状态的转变。“旅行的结束,能让你重新回归生活,满怀希望地面向未来,平静地回归自己,激情地重新开始生活。”(1W4)一段旅程结束后,人们通过回忆和回味不断地赋予这段经历以新的意义[7]。借助图像或物品等载体,人们在旅游情境的再现中进行自我故事的再叙述与生命意义的再建构。游后的自我反思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事件的重新归因方式,使其获得对重要事物、核心目标与生活价值的认知,旅游体验的意义也在此阶段得以修正、加强甚至升华。“人生难免会遇到失意,每当再次失意的时候,我就会回忆我在旅行中被自然治愈的过程,重拾被赋予挑战自我的勇气……这段旅行对于我的人生至关重要,影响着我之后的性格和生活,带给我很多的人生感悟。”(Y7)一方面,人们在旅游中获得的意义感与美好回忆抵消了日常工作带来的焦虑,这反过来激发人们再次出游的愿望[59];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烦忙状态与重复实践可能会减损与消耗个体的生命意义感,人们需要不断地寻找生命意义源来丰富自己的生命意义感。旅游是人生波谱当中的一个特殊时段,世俗的日常生活与神圣的旅游生活交替性地贯穿在我们的生命历程里[59]。在两种生活的交替过程中,旅游者的生命状态不断地经历着激活与调整(图2),其生命的意义持续构建,生命意义感螺旋式上升。

图2 旅游者生命状态的转变过程
Fig.2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ourists'life state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第一,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生成过程可以归纳为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顿悟指旅游者融入过程当中并与外物达成契合时内心世界的直接感受,是一种深层次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39]。从发生方式上看,有些顿悟时刻是旅游者有意寻求而来,有些则是出乎意料地自然发生。这里所说的时刻并不是指明确的、可测度的时间延伸,它可以只维持几秒、几分钟,也可能是几天或更久。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作为一种启示性的焦点时刻点缀在旅游者的旅程之中,正如旅游作为一种明亮而神圣的特殊经历镶嵌于个体的人生历程之中。从外部形态上看,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是一种深刻的旅游体验,因其深层次的重要性与对个体生命状态的转化作用,在旅游者的众多体验中脱颖而出。从内在本质上看,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是一个心理过程甚至思想过程,是一个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意义的建构与解构过程。这种心理现象在终极价值上是对平庸的超越、自我的回归与对生命的礼赞[39]

第二,具身实践是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来源。个体以具身实践的方式赋予世界以多样的意义[52],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中去发现[14]。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获取不是单纯的心理感知,而是一种主动性、构成性的动态活动。身体作为联结旅游者自我与旅游世界的通道,直接参与生命意义的生成和建构。通过具身实践,旅游体验的意义不断延伸,从而影响个体从人生历程的角度获得关于幸福观念的再认知[52]。具身实践中包含新颖非凡的感官体验、沉浸其中的畅爽体验和愉悦深刻的情感体验等要素[61],各要素以一定的结构与方式互相联系、彼此渗透,构成完整而统一的旅游体验,共同组成旅游者生命意义的来源。生命意义形成的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模型认为,当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且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生命意义便随之被体验[29],但该模型并未说明自我与环境的具体作用方式。本文通过对具身实践中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分析,细致地梳理了旅游者自我与旅游世界的互动、融合过程,是对已有心理学理论框架的补充与创新。

第三,自我超越、自我反思与自我认同分别体现出旅游者对生命意义的觉察与追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其中,自我超越包括对日常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时空的多重意义上的超越,是旅游者与高于自我的事物达成共鸣、领悟生命真谛或发出生活感概的瞬间。自我反思使得旅游者联系过往经历与当下生活,触发对未来生活目标及人生方向的追寻,是旅游者获得对生活的连贯性认知与丰富自身整体意义框架的重要过程。这一结论与反身性观照是获得自我生成体验的典型路径[9]、旅游具有审视日常生活的价值[5]、反思成分是旅游者实现精神升华的关键[8]、内省行为是大众旅游者实现自我发展的核心环节[57]以及旅游者幸福感来自其对体验对象的内在认知反省[28]等研究成果相呼应。不仅如此,旅游者还能借助自我反思这一内省行为推动自我意识发展,构建自我认同。自我认同赋予旅游者自我价值感,促使其确立生活中的目标与追求,明确人生的方向,从而体验生命意义感。可见,旅游经历不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孤立插曲,更是旅游者了解世界、拓展自我、感受生活美好的途径[60]。该结论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印证了Schueller 和Seligman的观点,即意义感源于“献身高于自我的事物以及塑造最好的自己”[1]

第四,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在场的旅游体验实现具身化的生命意义感生成,还可以通过离场的旅游回忆与反思对生活的意义进行再建构。吕兴洋等认为,个体在回忆过往积极旅游经历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辽阔并提升存在意义感[60]。旅游者在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时,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获得生活的动力,拥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更好地生活。这不仅是旅游对个体积极影响的重要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旅游所具有的疗愈效应[61]。从旅游世界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人们经历了生命的再创造,既继承了过去的自己,又变成了全新的自己[59],旅游者的生命状态也随之经历了“原本-激活-调整”的转变过程。这一结论回应了Graburn 的旅游仪式论,与其提出的“世俗-神圣-世俗”模型[59]存在结构上的契合。但与之不同的是,在日常生活与旅游生活反复交替的过程中,旅游者的生命意义感具有持续建构的特点,呈螺旋式上升。可见旅游的价值不止在于放松身心与寻求愉悦,还体现在调整生命的状态与明晰日常生活的意义上,该研究结论深化了现有研究对旅游的意义的认识,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生命意义感可以激发旅游者的重游意愿”的印证与拓展[62]

在理论层面,本文提出了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这一原创概念,并对这种深层次体验形式进行了细致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体验的研究内容。同时,本文创新性地构建出旅游世界中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模型,明确了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对个体通过旅游寻求与丰富生命意义的独特现象做出了科学解释,深化了已有研究对旅游的意义的认识,也为旅游领域的幸福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幸福感是有层级的,只选用某一视角去理解幸福的丰富内涵或主张人类必须拥有一套普遍适用的幸福模式都是不合理的[63]。已有研究较多关注旅游对个体主观幸福感[64]和心理幸福感[34]的促进作用,但鲜有学者深入揭示旅游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内在联系。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幸福感均关注个体的主体实现要素,但二者具有功能和特质上的明显差异,且心理幸福感概念的界定起点是对个体一生的整体性考察,其对旅游现象的解释存在局限性[28]。可见,对生命意义感的专门性探讨十分必要且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在实践层面,本文揭示了旅游对空虚感、无意义感的疗愈效应,启发人们从更广泛的领域发掘生命的意义,从自然的绚丽中和旅途的感悟中找到丰富生命意义的不同方案,从而为旅游与积极自我调适和非药物干预的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文章发表于《旅游学刊》2023年第10期,脚注、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 || 郑 果
责任校对 || 周小芳
技术编辑 || 梁琼妹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
封面图片 || 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图片如有版权保护请与我们联系,E-mail: lyxk@vip.sina.com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 (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