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Time For More Women丨新药物、新方案、新希望,权威专家解读妇瘤领域新进展

健康   2024-12-19 18:12   北京  



前言


2024年12月15日,由北京康华中西医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24妇科肿瘤新进展前沿交流会”在中国广州盛大开幕!本次会议聚焦“港澳药械通”政策,围绕宫颈癌药物治疗的格局演变、ADC药物在宫颈癌领域的应用进展、晚期卵巢癌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策略等方面交流真知灼见,同时共同见证维替索妥尤单抗(TV)随“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大湾区,推动妇科肿瘤学科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妇产科在线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吴鸣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张国楠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丙忠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杨秋云教授进行专访。本文整理访谈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下面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声音”:

Let's "listen to their voices" together:



1

吴鸣教授:

ADC开启宫颈癌治疗新篇章


△点击查看完整采访视频


吴鸣教授

 Ming Wu

滑动查看完整采访内容>>>


首个宫颈癌ADC维替索妥尤单抗(TV),为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宫颈癌复发后治疗难度增加,目前免疫治疗已证实有效,但仍存在许多未满足需求。抗体偶联药物(ADC)应运而生,其核心包括靶向抗体、细胞毒素和连接子,通过单克隆抗体靶向肿瘤抗原,精准送达肿瘤细胞,释放细胞毒素杀死癌细胞。ADC靶点包括组织因子(TF)、Nectin-4、TROP2和HER2,其中维替索妥尤单抗(TV)靶向组织因子。ADC机制独特,对接受过其他治疗的患者疗效不受影响,为妇科肿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维替索妥尤单抗(TV)是首个获批用于复发转移宫颈癌的ADC,目前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在大湾区实现可及,对患者意义重大。两项关键研究值得关注:

  • InnovaTV 204研究:针对二线治疗,显示客观缓解率(ORR)24%,疾病控制率72%,中位总生存期(OS)12.1个月,2021年9月获FDA加速批准。

  • InnovaTV 301研究:纳入502例受试者,超过60%接受过贝伐珠单抗,约30%接受过免疫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中位OS达11.5个月,优于化疗组。基于此,FDA于2024年给予完全批准。希望通过大湾区政策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造福更多患者。

<<<滑动查看完整采访


探索ADC联合治疗方案与治疗前移,定义治疗新格局

ADC通常从后线治疗开始,随着疗效明确逐步前移,部分药物可用于一线治疗。未来可尝试将ADC用于复发患者的一线治疗。此外,ADC联合治疗方案也在探索中,如与免疫治疗(PD-1/PD-L1)或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以改善治疗结局(如ORR、PFS、OS)。目前,联合应用多为个案,仍需大量临床试验验证。

尽管ADC临床应用尚不广泛,但其机制独特,毒副反应叠加风险较低,应用前景广阔。随着研究深入,ADC将为晚期宫颈癌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2

张国楠教授:

长生存时代,卵巢癌全程管理再思考


△点击查看完整采访视频


张国楠教授

 Guonan Zhang

滑动查看完整采访内容>>>


深化卵巢癌全程规范管理,助力长生存

卵巢癌诊疗已经步入慢病管理阶段,倡导长期的全程管理模式。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我将卵巢癌的治疗总结为:决策是方向,手术是基石,化疗是关键,PARP抑制剂是希望,MDT是护航,全程管理是保障。

首先,决策是方向。在我看来,对于所有卵巢癌患者来说,选择手术还是化疗,选择PDS还是NACT+IDS,选择哪类靶向药物进行维持治疗,都是面临的重要决策。决策是后面治疗过程以及结局的根源,是统领整个治疗的灵魂和精髓。建议临床医生及时开启MDT诊疗,综合为患者制定治疗决策,保证患者治疗方向的正确。

其次,在临床诊疗中,手术、化疗和维持治疗是卵巢癌治疗的主要环节,手术不彻底、化疗不规范和维持治疗不当是影响患者复发和生存期的主要因素。R0切除是卵巢癌手术的终极目标。术后给予规范化疗,可以进一步消除残留的癌细胞,是减少复发的关键措施。

再者,维持治疗是卵巢癌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对很多晚期卵巢癌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在为患者选择PARP抑制剂的时候,临床医生需要充分了解卵巢癌患者BRCA及HRD的状态,并对其进行分层,优化治疗决策,最大程度延缓复发,延长生存期,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滑动查看完整采访


长期随访,巩固院内治疗成果

在卵巢癌治疗中,患者会走过初始治疗期(手术+化疗)、维持治疗期、治疗空窗期、复发治疗,这样一条循环反复的路。在治疗阶段,疗效的检测与评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随访结果可以及时调整诊疗策略,这个阶段的随访大家还是比较重视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情况是,患者在上级医院进行了手术,术后化疗甚至维持治疗期间的随访是在本地医院进行,这就导致我们常不能及时获取患者的信息,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在各个治疗阶段之间,患者还会面临治疗空窗期。这个阶段的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通过定期的随访,及时发现了解疾病进展情况,为患者争取到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时机。














3

张丙忠教授:

2024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新进展


△点击查看完整采访视频


张丙忠教授

 Bingzhong Zhang

滑动查看完整采访内容>>>


中国智慧、中国循证夯实PARP抑制剂一线维持治疗

PARP抑制剂是我们妇科肿瘤医生的"老朋友"了,自首个PARP抑制剂在2014年上市,其在卵巢癌治疗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我们依旧看到了“老朋友”不断有“新数据”。

细说2024年PARP抑制剂新进展,我想第一个关键词是“中国智慧”,今年PARP抑制剂中国临床研究交出了令人振奋的最新答卷,多个中国研究者主导的RCT研究登上国际舞台,连同首个100%基于中国人群的尼拉帕利PRIME研究,有力支持了PARP抑制剂单药维持作为一线含铂化疗后单药、全人群维持的治疗地位。

同时,从RCT到RWE,真实世界证据也在不断涌现。尼拉帕利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RENI-1研究在2024 ESGO会议上首次公布了数据,间隔9个月后又在2024 ESMO Asia国际大会进行了数据更新。

目前最新结果显示,中位随访23.9个月,ITT人群和HRD人群的mPFS均未达到,24个月PFS率分别为55.9%和65.3%;BRCAm和BRCAwt/HRD人群的mPFS均未达到,24个月PFS率分别为72.0%和61.2%;HRp人群的mPFS为17.5个月,24个月PFS率为45.2%。另外,也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其结果验证了尼拉帕利在真实世界中亦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与RCT研究保持高度一致。通过高质量设计成功复刻了随机对照试验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也期待像尼拉帕利这样高品质,具有RCT和RWE双重验证的药物帮助更多晚期卵巢癌患者延长生存期。

<<<滑动查看完整采访


任重道远,探索联合治疗及新一代PARP抑制剂

其一,PARP抑制剂耐药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题。除了探索耐药机制,筛选获益人群,个人认为可以探索新药(如ADC药物)或联合治疗方案在耐药患者中的治疗疗效。并且,还应进一步开展相关的转化研究,并纳入生物标志物来指导治疗策略,以期更为精准地选择适宜卵巢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其二,PARP抑制剂联合免疫治疗也是近几年的热点,不同靶点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令使用单药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有更多选择。但对于PARP抑制剂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特别喜人的结果。所以未来对PARP抑制剂联合免疫治疗需要进一步探索获益人群及获益效果。

其三,目前更选择性的二代PARP抑制剂已开始在实体瘤的探索,希望未来会有不错的临床数据披露。














4

杨秋云教授: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时代规范化治疗


△点击查看完整采访视频


杨秋云教授

 Qiuyun Yang

滑动查看完整采访内容>>>


分子分型重塑子宫内膜癌治疗模式:优化患者分层治疗

目前将子宫内膜癌分成4类:POLE突变型、dMMR/MSI-H亚型、P53突变型/高拷贝数型和NSMP/低拷贝数型。要求临床医生在诊疗时对不同分型的子宫内膜癌进行精准规范治疗。

POLE超突变型预后很好,对于术后分期为I~II期患者可考虑随访,不做任何辅助治疗。

MSI-H/MMRd型分为散发型、林奇综合征和林奇样亚型,其中散发型占50%左右,预后就很差,对免疫治疗不敏感,而林奇综合征和林奇样亚型预后及对免疫治疗反应均好。此外,林奇综合征患者的所有亲属应建议进行遗传咨询。

NSMP型低危组预后与POLE突变型相仿,对激素治疗较敏感,可不做淋巴结切除术,是第二个“去治疗的人群。

P53突变型预后差,激素治疗效果差,初始治疗放疗加化疗患者更加收益,P53突变的患者必须做HER2。如果HER2阳性,那么在初始治疗加妥曲珠单抗,对于晚期复发的患者,可以加德曲妥珠单抗作为二线单药。

肿瘤局限在宫体的高危型内膜样腺癌,有放疗指征者,应根据不同分子分型进行不同治疗,如POLE突变的,可以观察;MMRD型的观察、外照射、后装三种治疗,对局部复发影响相似;P53突变的外照射最优;NSMP型患者,可以选择后装放疗。

<<<滑动查看完整采访


分子分型助力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

分子分型对于判断育龄期患者能否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且分子特征有助于预测内分泌治疗的疗效。

①POLE mut型:患者预后较好,综合评估后可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治疗方案建议进行临床试验。

②MMRd型:该类型激素治疗缓解率低,约40%;林奇综合征患者,有肿瘤遗传风险;MMRD散发型人群,肿瘤侵性强,应慎重。上述患者若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需综合评估,慎重决策。

③NSMP型:激素治疗缓解率高达82%,推荐保留生育功能治疗,NSMP型低危组,也就是G1G2分化且ER阳性预后良好。

④p53abn型:P53突变型孕激素疗效不佳,早期就易发生子宫外转移。高危型病理类型还很多见,预后很差,不建议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












专家简介


吴鸣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妇产科主任医师  教授
国家基因库专家
中国家族遗传性肿瘤基因库副主席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会妇科肿瘤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卫生部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卫生部内镜监察委员会副总干事
中国抗癌协会腹腔镜与机器人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妇科内镜协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妇科肿瘤协会会员
美国妇科肿瘤协会会员
美国腹腔镜协会会员
欧洲妇科肿瘤协会会员
欧洲妇科内镜协会会员等
2018年荣获国之名医称号


张国楠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

医院妇科肿瘤中心 主任导师
医学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之名医、天府名医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理事/微无创医学专委会 副1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常务委员/妇科肿瘤专委会、妇科手术ERAS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宫颈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卫健委首批领军人才
四川省医学会第八、十届妇产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
四川省医师协会第三届妇产科医师分会会长
四川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阴道镜宫颈病变学组组长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副主编、《实用妇产科杂志》副主编、《现代妇产科进展》副主编、 《妇产与遗传》副主编、《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副主编《Cancer in Females》副主编


张丙忠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妇科肿瘤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卵巢癌MDT常委



杨秋云 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科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科技创新与器官整复外阴阴道病变治疗与整复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光动力诊治与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生育力保护与保存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科分会妇科肿瘤多学科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光动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健康促进会宫颈病变与宫颈癌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生育健康学组委员

河南省妇产科年会妇产科分会生育健康学组委员

河南省医院协会妇科肿瘤规范化诊治管理委员会委员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妇产科在线】和专家本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APP下载、微信医生群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了解具体详情

如有会议直播/学术报道

商务合作/原创投稿等需求

请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段老师 18612983124

原创投稿:fcktougao@126.com

座机号码:010-56291763

妇产科在线
面向妇产科医院、专家、医师,提供专业信息传播服务的专业学术门户网站。致力于为中国的妇产科医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和专业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以推动我国妇产科医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