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依达兰塔:我特别喜欢观察上海的人们,以及和猫咪打招呼 | 访谈

文化   2024-10-18 18:22   上海  

国庆假期过后,上海秋意渐浓,路边飘飞起斑斓的黄叶,街头巷尾荡漾着馥郁桂香。作为2024上海写作计划的受邀作家,来自巴西、芬兰、土耳其、越南、奥地利、日本、保加利亚的七位作家已经在上海生活了一个多月。他们身居闹市,走街串巷,打开心扉感受周遭的一切,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属于上海的点点滴滴。从作家的视角出发,他们如何看待这座城市?如何看待旅行与故乡?如何看待文学、写作与生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作家们展开了一场漫谈。




艾米·依达兰塔

1976年出生,芬兰作家,用芬兰语和英语创作小说。她的小说被描述为具有强烈生态暗流的抒情反乌托邦。依达兰塔的获奖处女作《水的记忆》(2014)已被翻译成 20 多种语言,改编的电影《水的守护者》于2022年首映。这部小说入围了菲利普·K·迪克奖、亚瑟·C·克

拉克奖和金触手奖,并被列入《欧洲自由报》的决赛名单等。依达兰塔还出版了另外两部获奖小说,《织工》(美国标题)/《编织街道之城》(英国标题)(2016)和《月日快报》(芬兰语版 2020)。在成为全职作家之前,她曾断断续续地担任自由记者、剧本阅读者、新闻官和行政助理。她在英国生活了14年,于2021年搬回芬兰。她现居芬兰坦佩雷,并继续用两种语言写作。


记者:在这段时间里,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最常进行的活动是什么?


艾米·依达兰塔(芬兰作家,以下简称艾米):白天我会写作和阅读,但晚上我会去不同的公园散步。我特别喜欢观察人们(我喜欢看他们跳舞!),我也经常去静安雕塑公园和苏州河畔梦清园,和那里的众多猫咪打招呼。



记者:你成长的地方和你现在居住的地方是同一个地方吗?这种稳定或迁徙是否影响了你的写作?


艾米:几年前,我在英国生活了14年后回到了芬兰的家乡。在国外,生活在一种我从未完全融入的文化中,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看法,也让我能够从外部看待自己的国家。我的写作经常涉及文化差异和作为局外人的经历,我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我在国家间迁移的经历。



记者:这次旅行带书了吗?一般来说,你在旅行时会选择读什么样的书?


艾米:我读了匡灵秀的《巴别塔》,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架空历史奇幻小说,探讨了翻译和语言作为权力和殖民主义工具的主题。我选择它是因为主角是19世纪牛津的中国留学生。我还在读厄修拉·勒古恩的《小说创作指南》,她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对写作和讲故事有很多睿智的见解。我倾向于选择与我旅行目的地和旅行计划有关的书,所以这次是所选的中国和写作的相关作品。


记者:今年上海写作计划的主题是“纪实与虚构”。在你的写作中,哪一部分对你来说更重要?


艾米:我几乎只写虚构作品,专注于科幻和奇幻等题材,所以我会说虚构更重要。但纪实对我为小说所做的背景研究具有很大相关性,因为我在构建虚构世界时力求达到纪实般的可信度。我也总是提醒自己,纪实并不是对现实的客观记录,而是一种精心的构建,就像虚构作品一样。


不同版本的《水的记忆》


记者:在你的作品中,哪一部是你最推荐中国读者阅读的?


艾米:我的第一部小说《水的记忆》探讨了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并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茶文化中获得灵感。它还描绘了一位年轻女性在虚构的独裁政权下,在艰难处境中在个人道德和对家庭及社区的责任之间做出的艰难选择。我相信其中一些事情可能会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这本小说也已经有中文版推出,能够在很多地方读到。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作家资料、摄图网


文学报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文学报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41楼编辑部

小宇宙播客


2025文学报开启订阅



邮发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价:61.80元


文学报
我国第一张大型文学专业报纸,创刊于1981年。深入文学现场,关注读者需求。 “使看不见的看见,使遗忘的抵抗遗忘”——文学的意义大略如此。而这,也是以文学命名的报纸存在的理由。官网:wxb.whb.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