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动荡之际,青年赵孟頫陷入温饱与心灵困局|夜读·倾听

文化   2024-09-29 20:31   上海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黄仁宇曾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水密隔舱等,都于宋代出现。在11、12 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



但是,宋朝的文明成就又是易碎的,就如美梦容易被人叫醒一样。宋王朝经历过两次亡国恨,一次是“靖康之耻”,一次是“临安之降”。在文史作家孙晓飞新作《临安之降——南宋士人的忠死、孝忍与隐逸》里,他从宋元之际画家赵孟頫的故事入手,以一个人的命运观照一段大历史,聚焦赵孟頫、钱选、文天祥、牟应龙等南宋士人群体在蒙元南下、南宋“临安之降”历史变局中的忠死、孝忍与隐逸的抉择,在历史人物影响历史环境、历史环境塑造历史人物的双向互动中为读者铺叙这一壮阔的历史画卷。










▲ 赵孟頫自画像(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严格来说,赵孟頫只能算是“宋室宗亲”,并不像有的研究者说的那样,是“赵宋王孙”。历经300余年的风吹雨打,到赵孟頫这一代,与远祖赵匡胤的关系,实在是比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与刘邦的关系还要远得多。

    

刘备,亦汉宗室之亲也。但汉祚尤在时,就已经穷困到“织席贩履”。并非汉室无暇或无能施以援手,而是几百年下来,宗亲太多,汉室实际已经任其自生自灭,早不把这些人再当成所谓“王孙”了。

    

中国的诸多学者们,在评论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时,往往不大考虑人物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一味凭后人的感觉和判断行事,所以,评论前人多乖谬可笑。

    

北宋之初,人们对家庭谱系并不重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当时,连名门巨族也“未尝有家谱”。

    

有宋一朝,在宗法伦理方面,有“大宗之法”和“小宗之法”之别。见杨渭生等《两宋文化史》,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所谓“大宗之法”,即嫡长子继承家族荣誉(包括可以世袭的官职)和主要财产,然后再由下一代的嫡长子累世相继;“小宗之法”,即次子再立一宗,不和嫡长子在一宗之内,然后次子的嫡长子再继承本家族的荣誉和主要财产。

    

也就是说,一个大家族之内,慢慢地分出许多“小宗”,“小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与“大宗”的关系则或隐或显。

   

▲ 赵孟頫《人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具体到赵宋皇室来说,赵匡胤当皇帝时,若他的儿子德昭能够继统,则其为大宗,下一代的嫡长子同样有继皇统的可能。但是因为皇位没有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则成了皇室旁支。皇室的大宗是赵光义的嫡长子,继承皇统的,也是这一脉。嫡次子和其他皇子,就分别有自己的小宗。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由于宗室子弟越来越多,不得不设“大宗正司”来管理宗室的事务。宗室内包括嫁娶、过继等事务,都要上报大宗正司批准,连宗室子弟面见皇帝,也需要大宗正司批准之后才可以。否则,就要罚俸。

    

前文写赵孟頫的祖母看中了他的父亲赵与訔,“遂以上闻,内降许之”。意思就是光双方满意还不行,宗室之家若想过继孩子,还要上报大宗正司,再经由皇帝亲自批准才行。

    

到了南宋,赵德昭和赵德芳的后人中有几位过继给赵光义的后人,从而当上了皇帝,但这是继嗣,不是继统。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过继给皇帝为子,代表赵光义的嫡系子孙继续当皇帝,而不是以赵匡胤子孙后代的身份当皇帝。

    

继统与继嗣,区别非常之大。

    

在明代,因为这个问题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嘉靖15岁时,以藩王身份继皇帝位,本来是以前皇帝继子身份登基,但是当上皇帝后,却不顾礼制,要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朝中分成支持和反对两派。

    

许多反对派在朝堂上当面与皇帝抗争,两百余朝臣跪在皇宫前,给皇帝施加压力。世宗被激怒,大臣下狱者134人。明代自朱元璋开始,就对大臣非常残酷,这次事件,世宗廷杖若干大臣,有16人当场死在朝堂上。

    

最后,嘉靖的父亲兴献王还是被追封为睿宗,这个事件对明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 赵孟頫《调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大、小宗之分,自秦、汉就已经存在。

    

“小宗”五世则迁,后世所说的“出五服”,也是指这个意思。过了五代,就另立一宗,重新开始,与原来宗亲之间的关系,就基本断绝了。

    

南宋之时,也基本采取“小宗之法”,即嫡长子为一宗,次子的嫡长子再立一宗,每宗都有自己的“宗子”。

    

今天的许多古装戏里,都有男人眼巴巴地希望生个儿子,为此而苦心孤诣、绞尽脑汁,他们的目的,不只是生个男丁那么简单,最重要的还是“传宗接代”。

    

普通宗族,无论大宗还是小宗,“宗子”的家里,有了男丁,才可以继续当“宗子”,成为家族的领导者;如果没有男丁生下来,“宗子”的身份就要转移,这一个家庭,也将在大宗族里被边缘化。

    

所以,现代人很难理解古人对完成“传宗接代”这一使命的沉重感。

 

▲ 赵孟頫 《幽篁戴胜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再具体到赵孟頫家来说,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他的侄子赵德芳已经是皇室的旁支,远离了皇权中心,他的后代们也与皇室大宗的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淡。

    

赵孟頫这一宗,其“五世”可以上追到秀安僖王赵子偁。

    

因为秀安僖王的儿子过继给皇帝当继子,这一脉的日子才好过了些。他也从普通宗室被封为王,这样的机会,他的先人是没有的。

    

但从赵宋皇室的地位来看,这一脉已经是皇室的远支。

    

到了庶出的赵孟頫这一代,与秀安僖王也已经出了“五服”,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普通宗室成员,与皇室的关系真是“八竿子”打不着了。

    

赵孟頫本人非嫡长子,在庶子里排名也不靠前,因此,五代之外,如果要结婚另立门户的话,他就要从秀安僖王这一宗里出去。从宗族谱系上,他与秀安僖王基本没了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赵孟頫与远祖赵匡胤,关系就更是又淡又远。

    

赵孟頫及其哥哥们的被“荫封”,不是因为他家是宗室,而缘于他父亲的官职——有宋一朝,“荫补”是根据官职的大小来补的。官大的,家里子孙补的人数多,俸禄多;官小的,家里补的人数少,俸禄也低。

    

▲ 赵孟頫《古木散马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在湖州,赵家是个大家族,与皇室关系较远的宗亲尚有许多。

    

度宗死后,皇室寡弱,度宗年仅4岁的儿子赵被立为帝,谢道清作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1276年,太皇太后抱着6岁的小皇帝跪迎蒙古统帅伯颜接受宋朝皇家印绶之前,把8岁的赵昰(宋端宗)和5岁的赵昺送出临安城,以图延续宋祚。

    

设若湖州赵家真的是“王孙”的话,太皇太后断不会把延续宋朝命运的重担,放在两个乳臭未干的小娃娃身上,而会选择湖州或者其他宗室子弟。因为哪怕是湖州赵家排名第七的男丁赵孟頫,当时也已经22岁,是个成年人。而他的六个哥哥们,其年龄更是足当大任。

    

因此,无论是从宗法和血亲的角度,还是从在赵宋宗室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湖州赵家,都只能算是赵宋王室一个并不起眼、几可忽略的分支而已。徐复观先生在评论赵孟頫时,虽仍然不恰当地说他是“过气的王孙”,但还是中肯地说他“实与当时一般的知识分子无异”。

    

赵与訔在世时,官阶并不高,收入也并不多。在病逝的前一年,其才升为户部侍郎,在当时的南宋,约为正三品或从三品,年俸白银500两左右。史料记载,赵家在归安还有封邑600亩。

    

根据史料可知,宋时的食邑随本人的官职变化而变化,人在食邑在,人亡则食邑收回,后人不能世袭。

    

也就是说,赵与訔去世后,赵孟頫一家基本陷入了财政困境。

    

▲ 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局部)

(明)仇英 克利夫兰博物馆 藏


南宋之末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其祖父谢深甫曾为宰相,父亲谢渠伯早逝,家道中落。宰相之孙女,竟然自己洗衣做饭干家务,家里穷得连个仆佣也雇不起。由此可知,一个家庭一旦失去了家主在朝任职的收入,很难再维持起码的社会地位。

    

戴表元在《松雪斋集·序》中,曾经夸赞赵孟頫说:“子昂未弱冠时,出语已惊其里中儒先,稍长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这实在是个跟小说差不多的故事,基本属于杜撰,也由此可证,前代许多诗人及儒生的文字,大多含有褒奖、颂扬的成分,纪实比例不详,殊不可信。

    

若赵孟頫的文字真的那么值钱,十数年后,赵孟頫自己就不会在诗里说自己:“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

    

可信的证据是,父亲去世后,赵孟頫的日子过得并不好,甚至穷得娶不上老婆。

    

赵孟頫的母亲姓丘,是父亲赵与訔的妾。

    

在唐代,只有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随着社会的进步,宋代时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因此,虽为庶出,但还不至于在父亲去世之后,完全失去生活来源。但大家庭人多嘴多,失去了主要经济收入,家境就会开始向下坡走。同样是破败的大家庭里,嫡出的掌握的家庭资源多,日子会过得好一些。而庶出,则要差得多。

    

赵孟頫从11岁到22岁,湖州赵家坐吃山空,庶出的赵孟頫一支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由于缺乏相应的史料支持,所以,我们至今也无从得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家主早亡、嫡长子当家并掌握财政大权的大家族里,庶出的赵孟頫这一支一定过得相当艰难。






孙晓飞 / 著

上海三联书店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博物馆资料


文学报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文学报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41楼编辑部

小宇宙播客


文学报订阅



邮发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价:61.80元



文学报
我国第一张大型文学专业报纸,创刊于1981年。深入文学现场,关注读者需求。 “使看不见的看见,使遗忘的抵抗遗忘”——文学的意义大略如此。而这,也是以文学命名的报纸存在的理由。官网:wxb.whb.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