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从“后会无期”到震撼世人,纪录片如何讲好故事?

文化   2024-10-03 12:08   上海  



《后会无期》的歌词是这样唱的,“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随着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上映,越来越多观众知道了歌词背后埋藏已久的历史往事。


导演方励是一位地球物理学者、海洋技术专家,后来跨界从事电影工作。2014年,他在监制韩寒作品《后会无期》时偶然听当地渔民讲起“里斯本丸”的故事。历时八年制作,方励和团队通过一手的口述影像和尘封的历史档案,打捞了这一段英勇且悲壮的故事,解开了那些逝者亲属心中埋藏了80多年的谜。


9月底,《里斯本丸沉没》也被选中代表中国内地竞争第97届奥斯卡奖“最佳国际影片”。


《里斯本丸沉没》是如何讲述这段往事并在今天触动无数中外观众的?


文 / 黄铄雯


近日,国产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得到了广泛关注,自9月6日在中国上映以来,豆瓣评分高达9.3,是目前今年豆瓣评分最高的院线电影。作为一部纪录片类电影,能取得这样的佳绩,得益于历史事实本身的动人,也得益于温情细腻的叙事、精良的制作。



片中所记录的事件在历史学界被一些学者称为“‘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军进攻香港并俘虏、押送在港英军士兵前往日本。1942年,押送英军俘虏的“里斯本丸”号商船被美军潜艇误击后沉没,英军战俘在逃生途中被日军屠杀,幸而得到浙江舟山渔民的救援,最终接近两千名战俘只有七百多人幸存。方励导演的《里斯本丸沉没》不仅真实地讲述和还原这一历史事件,还记录下了制作团队追寻真相的全过程。影片的叙事脉络相当清晰,方励在拍摄另一部电影时得知了里斯本丸的故事,这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先是寻找里斯本丸的残骸,尔后又想知道“他们是谁”“发生了什么”。发现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后,他便萌生了通过影像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的想法。


▲ 盟军战俘的孩子与林阿根老人见面


电影拍摄历时7年,制作团队辗转英国、中国、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他们找到了尚在世的亲历者,战俘丹尼斯·莫利、威廉·班尼菲尔德,渔民林阿根,还有战俘的380多位后代,团队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还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口述录音、报纸、文件、庭审记录、电视节目等材料,并通过方励的旁白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在电影中呈现。这些不同角度、立场的话语共同拼凑出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全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这部作品很好地融合了“纪录片”和“电影”两个要素,整个故事的叙述跌宕起伏,例如英军逃出船舱后,本以为已经脱险,却又被日军屠杀,命悬一线之时又被中国人解救,充满了戏剧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了解历史,又能被故事本身牢牢吸引,不至于分散注意力。


▲ 丹尼斯·莫利的讲述


此外,纪录片采用了大量的特效和动画技术重现里斯本丸沉没前后的种种场景,与文字材料、口述材料呼应,让历史事件更加直观。相比其他纪录片,因为拍摄难度,制作团队放弃了真人演绎;而动画的制作也比一般的模型演示更为细致,人物和器物高度写实,每个人都长相都不同,表情也十分生动;片中还加入了许多音效,如日军和呼喝声、行船声、枪声和水声等等。这些要素的加入已经足以让观众身临其境,电影却还在不断改变观众的视角;观众多数时间是旁观整个事件,但有时也会带入战俘的视角,这时观众便暂时成为了事件的亲历者,我们能够体会到日军封死舱门时战俘的绝望,被中国渔民救下后的劫后余生和感动……这种“沉浸式”的表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而细节一旦丰富,历史就不再是冰冷的一行行文字,我们得以窥见文字背后鲜活的生命,事件亲历者的喜怒哀乐、苦难和挣扎都变得具体可感。战俘死亡后,他们的家庭破碎;许多孩子成年后,父亲在成长中缺位的创伤始终难以愈合;后代们不得不在家族墓地中祭拜没有骨灰的空坟。对于亲历者来说,“活下来的人也没有真正活着”;战俘们普遍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他们竭力忘记这段记忆,却依旧无法逃离噩梦;美军潜艇的艇长在得知自己的行为间接害死了战俘们后,也产生了心理障碍,因而早早退役。可见战争的罪恶和残酷,它带来的伤痛有多么深重。


▲ 2023年8月,超前点映在英国伦敦举行


在口述录音和亲历者采访中,有诸多令人动容的细节。例如,第一批跑出船舱的战俘并没有自行逃跑,而选择去打开其他舱门,帮助战友逃生;斯图尔特上校作为战俘中的“首领”,让崩溃的众人冷静下来,组织了有条不紊的逃生;卡斯伯森上尉在逃离船舱后,还返回检查,安抚那些重伤等待死亡的战友;三号舱木梯断裂,几百名炮兵丧失了逃生的机会,在生命的尽头,他们唱起英国军歌《蒂珀雷里前路长》(《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与战友做了最后的告别。而中国渔民亦无私地援助了英国战俘,朴素的善意和守望相助的精神,在那时显得如此珍贵;渔民们明知道救助英国战俘会惹上麻烦,却还是出动全村的船只,冒着枪林弹雨救下384名战俘;他们很贫穷,但他们都拿出仅有的食物和衣物,不计回报地照顾战俘们。



纪录片制作团队中的大多数人员都是中国人,但本片并没有如一般的二战纪录片那样,先入为主地采用本国视角;团队采访了英、中、美、日四国的当事人和当事人后代,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事件的全貌,让观众了解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们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影片还采用了交叉剪辑的手法,不同采访内容交错呈现,有意引导观众去对比、思考不同人群的不同观点。而且无论是日方“里斯本丸号”船长后代对父亲行为的辩护(“日本多数人没有反抗能力,最后必须选择服从”),还是那些有关战俘的行动、渔民的义举的讲述,该片几乎都没有发表评论或者看法。纪录片的任务只是把这些多种立场、多种角度的叙说或者观点摆出来,让观众自行判断。但这并不代表电影的叙事是纯然客观冷静的,片中含有大量的口述材料,如采访视频、回忆录音等。亲历者的口述材料和史料互补,史料展示全景性的、客观的历史,口述材料则补充了真实可信的细节,直接反映出当时的情境。亲历者和后代们的讲述亦饱含情感元素,泛红的眼眶、突如其来的哽咽和失语都让整部作品充满了情感的力量与温度。这些情绪和历史信息一同传递给观众,令观众对影片的印象更为深刻,也更容易激起观众的共鸣。



拍摄过程也从侧面体现出制作团队对历史的尊重和温情。为了寻找战俘的后代,方励花重金在英国几大报纸上刊登整版寻人启事。制作团队采访了每一位联系他们的战俘后代,和时间赛跑,“抢”到了有力的物证和人证。而且,《里斯本丸沉没》还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它不单单把历史事件带入大众视野,还帮后代们找到了亲人,解开了他们大半辈子的心结——2019年,制作团队带着战俘后代们来到东极岛海域祭奠,让他们与葬身海底的亲人正式告别。作品中处处蕴含着这样的求实精神和人文关怀,相信也正是因此,才换来了如今观众广泛的赞誉和共鸣。



在片尾,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三位亲历者的去世时间,他们已经于2020和2021年去世。这也抛给观众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当事人相继离去,我们该如何更好的铭记历史?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历史?


而于“里斯本丸”而言,至少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个坐标:30°13′44.42″N,122°45′31.14″E。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电影资料


文学报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文学报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41楼编辑部

小宇宙播客


文学报订阅



邮发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价:61.80元


文学报
我国第一张大型文学专业报纸,创刊于1981年。深入文学现场,关注读者需求。 “使看不见的看见,使遗忘的抵抗遗忘”——文学的意义大略如此。而这,也是以文学命名的报纸存在的理由。官网:wxb.whb.cn
 最新文章